郭瑞璜 編譯
2003年7月,日本政府決定派遣陸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赴伊拉克執行“人道主義援助任務”。三年多來,日本政府口頭上說“最大限度地尊重報道自由”,實際上卻設置重重障礙,限制媒體采訪駐伊日軍活動,因而同聲稱維護國民知情權的媒體,不斷發生沖突。2006年10月9日的日本《朝日新聞》,用一個整版篇幅,對此進行了披露。
突然停止采訪撤軍行動
2006年6月30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宣布從伊拉克撤回陸上自衛隊,同時擴大航空自衛隊在伊拉克活動范圍。7月7日,駐扎在伊拉克南部薩沃馬的陸上自衛隊,第一批約30人乘坐日本航空自衛隊C130運輸機,從伊南部塔利爾機場出發,飛向科威特穆巴拉克機場轉機返日。
三天前,駐日本防衛廳(現防衛省)采訪的日本各媒體記者,與防衛廳就此次采訪進行了協商,防衛廳允許公開報道自衛隊員到達穆巴拉克機場的情況,采訪自衛隊員代表。但在飛機著陸前,在機場等候的記者卻接到防衛廳通知,停止采訪。記者們一再要求說明理由,12小時后,防衛廳負責宣傳報道的官員才說:“從確保自衛隊員安全出發,在全部撤回之前限制關于撤軍的報道。”記者們以違反協議為由,要求防衛廳長官“直接說明原由”,而此時海外媒體卻報道了“日本陸上自衛隊第一批人員撤出伊拉克”的消息。日本自衛隊從伊拉克撤出的消息,不是由日本媒體首先報道的,這種尷尬局面讓日本媒體難以接受。
政府一貫阻撓報道駐伊日軍的消息
早在2003年11月,日本航空自衛隊即將開赴伊拉克,駐防衛廳的各媒體記者,即要求防衛廳及早明確采訪報道規則。12月中旬,防衛廳才答應在薩沃馬陸上自衛隊營地設立新聞報道中心。當各媒體做好了赴伊準備工作時,2004年1月9日,當時的防衛廳長官石破卻要求媒體約束采訪行動。官房長官福田在會見記者時也說:“控制采訪是理所當然的。”日本新聞協會、日本民間放送聯盟表示:“突然改變采訪方針是不能容忍的。”
有在野黨議員指責政府“限制報道”。一位民主黨議員在國會說:“這使人感到是全面限制采訪。”石破則反駁說:“如果(駐伊自衛隊)情況透明了,當然就不能保證自衛隊的安全。”
石破防衛廳長官還減少了防衛廳和防衛廳首腦例行會見記者的次數,雖然遭到媒體反對也沒有改變。
2004年1月16日,駐伊拉克陸上自衛隊從日本出發。1月下旬在沒有商定采訪規則的情況下,防衛廳和駐伊陸上自衛隊才發給各媒體帶有一定條件的“現場采訪記者證”申請表。拿到現場采訪證的記者,可以乘坐自衛隊的車輛、在自衛隊保護下采訪。《朝日新聞》記者認為這是“有限制的采訪活動”,拒絕進入日軍駐地。
在此期間,駐伊陸上自衛隊宣傳報道室,每晚發布簡短消息,向媒體提供駐伊日軍活動的圖片或錄像,無非是修建供水設施等一般消息。當有記者報道了部隊調動和駐地情況時,防衛廳即提出抗議,并要求其他記者不要報道同類消息。
到了2004年2月,防衛廳才同日本新聞協會、日本民間放送聯盟就采訪駐伊日軍的規則進行協商。經過約一個月的反復會談,在確認“政府最大限度地尊重報道自由”原則的基礎上,于2004年3月11日達成一致意見。防衛廳承諾:1、在薩沃馬陸上自衛隊營地設立采訪中心;2、向采訪駐伊日軍的記者發放專用采訪證,憑證在自衛隊營地和限制區域進行采訪;3、記者領取專用采訪證時,應遵守防衛廳約定的限制條件。
限制條件中“關于處理新聞的事項”規定,盡量限制公開發表防衛廳及駐伊日軍活動的消息;當時不宜發表的消息應當保密,待適當時機再陸續發表,以確保駐伊日軍的安全。如果是可能影響日軍安全的消息,應取得防衛廳或駐伊日軍的同意方可發回日本總社。由此可見,“最大限度尊重報道自由”是打了很大折扣的。
不過,關于報道駐伊日軍的情況,政府不總是加以限制的,當政府感到需要時,則鼓勵媒體報道。如決定向海外派兵的初期,為了向民眾宣傳派兵的正當性,平息民眾“這不是參加戰爭嗎”的反對浪潮,就掀起了一個報道高潮。2005年秋,日本同美、英、澳等國在倫敦協商撤軍的具體時間和方法時,美英等國害怕掀起反對出兵伊拉克的浪潮,決定實施封口令。日本媒體對政府這種對新聞報道的實用主義的做法深表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