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博華,男,河北趙縣人,1954年出生。曾在天津、河北就學并參加工作。1978年至1989年,在《中國青年報》任編輯、記者,評論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調人民日報社,任評論員、評論部主任,現任副總編輯,高級編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第五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
多年來,起草《人民日報》社論和重要文章近百篇,發表了400多萬字的各種言論作品和約50多萬字的業務論文,先后五次獲中國新聞特別獎和一等獎。與人合作的論文獲“五個一工程獎”,還有近百篇文章獲各種獎項。
與米博華老師交往,你會覺得特別放得開。他熱情坦誠,親切謙遜。他說自己特別喜歡與年輕人交往,喜歡走進大學校園的感覺。只是現在年齡有點大了,又當了領導,年輕人往往對他敬而遠之了,多了一些尊重與恭敬,少了幾許自然與隨意。但當我與米博華老師聯系,并要求采訪他時,他的溫和與熱情深深感動了我;采訪完他時,他的氣度與風骨深深感染了我,也時刻激勵著我。在這個充滿喜氣與祥和的年代,每個人都向往播種時節的春天。但,處于收獲時節的米博華的精彩人生或許能給這個“春天”留下更深刻的注解……
一、從工人到新聞記者
1970年,從天津一中畢業的米博華被分到天津重型電機廠、河北電機廠當工人。5年后,被調到石家莊地區革委會當干部,1977年又被調入共青團河北省委。
1978年,《中國青年報》復刊,他被派往北京中青報總部學習,但卻是以通訊干事的身份。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寫了第一篇言論,談日本電影《望鄉》。“那時年輕,敢寫,2000多字,寫好了,直接貼到報社評報欄里。社長佘世光看了,說,好!改了改,就在報上發表了。”
隨后,由于成績突出,便被《中國青年報》留用,先后擔任記者、編輯。1983年,調入該報評論部,從此開始了漫長的職業評論生涯。
在《中國青年報》的11年,是米博華嘗試著寫言論練基本功的階段。在談到那段經歷時,他說:“《中國青年報》給了我一片土壤,讓我破土而出,一直走到今天,成為一個專業新聞評論工作者。”
1989年,他被調入《人民日報》評論部任副主任、主任,現任分管評論部等部門的副總編輯。
對于兩份報紙的評論崗位,米博華最深刻的感覺就是:一個是青年階段,一個是成年階段。 “作為成年人,必須承擔更大的政治和社會責任,需要更加清醒、成熟和穩健。由于《人民日報》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這里是為黨工作、為國家工作,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撰稿者。”他的評論寫作與從前有了很大不同……
24年的新聞評論生涯,就這樣成就了米博華的精彩人生。
“現在社會節奏加快了,人們整天工作生活忙啊忙,青年人一定要規劃好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干新聞的黃金時段不算長。從大學畢業到干出一點名堂,也就十五六年左右的時間,這個時期把握得好咬咬牙就上去了,這應當說是人生的沖刺階段。
米博華的事業也就如他的評論一樣把握得非常穩健:由工廠至共青團河北省委,再到調入《中國青年報》,最后主持《人民日報》評論部;寫作由雜文開始,然后涉足新聞評論,到撰寫《人民日報》社論和重要文章。所有這些,很像一篇小切口大布局的新聞評論。
米博華說,“一篇好的社論,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底,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的積累才能夠頂上去。”何止是作文,他的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
二、黨報選擇了我是我的幸運
米博華認為,新聞評論是對時事政策的解讀,對方針政策的闡述,對社會現象的評說,對人生道路的探尋。
作為新聞的一個體裁,評論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米博華認為,新聞消息是告訴人們發生什么,評論則是告訴人們為什么發生這樣的事情,它意味著什么。一般來說,報道是客觀的,評論則是評論人對客觀事件的看法。
在米博華看來,時評和新聞評論在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略微的差別就在于時評是對某一新聞事件發表意見,要有適當的新聞由頭。
談到當前評論的不足時,米博華直言:評論的影響力還可以更大,感染力還可以更強,形式還可以更生動、活潑……
雖然米博華對評論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但他卻謙遜地說:“我喜歡評論,但不是任何事都可以作出選擇,黨報選擇了我是我的幸運。”

《人民日報》的評論,是隨著國家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如果把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日報》社論排開來一看,國家的發展軌跡非常清晰。他說,“在國家平穩發展時期,你可能看不出它的重要,但一旦到了關鍵時刻,《人民日報》的社論的作用和影響是別的報紙所不能比擬的。”
談到《人民日報》社論,米博華認為,從為讀者服務的角度看,我們的社論確實應該寫得更活潑、更好看一些。這樣做有利于提高黨的宣傳工作的實效性。他給了《人民日報》評論一個基本定位:權威性——重大新聞、重大事件、重大活動,中央指定《人民日報》是重要發言人;公信性——《人民日報》重要評論不是個人意見和看法,而是反映黨和政府的觀點和立場;規格性——社論、評論員、署名評論等,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種規格,配寫評論通常表示對某一事件、某一活動的高度重視。
三,要說服別人先要說服自己
即使當上了副總編輯,但他對評論仍然十分關注和重視,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除了寫“夜班手記”等文章外,他還堅持審閱或修改評論文章。24年,一直不離評論崗位,這在中國新聞界是很少見的。然而,米博華就這樣在評論崗位上堅守。他說,黨報評論是一個默默無聞而又鮮為人知的工作。默默無聞,是說有的同志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一輩子,未見有人知曉;鮮為人知,是說即使是新聞界同行,大多也并不了解評論工作非同一般的辛苦。
這些經歷也深刻地告訴他:做一個好記者不容易,做一個好評論員尤其難。那么,24年的評論人生對米博華產生了什么影響呢?米博華笑言:“黨報評論崗位收獲多多”。他說,首先是養成關心時事的習慣,其次是鍛煉了從全局考慮問題的眼光,再次是形成了一種縝密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第四則是養成一種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也正是因為這些影響,“我更喜歡用文字的形式代替口頭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米博華直言,好的評論員必須具有這種潛質:有話要表達、要發議論;時刻關注社會,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同時,還要具有敏感和敏銳的素質。“敏感,是對客觀世界細微的變化都能夠強烈地感知;敏銳,是對社會生活中任何一種變化的方向都有深切的體悟,見微知著或居安思危。”
每一個評論者在評論中都會反映出自己的政治立場,觀察問題的視角,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米博華認為:“評論者的本質是在講道理,能說服別人的道理更能說服自己,并引導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四,工作的責任與個人的功名利祿不能等量齊觀
《人民日報》一般評論既要有黨的主張,也應該有民眾意見,而黨報社論、評論員的文章不一定都是百姓關心的話題,但絕對是引領工作性的話題。因此,社論具有唯一性,權威性。相對于社論、評論員文章而言,時評也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時評追求快,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拘一格;時評選題面廣,形式活潑;時評數量急劇增加,影響力會逐步增大,等等。
米博華說,當前的時評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文章粗糙,道理不夠充分等。總體來說,當前時評量大但質量有待提高。
“只要經手的稿子一定會摳來摳去,只要發表的文章一定會改來改去,只要理不清的頭緒一定會想來想去,只要整不明的道理一定會問來問去。我一定是在腦子非常清楚時才寫,心里清澈見底時才寫。寫之前,所有的自然段都劃分完畢,稿子醞釀在胸。”這是米博華寫評論時的精神狀態。
他說:“《人民日報》的社論,是代表黨和國家的聲音,片言只語,馬虎不得,輕率不得,這是一種責任。”
“作為《人民日報》評論,獲得成績不是了不起的事情,但一旦出現失誤,將會造成很嚴重后果。”這一直是米博華鞭策自己不斷前行的動力之源。他認為,工作的責任和性質決定了他不能過多考慮自己的事情,并且,工作責任的重要性與人的功名利祿是不能等量齊觀的,相對前者,后者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五,辛勤耕耘才能有收獲
米博華是中國新聞界的得獎大戶,已5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和特別獎,并獲得了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范長江新聞獎。
米博華說,獲獎不能看成是他個人的榮譽,同行和評委看中的是《人民日報》的重要性,這主要得益于《人民日報》社論的特殊地位,榮譽屬于報社,不能歸功于個人。在《人民日報》評論部這個重要崗位上,取得成績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取得成績、不獲得獎勵,那才是失職。
現在年輕記者面臨的誘惑太多,因此想成名成家的愿望特別強烈。對此,米博華表示很理解。但他說:“浮躁情緒要不得,要先努力提高自己,等學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機就會有的。有的記者說你得的獎很多。其實我已經耕耘二十多年了,而他們才剛開始播種就想收割,這是不可能的。”
近幾年,米博華表示,愿意把更多機會留給年輕人,但是許多事并非他自己所能左右。“其實他們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如果可能我愿用我的所有換取美麗的青春。現在的我不能犯一點錯誤了,年輕人即使錯了也還可以從新開始。”
米博華還說,獎勵只是表面的,獎勵背后付出的是艱辛勞動和經驗教訓。因此,對于一個人而言,不到收獲的季節,急也沒有用。在追求成功方面,他認為一個人的成功不能躍過一個艱辛奮斗的過程,當然,這過程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實力去縮短,換句話說,可以少走彎路,但絕對跨越不了。
在獲得第五屆范長江新聞獎后,他寫了一篇獲獎感言,總結了二十多年來為人為文的經驗“三實”——《扎實、踏實、老實》。文中寫道:“扎實最可貴;踏實最可靠;老實最可敬。人的一生注定要在艱難中跋涉,面對誘惑、面對困難、面對挫折,坦坦蕩蕩、磊磊落落、堂堂正正,就不會被別的什么東西所絆倒。”
米博華在專業上雖然取得巨大的輝煌,但他的心態更是豁達、樂觀。他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強。他說,一個有實力、有價值的人最終會體現實力、展現價值。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拿出行動來最重要。對于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輕人,米博華建議,可以推銷自我,但不要吹噓,要相信別人能看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在工作生活中,他常常鼓勵年輕人:“我相信會有更多后來者比我們做得好!”
六,評論員應具應備的5種核心素質
米博華的日常職務除了《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外,他還有一個頭銜,那就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因此,他對新聞評論教育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他認為,新聞評論的教育應該有兩個不可或缺。
第一,新聞評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通過實戰演練才能得到提高。評論教育要做好,就應該先寫作業,再講評分析,因為評論文章的選題、結構等各元素必須在寫作中完成,光靠講是講不通的。
第二,評論只是一種文體,一個人可以把握評論文體的一般規律,但很難把握評論的靈魂——思想、觀點及對某一方面情況的深刻理解。評論的最高境界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準確把握,對某一方面情況的全面了解。因此,對評論而言,文體只是一個架子,觀點才是最重要的,提高思想能力和思想水平是最難的。
米博華認為,政論家不是純粹的文人,他需要有學者的知識,政治家的眼光,新聞記者的敏感,既要能寫,又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一篇好社論的標準是什么?米博華總結道:一定要站得高,展得開。對政治理論的闡述,一定要準確鮮明,字正腔圓,不能跑調;文氣飽滿,收放自如,氣要接上,不能松,必須是一口氣往上推、推……當然,站得高,不是居高臨下的訓導,不是大而不當的空論,而是一種撥霧見天的透徹,一種準確清醒的判斷,一種峰回路轉的開悟,一種高屋建瓴的預言。
為此,米博華說,作為從事新聞評論的專職評論員要具備以下核心素質:1,政治素質,即發自內心地愛黨、國家和社會;2,理想抱負,即以微薄之力奉獻社會的精神;3,寬廣的眼光,即能關注大事小情寬大的胸懷;4,豐富的知識和閱歷;5,持續不斷的寫作積累。
七、不斷改革創新是我們惟一的選擇
米搏華常說,我們以往對評論的認識大多是只要符合黨的方針政策,就算完成任務,很少留心“讀者是否接受了,宣傳是否有效果。”
對于論論工作的改革創新,他指出:一,在辦報理念上,應進一步強化讀者意識,在服務讀者過程中爭取更多的讀者;二,在精神狀態上,應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工作,強化陣地意識,始終占據輿論制高點;三、在工作機制上,應更加注重按新聞工作的客觀規律辦事,該報的就要報,該評的就要評;四,在內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創新,貼近生活實際,改變呆板面孔,倡導清新文風,打造評論品牌;五,培養評論人才,重視評論人才,營造評論人才成長環境,提高評論人才的社會地位,使我們的新聞界涌現出更多的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評論家。
八、用手中的筆為社會進步盡微薄之力
“從二十多年前寫第一條簡訊到起草社論,眼睛花了,頭發落了,始有所悟:偷懶耍滑,騙不了別人,騙的是自己;算計取巧,得不到便宜,吃虧的是自己;自命清高,長得了脾氣,長不了本事;牢騷抱怨,無損于人,傷害的是自己。踏踏實實工作,認認真真干活,比什么都重要。”米博華在回憶二十多年的評論人生時感言。
今年,經歷了評論人生24年的米博華有很多的“想法”要整理,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為人生做小結”。他說近期主要有兩件事情:一是把本職工作做好;二是利用業余時間把多年評論工作體會總結總結。一方面是對自己評論人生的回顧,另一方面是對評論寫作規律的探索。
在談及感想時,他對后輩的年輕評論人提出幾條忠告:
第一,評論工作是一件很吃苦的事,一個年輕人若為了謀生去謀這個苦事,意義不大。年輕評論人應該努力利用手中筆桿為社會盡一份微薄之力,這樣才能更有價值。
第二,人人都想成功,但不要急躁,相信功到自然成。
第三,遇到困難挫折,永遠都不要怕,站直了,別趴下。
第四,要有理想和抱負,一個人活在世上不是為了吃好、喝好,而是能夠擔當對國家、民族應盡的重任。
“偉大的力量在于召喚,偉大的精神在于鼓舞”,這一直是米博華擔當重任、面對困難時的精神動力。
在講話、講座、座談等各種場合,他反復強調: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責任心遠比才華更為寶貴,做一個記者、評論員或許很容易,但要想做一名優秀的記者、評論員很難很難。一名優秀的記者、評論員必須有對國家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對人民的責任感,對工作的責任感……
他說,即使一個人的工作崗位很平凡,但人生并不一定是虛度。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會給別人帶來喜悅、鼓勵和鼓舞,這樣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人生。
他希望新一代的新聞工作者能夠“擔當責任,腳踏實地,懂得敬畏,常思感恩”。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