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邯鄲市博物館;《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陳列特色
【摘要】2006年春節,邯鄲市博物館聯合市屬8個區縣的文物部門,聯合籌辦了《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該陳列重點展示了邯鄲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藝術的成就,并在首屆“河北省陳列展覽精品”評選中榮獲精品獎。本文對其陳列特色作了總結。
2005年6月,在邯鄲市文物局協調下,邯鄲市博物館聯合磁縣、峰峰礦區、武安、臨漳等8個區縣的文物部門,通過整合石刻文物藏品,聯合籌辦了《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于2006年春節正式對外開放。該陳列重點展示了邯鄲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藝術的成就,內容分為北朝、隋唐以及五代和宋等三個時期的單體造像和北朝刻經藝術專題。2006年12月,該陳列在首屆“河北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評選中榮獲精品獎。文博專家周士琦先生看后也認為,該陳列很有品位,可以角逐國家級精品獎的評選。筆者以為該陳列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幾個可圈可點的陳列藝術特色:

一、陳列主題突出,特色鮮明
邯鄲古代的石刻藝術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時期,而佛教造像和雕塑藝術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邯鄲東南的鄴城作為東魏、北齊的都城,是南北朝時期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尤其是北齊時期,國力強盛,皇室推崇,國家財產的三分之一供養寺院和僧尼,各地建寺院、開石窟、刻佛經、造佛像等活動蔚然成風,佛教文化空前繁盛,當時,僅鄴城周圍的寺院就達4000余所,僧尼約8萬之眾。佛教的繁榮,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和藝術遺產,如我國第七大石窟——響堂山石窟、天下第一壁經群——媧皇宮摩崖刻經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北齊造像風格創造了佛教造像藝術史上的“北齊樣式”,在我國佛教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所以該陳列選取佛教造像和刻經藝術作為主題,有其獨到之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同時,佛教的核心思想體現了平等、團結、和睦的和諧精神,所以該陳列又契合了當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們認為這均是陳列獲得認可的關鍵所在。
二、陳列展品系統、充實,重點突出
該陳列重點反映的是北齊佛教造像的藝術成就及其在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由北朝向盛唐轉變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的過渡性作用,而我們所積累的考古資料也很豐富和系統,完全能用足夠的文物詮釋出我們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鄴城遺址周圍發掘出不少北齊漢白玉單體造像,而且許多都很完整精美,堪稱國寶。另外,在邯鄲各縣市區,特別是峰峰礦區的常樂寺遺址和成安縣等地,發現了大量的唐代紅砂石佛教單體造像,這些珍貴的文物為陳列的順利籌辦提供了堅實的實物基礎。這樣,北齊和唐代兩大文物版塊前后對比,使兩者藝術風格的繼承和過渡關系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來。同時陳列中穿插了部分東魏和隋代的佛教造像,使展品更加系統化,“北齊樣式”的由來、過渡和發展更加連貫、自然和真實。
此外,北齊佛教的藝術成就還體現在摩崖刻經上。響堂山石窟刻經現保存有2萬多字,被譽為中國大面積佛教刻經的搖籃。而媧皇宮更保存有160平方米、13.4萬字的佛教刻經,享有“天下第一壁經群”的美譽,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瑰寶。豐富精絕的刻經藝術,為陳列中刻經藝術長廊的設計制作提供了可靠、充實的資料保證。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完全可以用文物來說話的陳列。
三、藝術分區新穎別致
在陳列的格調上,展廳采用了全封閉結構和人工光源,主調沉暗,地面鋪以斑駁的青石,整體營造出一種神秘幽明的宗教藝術氛圍。整個展廳的格局采取了分區藝術設計:序廳制作了一座北響堂大佛洞的仿真洞窟空間,中心高大偉岸的主佛、菩薩和四壁的造像窟龕,形象逼真,造型精美(圖一)。觀眾由此步入展廳,仿佛置身于千年的石窟之中,神秘莫測。展廳內的空間由巨大的飛天拱形門分割成前后兩個區域。前區左半部分巧妙利用展墻的轉折變化,營造出曲徑通幽的展示效果,其中一幅幅軸畫式的展板上,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邯鄲佛教的發展歷史和藝術特色。后區為文物集中展示區。為了文物的整體展示效果,拱門兩側以玻璃展櫥為隔墻,給人通透開朗之感。該區內單櫥、連櫥相結合,布置得疏密得當,錯落有致,一件件單體造像神態各異,在柔柔的燈光下散發出神秘的色彩(圖二)。從文物展示區回轉過來進入前廳右半部分。該區用巨幅噴繪圖片和軸畫展板的形式精心設計出一條藝術長廊,集中展示了邯鄲的佛教刻經藝術。一幅幅刻經拓片的巨型圖片在射燈和背景燈光的襯托下,呈現出強烈的質感和視覺感染力,給人以古樸高雅的藝術享受。整個展廳的分區設計格局變化多端,引人入勝,且又風格諧調,內容連貫。正如一位山東青州觀眾所言,該陳列設計匠心獨具,新穎別致,令人耳目一新。
四、體現“三貼近”思想和人性化理念
該陳列之所以受到觀眾一致好評,還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三貼近”思想和人性化服務理念。首先,序廳里仿真復制的洞窟、凹凸不平的自然石材地面以及幽暗燈光的合理運用,營造了一種神秘的參觀氛圍,契合了觀眾探幽獵奇以及感受宗教神秘性的心理預期。觀眾的平素表情和徐行姿態,與在其他展廳中那種輕松自若的神情形成強烈反差,充分說明了環境設計的成功。其次,展廳展墻上不僅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較詳細地介紹了邯鄲古代佛教的發展歷史,同時還用鏈接的方式介紹了相關的佛教文化知識,擴展了觀眾的視野和信息量,對他們更好地理解陳列主題及展品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此外,展廳還安裝了壁掛電視,滾動播放央視“國寶檔案”節目錄制的專題影像資料——《響堂山石窟》。同時,觀眾還可以利用電腦觸摸屏查閱大量與邯鄲佛教歷史和藝術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進一步滿足他們深入了解佛教知識的愿望。
《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主題鮮明,形式設計新穎別致,制作精細考究,不僅得到了文博專家的首肯,更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無疑是成功的。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