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大凡涉及研究人的學科,從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到組織行為學,一個基本的假定前提是個體的人是孤立和隔絕的:人們總是能理性地對事物進行思考和決策,在整個過程中并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正是基于對人所處的社會結構和人與人之間互動研究的薄弱狀況的認識,上世紀80年代以來,誕生了一大批研究組織社會網絡的新興研究成果,這對我們擺脫“原子式個體的視角”(Atomistic Perspective),加深對人的社會性本質的認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社會網絡與組織》(該書中文版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07年1月1日出版)一書中,資深學者馬汀·奇達夫和學術新星蔡文彬對近二三十年內蓬勃興盛的網絡研究成果做了一個集成式的評述和預言性的展望。
正如該書作者和眾多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社會網絡與組織》一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既適用于對組織中個體間網絡感興趣的新手,也能夠讓經驗豐富的社會網絡研究者從中獲益。換句話說,書中不但有針對初學者的體貼設計,諸如詳盡的名詞解釋、生動的案例典故以及直觀簡明的圖表:也有為專業研究人員量身打造的社會網絡領域現有研究文獻的精妙梳理、深刻評論和未來展望。因而既可以當作社會網絡理論的入門首選,也可以留作案頭參考之用。概言之,該書科普性和學術性并重,且相得益彰。這在眾多的評述復雜的社會網絡理論的著作中是不多見的。
男人們常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來向女子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執著。現今種類繁多的管理類出版物一如那三千弱水,為您的寶貴時間計,我推薦您閱讀《社會網絡與組織》一書并相信您也會像我一樣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