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王闿運教育觀簡論

2007-01-01 00:00:00
大學教育科學 2007年5期

[摘 要]王闿運為晚清書院教育傾注了半生心血,做出了歷史貢獻,其教育思想對近代川湘兩省的學風變化產生了一定影響,培育了一批英才。王闿運“老而劬學”的為學觀、“有教無類”的施教觀、“通經致用”的人才觀彰顯出其獨特的教育觀。

[關鍵詞]王闿運;教育觀;為學觀;施教觀;人才觀

[中圖分類號]G64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5.0082.06

A Brief Study on Wang Kai.yun's View of Education

LIU Pin

(Yuelu Academy,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Wang Kai.yun devoted his life to academic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mad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His education thought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learning climate in Sichuan and Hunan province of modern times. He educated a lot of outstanding persons. Wang Kai.yun had unique educational views which include the view of academic study covering the belief of life.long learning, the view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class distinction in education, and the view that learners should understand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al use.

Key words:Wang Kai.yun; view of education; view of academic study; view of education; view of talent

王闿運(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湖南省湘潭縣人,因自署所居曰“湘綺樓\",學者稱其為湘綺先生。湘綺先生為晚清書院教育傾注了半生心血,做出了歷史貢獻,其教育思想對近代川湘兩省的學風變化產生了一定影響,培育了一批英才,其為學觀、施教觀、人才觀彰顯出其獨特的教育觀。

一、“老而劬學”的為學觀

王闿運嘗謂“自強不息,老而劬學\"[1](P797),終身為學是其一貫主張,他自己亦為學至終老,并極其強調為學須具備立志、持恒;深思、尚問;謙遜、好學;艱苦、自立等品質。

立志、持恒。志者,心之所至。志向端正,而后漸進,至于智濾通達。湖湘學者非常重視立志在治學中的作用,王闿運承湖湘學脈之濡染,對立志在為學中的作用極為重視,并將其列為士子治學必備的第一品質。在他看來,“士莫先于立志,志定則能自立矣?!?sup>[1](P515)立志能使人自定而后自立,而后知治生,“官不先事則無政,士不先志則無本”。[1](P523)王闿運曾與弟子廖春如言立志為學的意義:“孔子言為學先在志,又曰‘匹夫不可奪志',則志即勇也。治人先智,治己先勇,皆仁之用耳。故罕言仁,而惟曰克己,己非私也。古之學者為己。己欲立達,志乃克之。故吾論士人,先須有壁立千仞之氣,振其昏惰,去其瞻徇,審于義則達于世情矣。世情俗見,何關榮辱?毅然不惑,則其心專。作事遲疑,智不足也。智之不足,學不至也。學之不至,志不立也,志立則免俗矣。\"[1](P526)立志能克人之昏惰之氣、免除俗見,使人專意尚學、用智為學,最終達到“學至\"。

王闿運認為立志之后在于學貴有恒,他極為強調“恒心\"在持恒為學中的作用,嘗語:“‘無恒產有恒心者,唯士為能'。蓋富貴家子弟多損其志。故俊士多起于貧賤。\"[1](P516)貧困能激勵恒心的產生,而富貴則易使恒心淪喪。身為為學之人,在任何條件下,都應該重視恒心之養成,“恒\"是士人非常可貴的品質。王闿運于此曾作過一番精辟的論述:凡學貴有恒。

有恒者如寢食日有常時也。陶士行云:圣人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惜分陰者何?朝暮運甓是也。一日之間,接人應事,皆非己課。歲月堂堂,去不可尋,惟此運甓有可驗焉。余則代以抄書,日必一紙,十年則三千六百紙矣。故積書盈箱,亦自快也[2](P33)。自1853年起,王闿運定每日抄書,以抄助讀,此后堅持不懈。其弟子楊鈞亦曾謂“王湘綺先生自謂寫字之多,古今第一\"[3](P311)。以抄助讀是王闿運與眾不同的讀書和教學方法,其對書院院生的要求也極為嚴格,規定諸生每日必須抄書。他自己亦是在持恒治學中體現出勤勉之精神,用盡二十二年時光方閱完《五代史》。在閱完該書的當日,他于日記中記載道:“《五代史》閱畢,竟日鉤考,隨閱隨作贊,未遑他事,至夜畢工。自己巳起,至今廿二年。\"[4](P1666)湘綺先生持恒治學于此可見。在堅持學貴持恒的前提下,湘綺先生亦不倡揚疲勞戰術,“學以有恒為貴,又不可疲其神智”。他認為治學應“課當有常,無常課者,雖忘寢食無益也\"[5](P366)。

深思、尚問。在立志和持恒的基礎上,王闿運認為深思與尚問亦是為學中必不可缺的基本品質。他嘗道:“若學問并無前后輩。圣人,我師也,伏羲至孔子無尊卑而皆師之,余則友之,然則伊尹、召公亦我同學,如此乃能讀古人書。\"[6](P1141)為學有良師引路是必要的, 但“凡學不待師\",必須養成自己深入思考的為學習慣,方利于學問長進。湘綺先生常言“人病不思耳\"[5](P56),認為為學中深為忌諱的是只學不思, “不思則罔,是古今之通病也。\"[1](P489)書生只學不思,學問終非己身。所以,在為學路上應懂得深思,對不解的疑問應通過深思作到使其釋然而知其所以,此乃為學之良徑。

與深思相連,王闿運認為為學亦須尚問。學問即是于學中問,問中學,能問方會有學問?!昂我詾閷W人?受教是也。何謂學問?教者所不能施力,恃其能問而后有學也。問于師,莫若問于友;問于友,莫若問于民。故曰:舜好問;又曰:不恥下問……人莫不諱其所短而炫其所長,雖知學之在能問,而未肯問也。則又有多見、多聞之術,孔子屢言之矣。人與人接,必有見聞。心之是非不可誣也,是在能自省耳。自劣則知慎知擇,而學在是矣。簡冊之學,不若見聞之學。一言一動皆文章也。余每見讀吾文詩者,輒訶曰:‘有一生人而不之學,乃學死物耶?'此即輪扁之說。\"[1](P488)他認為治學應多問,而師、友、民都應是為學者所應咨問的對象,要做到不恥下問,所問問題必須是深思所得,而并非故做詰難之問,如此方能問有所獲,長進學問。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應重視所聞所見,即注重知識的積累。他這種反對死讀書,重視知識積累和經驗之學,將讀書與聞見結合,活躍思維,開闊視野的治學主張,應該說是非常有見地的。

謙遜、好學。王闿運非常注重引導諸生虛心向學,指出謙遜乃學之初基,為學應戒驕吝之氣。“先虛其心,無賢迂之見,而皆師焉,自然天機流露,左右逢源矣\"[7](P143)。在王闿運的思想意識中,謙遜不僅是為學之重要品質,更為重要的是其體現了一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他嘗言:“凡誘進后學最難,抑之使自廢,推之使自滿,古人所以貴育材也\"[6](P728)。他教育院生為學首先要自身謙遜,只有如此,才能放正心態,真正懂得和理解別人的成就,從而不斷促進自己學問的長進。

同時,謙遜必須輔以一定的“忮求”。“忮求\"為嫉妒之意。王闿運認為必要的“忮求”在一定程度上亦是需要的。他曾經在《答夏生問“忮求”》中強調“無忮求之不能立也\"[8](P332),提倡人之為學應無諂無驕,但同時認為毫無忮求,在某種程度上是未具進取心的一種表現。必要的忮求能激發奮進之欲望,所以為學之人不得視不忮不求為治學之道。

與謙遜教育相連,王闿運非常強調在教育中“強教無益\"[4](P1911),主張對人的好學之心絕不可以傷損,只能加以誘進,“真女字生,反復示之,始知強教無益”。所以其在執教書院期間,始終重視獎掖諸生,以鼓勵為先、誘教為責,力戒抑制人之好學天性。

艱苦、自立之精神亦是王闿運認為治學者須具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他曾于1903年與弟子廖卓夫言說艱苦自立于為學的重要性:“自宋以來,學者皆以艱苦耐貧為先……知人不貞苦,果不足恃……其立功名者,能耐苦也……能自立而后立人,是學者第一要義。豪華跌宕,不足以知學;疏食飲水,正足以觀人。\"[8](P227)富貴使人滋生滿足之感,喪失為學之欲,所以不足以知學;而貧寒則易養成艱苦的毅力,錘煉人之品格,培養治學精神。由此,王闿運區分了惰與貧,認為“惰非貧,而有貧之道,以為貧則大誤。貧中憫,惰可惡也。\"[4](P2453)在惰與貧之間,他指出惰不等同于貧,貧使人生發憐憫之情,而惰則是非??蓯褐沸?,在為學中應堅決予以排斥。

在王闿運 “老而劬學”思想意識里,立志持恒、深思尚問、謙遜好學、艱苦自立等品質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治學者不可或缺的品質,亦是為教者須時時告誡諸生的。只有在為學和為教中真正踐履此品質,方能真正收到治學為教之成效?!袄隙緦W”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思想的體現。終身教育思想是20世紀由法國教育學家保羅·朗格朗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巴黎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成人教育會議上正式提出的,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王闿運在此半個世紀前就已經開始踐履終身教育思想了。從其自身的治學和從教的經歷而言,王闿運確是將此諸多品質切實施行,而此正是其著述和教育成就頗著之重要原因。

二、“有教無類”的施教觀

什么人可以接受教育,是許多教育家關注的問題,也是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教無類”由孔子首倡,是針對當時奴隸主教育的“有教有類”提出來的?!坝薪虩o類”是指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受教育或人人都可以受同等教育。王闿運在教育上倡導有教無類,他在《論語訓》中指出“類,猶流派也,言設教不可立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不重出身門第,只問人之才學,主張凡人有好學之心,即有誘之之責。他在船山書院掌教時,曾將僧人釋敬安、鐵匠張正煬、木匠齊白石、銅匠曾昭吉四人都納于門下,收為弟子,悉心點化。其后四人均有造詣,人稱“王門四匠\"。

釋敬安,字寄禪,俗姓黃,名讀山,湖南湘潭人,曾在寧波阿育王寺燒殘二指,故人稱“八指頭陀\"。 是中國近代一位著名的愛國詩僧,曾刊有《八指頭陀詩文集》。王闿運愛其詩才,不因其為僧人,邀其參加“碧湖詩社\",并納于門下受教,專授為詩。王闿運的“復古\"詩風于釋敬安影響頗深,釋敬安詩多仿效漢魏古詩及六朝名家。在釋敬安的詩作中,吟詠國恨家仇的詩作頗多,其組詩《感事二十一載句附題冷香塔》為一組著名的感事詩作。張正煬,字正易,湘潭人。家本務鍛,喜好讀詩。張正煬拜于王闿運門下,從王氏學詩。 “乃專心求學,無日不在王先生側。通《三禮》、《春秋》、《尚書》、《詩經》, 《詩經比興表》、《禮經喪服表》,皆前人所未發\"[3](P3)。王闿運在與友人的信中言:“張正煬在此說詩,日有新得。\"[1](P1057)張正煬曾經留學日本,學習法政,歸國后曾經充任明德、麓山諸學校教師,復任攸縣及山西泌縣知事。齊白石,名璜,字渭清,湖南湘潭縣人,以書畫顯稱于世,為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早年家境貧寒,少年學花雕木工,雕刻技藝精妙。1899年,齊白石在友人張正煬介紹之下,拜王闿運為師,成為王門弟子。初入師門,齊白石因王師名聲顯旺,而自己乃窮苦木匠,嘗感不安。王闿運在看過齊白石的詩文畫作后深愛其才,贊齊白石之才比于釋敬安。王闿運不因齊氏貧賤,而竭力提攜。齊白石曾將自己所刻的印章拓本,呈于王闿運審閱,王闿運欣然閱之,并為之做序。在序文中對這位木匠出身的弟子作了一番評價:“白石草衣,起于造士,畫品琴德,俱入名城,尤精刀筆,非知交不妄應。朋座密談時,有生客至,輒梭巡避去有高世之志,而恂恂如不能言。\"對于老師的評價,齊白石認為“雖是他老人家溢美之言,太夸獎了我,但所說我的脾氣,確是一點不假,真可以算做我的知音了\"[10](P54)。王闿運去世后,齊白石頓覺此耗于其為“意外的刺激\",專程哭奠其師。多年以后,齊白石“回憶往日師門的恩遇\",仍“銘感不忘\"[10](P64.65)。曾昭吉是湖南衡陽人,出身貧苦,為王闿運弟子中為數不多的致力于自然科技的弟子之一。早年曾經在湘潭一帶做鎖匠,王闿運喜其才,收為弟子,允入船山書院學習。王闿運本人雖不喜自然科技,但其并未限制曾昭吉習之,并常與之談。他在日記中曾記:“昭吉夜來,談化學。\"[6](P1349)應該說,從中國傳統舊學出身的王闿運對于“化學\"一門是隔膜的,但其對于曾昭吉之抱負卻勉勵有加,雖不解其學,仍聽而談之。曾昭吉后來任教于江西南昌高等學堂,并制作大氣球飛行,熱心現代科學技術和機器制造。

其二,王闿運一反過去“男尊女卑”的傳統習俗,平生重視女學,主張女子應接受教育。他非常重視母教的功能與作用,在當時“中國四萬萬人,只能以二萬萬人計算,非虛語也……女學之失傳也\"[11]的晚清時期,亦是難能可貴的。王闿運認為:“妃后所統,人多匹婦,將何所問?有此求賢一念,自能慮心。由聞見而審之,不患無學問也。是以頒之學宮,以教國子。由夫人一念以為王化之原。女教豈不宏哉!\"在王闿運看來,宮中貴婦要注意為學,婦女有學問,重修養,才能更好地為國家教育后代,真正發揮母儀天下的作用。王闿運對女子為詩評價頗高,嘗謂:“女子之詩,曾始'載馳',詞婉旨深,特工辭令。其后則文姬《悲憤》,實開杜甫,發為光芒,天骨開張。風月之吟,方今陋矣?!l謂女子莫階圣,亦學詩而已。\"[2](P34)王闿運于蔡文姬詩之氣概,頗為贊嘆,同時亦指出“風月之吟,方今陋矣\"。在男權勢力依然頗盛的晚清,王闿運能客觀地評價女子的詩作,是尊重婦女的一種表現。

王闿運雖未在書院中招收女弟子,但其十個女兒,都系其親自教育。張之洞曾謂之“女兒授學書滿床\"[12](P10485)。王氏長女無非極有才學,在其教化之下,辭賦甚工,深為其欣賞。王闿運于日記中記載:“非女始抄《公羊》《成公》\"[5](P10),“非女亦鈔得三十篇,鈔書以此為最勤也?!?sup>[5](P46)無非還抄寫了王闿運所撰《春秋公羊何氏箋》,甚有章法。王闿運第四子王代懿之妻乃楊度之妹楊莊,著有《楊莊詩文詞錄》。王闿運視此兒媳為己出,收為弟子,特授其學。王闿運時常與楊莊研析學問。王闿運書與楊莊的書信就目前所見的就有20封,其中討論的問題非常廣泛,從學術到家庭到教育到社會等諸多問題,均有涉及,表現出其對婦女的尊重。

三、“通經致用”的人才觀

作為傳統學人,王闿運觀察世界的基點仍是中國傳統的治亂之則,他特別強調通經致用,經學治世。“論學祗須論事,事乃見于學。通經不致用,孔子謂之小人儒……曾子作《孝經》,自天子至于庶人,皆以行事為孝。無用則無體,有功而無德者未之有也。如是則近于子路所謂何必讀書之說”[1](P517.518)。

首先,王闿運認為“識才\"須以“有用\"為標準。在晚清變局時代,“有用\"應是取才之標準。王闿運認為晚清缺乏真正的“有用\"之才,“方今多難之秋,需有用之材\"[1](P54)。其所言的“有用之才\"即于扭轉時局、與國家民族命運相關能匡濟時艱之人才。而乏才局面的出現,并非天下無才,而是朝廷在求賢用才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他看來,求賢用才必須自己有才,甚至“凡用人者,必勝于所用之人\"[1](P930),自己有才方能識才,而當朝用人者多見人之短卻言自身所長。用才必須識才,而所謂“識\"在更大層面上是識人之長避人之短?,F實的狀況是求賢用人者不勘此用人之道,所以感到無才可用。在致左宗棠的一封信中,王闿運對當時大僚的取才用人作如此評論:“運行天下,見王公大臣眾矣,皆無能求賢者,滌丈收人材不求人材,節下用人材不求人材,其余皆不足論此。此胡文忠之明果向道,尚不足知人材,何從而收之用之?\"[1](P816)此中“丈\"即指曾國藩,王闿運認為曾氏于人才只收不求,左宗棠用才又不求才,胡林翼不知人才,更談不上收而用之,可謂“皆無能求賢者\"。

對于薦舉,王闿運認為“用人不在薦舉,薦舉亦實難得人才”[6](P1101)。在王闿運看來,在用才問題上存在著“以資用人\"和“以意用人\"兩個誤區?!叭灰再Y用人與以意用人各有所敝。敝于資者,自問無愧,易流為廢馳傲愎之機\"[1](P888)。他認為只以資財用人,容易滋生傲慢,而以己意用人則難求真才,而這正是晚清在用才問題上存在的問題。王闿運不排斥任用親人,其曾言“才不必求,賢無不知之理”,而“才者,為我用者也,就所有而教成之,不宜舍親近而求疏遠。賢者,助我教我者也,天子用之則必以為相,諸侯以下用之則必以為師。故無破格用賢之理\"[6](P1171.1172)。在晚清變局時代,朝廷欲力挽狂瀾,須網羅人才,以求根本大計。然用人不能以官位俸祿為誘,誤入“以資用人\"之歧路,此必然不能得到于國有用之賢才。 “為今之計,唯有使政府開幕府,然后可大致人士,就中選擇而授之官,若先授以官,誘以爵位,則不能致賢矣\"[6](P1172)。

其次,王闿運提出了排斥科舉而取才用人的觀點。清朝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極力提倡用考試八股文來培養、選拔人才的科舉制。晚清絕大多數書院成為科舉制度的附庸,從課程設置、考課內容到學生選拔和教師聘用,無不圍繞舉業而進行。張之洞曾有過一番議論:“竊惟考試弊端,各省皆有,然未有如川省今日之甚者。弊竇日巧,盤結日染,幾乎并為一局,牢不可破。士子以舞弊為長談廩保視漁利為本分,以致寒士短氣,匪徒生心,訟端日多,士習日弊,于人才、風氣大有關系。”[12](P3)大批士子終身埋頭于古籍的類瑣考證,刻意研習八股制藝,終日浸染而至麻木不仁,一意在科舉之余上取獵功名。王闿運自幼不喜制舉之業,其子王代功曾經評論道:“府君不喜制舉之業,嘗假得《楚詞》讀之,驚喜塾師目為雜學,禁止勿觀,府君則于作文時竊誦之。\"[8](P10)王闿運一生兩次入京參加會試,均以下第告終,所以終身為舉人。第二次會試不遂后寫下罷試詩,從此不再與試。在其日記和文集中也有多處批駁科舉制的記載。雖然王闿運在掌教書院時,迫于形勢,沒有嚴令禁止院生入試,但從其內心深處而言,對科舉取才一直是不贊成的。他認為:“帖括之學,一第為榮。既得之官,又須磨折。壯年銷耗,白發心灰,正途之誤人甚矣。\"[1](P966)并指出清朝科舉之文,多數識見可笑,“清科場文,亦自有經營想境鞭辟入裹之義,但識見可笑耳。\"[4](P1793)所以,在王闿運看來,大多數由正途出身的進士讀書不廣,不識大體,正是由于制藝之誤。他曾經對當時的進士作過一番評論,認為“科第進士寒畯,皆不識大體,貴游不讀詩書,故兩傷也\"[4](P1429)。

第三,王闿運后半生的書院教育,大要就是培養經學經世人才。他嘗謂: “此時當務有用之學。志在為宰相,莫若通經術也?!?sup>[6](P875)“方今多難之秋,需有用之才”。所謂有用之才,在最高層面上是輔佐非常之人改革社會,抵御外侮,成就非常之事業的經略人才;在基礎層面上是學行結合、經邦濟世的實用人才。二者都是經學與經世、經術與事功相結合的人才,較之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所倡導的倫理型經世人才、實用型洋務人才,明顯基于不同的救世方略。“王闿運以經學大師聞名于世,卻以經述為治世撥亂的工具,不甘于當個底層的寂寞文人\"[7](P4.5)。在掌教書院后,王闿運行帝王學的縱橫情結由己身移涉到了院生身上。例如,王闿運在尊經書院發現鄧泊山、戴子和喜歡談論縱橫之術,遂邀請與之談論縱橫之術。在掌教船山書院期間,楊度即為其帝王學之重點培養對象。楊度之女楊云慧曾謂:“王闿運灑脫不羈,不拘小節,敢說真話,有膽識\",“在學術上不但鼓吹‘帝王之學',還時常向我父親灌輸古代策士們的縱橫捭闔思想,說他們是怎樣找到一位‘明主',怎樣去輔導他,為他奠基立業,助他成帝為王等等。并說:‘皙子,以你之才,日后是大有可為的,要好自為之。'\"[13]民國初期,王闿運希望楊度能影響袁世凱政府,但是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遭到了廣大民眾反對,王闿運本人亦不贊成恢復帝制。袁世凱最終在皇帝夢中死去,楊度“行帝王學\"的生涯由此告終。楊度后來為王闿運所寫挽聯中有言“至今顛沛愧師承\",流露出其未能完成乃師志向的遺憾之意[14]。

育實用之才,是王闿運書院教育基礎層面上的目標。在他看來,晚清學人的弊病在于“行與學分\",不能行經世之志[8](P231.232)。在治學中將“行”與“學\"一分為二,所學雖然通博,但終究不能踐履在實踐層面,科舉本已誤人,躋身顯要后世人更取無用之文緣飾自己,裝點門面,導致行與學更加嚴重地疏離,則學又具何用?如此之學已“足括二千年學人之弊\"[8](P231.232)。而要學與行合,須以“通經致用\"為教育依歸,培育實用之才。必須指出的是,王闿運視野中的實用人才,還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學術與事功相結合的人才,與近代洋務運動所倡的實用型人才相較而言,政治倫理層面的意義則更為濃郁一些。他要求學生習經遵循實用,讀書與求仕、應世、救世相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他特別重視經學教育,認為經是治世根本,通經是讀書人立世之本。他說:“去圣久遠,故必依經以自立。”[2](P33)所謂“通經”,即深刻領會經書的社會盛衰治亂之理,人生安危進退之據,即經書的微言大義。他以自身的人生體會說:“年近五旬,當去世俗之見,莫若于經書中尋求治理,此金石之言?!?sup>[6](P738)他對《周官》和《春秋》評價甚高,認為《周官》治世,《春秋》撥亂反正,是經世應時的首要典籍。他認為今文經學講求政治微言大義,蘊含治國安邦良策。

另一方面,在書院教學中,王闿運常以“議論砭當世”,激發院生關心國家時政。例如,在《尊經書院初集》收錄的課藝中,不乏院生關切時事、心懷天下的議論,如謝楨、王昌麟、周寶清所作《和機器局詩》詩文中都有就洋務運動中清廷創辦機器局的議論,楊銳在尊經書院讀書期間,極為關心國事,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時,曾寫下《恭擬可復烏魯木齊露布》等詩,贊譽左宗棠收復新疆、振作國威之舉。王闿運曾與“王生論《大學》之道及今日撥亂之法,要在省官專任,散權并心,然苦無人才,仍舊所知,姑試不可而已,必有舜、禹以代共、鯀也”[4](P1387)。在湘綺先生的影響下,尊經書院的院生不再是只顧帖括之學的頹廢士子,而是養成了憂患國運的學術品格,敢于抨擊時弊、議論國事,譏切弊證之風日盛。這種風氣給晚清四川書院教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為四川書院教育以后開通風氣、引進新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儒學獨尊的古代社會,經學是國學基礎,一切學術思想的出新與經學研究方法直接聯系在一起。湘綺先生通經致用的人才觀藉經書破空疏,斥教條,講實學,倡時務,使士子們藉以解放思想,改革社會,抵御外侮。盡管也應當承認,培育經世之才的人才觀,實未脫離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三不朽”事業,“三不朽之業,著一豪俗見不得……抑嘗論之,孔子云‘有言者不必有德’,此是言語之言;不朽‘立言’,是文言之言。未有無德而有功、言者。德者,本也;功,用也;言,體也”[1](P865),在王闿運看來,立德、立功、立言是“本”、“用”、“體”的有機統一,而“三不朽之業”只能在通經致用的指導下方能得以實現。但是,在晚清書院教育衰頹的情勢之下,王闿運力倡通經致用,實施經世教育,培育經世之才,其強烈的經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不無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闿運.湘綺樓詩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2.

[2]周頌喜.王闿運未刊手書冊頁[J].船山學刊,2001,(2).

[3]楊鈞.草堂之靈[M].長沙:岳麓書社,1985.

[4]王闿運.湘綺樓日記(第三卷)[M].長沙:岳麓書社,1992.

[5]王闿運.湘綺樓日記(第一卷)[M].長沙:岳麓書社,1992.

[6]王闿運.湘綺樓日記(第二卷)[M].長沙:岳麓書社,1992.

[7]徐德?。畻疃热沼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8]王代功.清王湘綺先生運年譜[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9]王闿運.湘綺樓日記(第四卷)[M].長沙:岳麓書社,1992.

[10]齊璜口述,張次溪筆錄.白石老人自傳[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11]掌故續前稿[A].江標,等編.湘學報類編[C].湖南督學使署清光緒24年編印.

[12]張之洞.送王壬秋歸湘潭[A].張之洞全集(第12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3]楊云慧.自?;逝傻矫孛茳h員——回憶我的父親楊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

[14]李赫亞.王闿運與晚清書院[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57.

(責任編輯 徐 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啪在线91|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欧美成人日韩|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夜色视频|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欧美成人第一页| 亚洲免费成人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日本免费a视频|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 色网站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午夜毛片福利|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青青操| AV色爱天堂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亚洲乱伦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色伊人| 国产91高清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精品视频第一页|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最新网址|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国产精品制服|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91在线|日本|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青青久视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红杏AV在线无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一级α片| 毛片视频网| 欧美精品1区|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www亚洲精品|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91偷拍一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