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為臨近口角處紅唇缺損修復、恢復良好形態和功能提供一種可靠的手術方法。方法:據唇紅組織缺失大小,設計蒂在同側口角的頰肌粘膜瓣旋轉至紅唇缺損部位,頰肌粘膜瓣供區直接拉攏縫合,術后不需二期斷蒂。結果:2003年以來,采用本術式共治療上下唇近臨口角處紅唇缺損12例,隨訪3個月~2年,所有頰肌粘膜瓣全部成活,修復后的紅唇形態及感覺良好。結論:蒂在口角的頰肌粘膜瓣含有知名血管,血運豐富,組織豐厚,為同側·臨近口角處紅唇缺損修復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口角;紅唇缺損;頰肌粘膜瓣
[中圖分類號]R7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4—0484—02
外傷,感染,血管瘤或惡性腫瘤切除是造成臨近口角處紅唇缺損的主要原因。既往較小的紅唇缺損可以利用滑行唇紅瓣進行修復,但是容易造成口角形態不同程度的改變;而利用舌瓣組織修復又往往造成舌體外形的改變,并且術后由于舌被固定而給患者帶來不便。白2003年以來,我們利用蒂在口角的頰肌粘膜瓣修復同側的臨近口角處紅唇缺損12例,效果滿意。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齡10~42歲,其中上唇3例,下唇9例。病因:6例為外傷,4例為血管瘤切除或其他不當治療,2例為惡性腫瘤切除。
2 手術方法
手術分兩步進行:
2.1 唇部受區的制備:沿紅唇缺損區與唇部正常皮膚及紅唇部交界處分別切開,將瘢痕組織掀起向口腔前庭溝內翻轉,測量缺損區域的長度及寬度。
2.2 頰肌粘膜瓣的形成及轉移:根據測得的紅唇缺損的大小,確定頰肌粘膜瓣的長度及寬度,瓣的上界一般在腮腺導管開口下1cm,以免損傷腮腺導管,寬度一般在2~3cm,長度一般大于紅唇缺損長度1.5~2cm,以利于肌粘膜瓣的充分旋轉。切開粘膜、粘膜下層及頰肌,在頰肌的外面、頰筋膜深面疏松結締組織層內,以口角后1cm為蒂,將頰肌粘膜瓣掀起,旋轉至唇部受區,覆蓋創面。供區直接拉攏縫合。術后均不需二期斷蒂。
3 結果
本組12例均獲術后隨訪,時間3個月~2年,其中6例長達2年。所有頰肌粘膜瓣全部成活,修復后的紅唇形態及感覺良好。

典型病例:患者,女,11歲,因下唇臨近左側口角處紅唇缺損5年住院。病史:5年前因行下唇血管瘤硬化劑注射治療,致下唇左側部分紅唇組織缺損且伴流涎現象。檢查:左側近口角部紅唇缺損,長約2.5cm,寬約1.5cm。以左側口角后1cm為蒂,設計一長約4cm,寬約2cm的頰肌粘膜瓣,旋轉至唇部缺損區。術后隨訪3個月,修復后的紅唇形態良好,組織豐滿,口角圓潤、自然,感覺恢復較好,無流涎現象,術后不需二期斷蒂。
4 討論
4.1 唇紅組織缺損多由外傷、感染、血管瘤或惡性腫瘤切除所致,其中以臨近口角的唇紅組織缺損最為多見。唇紅缺損既影響美觀,又有礙于發音、進食等功能。對小范圍的口角處唇紅缺損,雖然可以通過鄰近的唇粘膜瓣滑行推進修復,但往往引起口角形態不同程度的改變,且對大范圍的唇紅缺損并不適用。既往對臨近口角的唇紅缺損用舌粘膜瓣帶蒂轉移進行修復也多常見,修復后的紅唇形態良好,口角也不易變形,但是舌粘膜瓣法也有許多不足之處:①需要二期斷蒂;②舌粘膜瓣切取過大可引起舌體外形的改變及功能的受損;⑧一期術后由于舌被固定,進食和說話受到影響,也不利于口腔衛生的護理。
4.2 頰肌位于口輪匝肌的外側和深面,在咬肌、頰脂墊和頰筋膜的深層,在頰肌的外面、頰筋膜的深面,有一層疏松結締組織,頰肌粘膜瓣的手術切取在這一層進行比較容易且安全。面動脈在發出頦支下唇動脈后,上行到口角外側1.0~1.6cm處,發出3~5支進入頰肌前部,血管外徑0.4~0.6mm,稱為前頰支。頰肌表面粘膜的血供是依靠血管穿過頰肌的肌粘膜穿支供血的。頰肌靜脈在頰肌表面形成頰靜脈叢,向后經頸靜脈注入翼叢或上頜靜脈,向前分2~4支注入面前靜脈。故以口角為蒂的頰肌粘膜瓣可獲得充足的血。
4.3 頰肌粘膜瓣臨床上用以修復腭裂、口腔腫瘤術后創面、全下唇唇紅缺損等已有不少報道。以口角為蒂的頰肌粘膜瓣修復臨近口角處的唇紅組織缺損具有以下優點:①從解剖結構看,該瓣其實是一種含知名血管的軸型肌粘膜瓣,血供豐富,帶蒂轉移一般不會出現血運障礙,成活率高;②手術一期完成,和舌粘膜瓣帶蒂轉移相比不需二期斷蒂修復;③因含有全層頰肌,修復后的紅唇豐滿,形態良好,而且口角不變形,圓潤自然;④適用于各種程度的上下唇紅唇缺損,尤其適用于臨近口角的唇紅缺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