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們采用穴位埋線法治療痤瘡患者58例,獲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患者均為具有典型痤瘡皮損的門診病例,其中男26例,女32例。年齡18~4l歲,病程6個月~9年。采用Pilisbury分類法依據痤瘡的嚴重程度將58例患者分類,其中Ⅰ級7例,Ⅱ級26例,Ⅲ級17例,Ⅳ級8例。
2 治療方法
2.1 取穴:處方分三組應用:①曲池、血海、腎俞;②大椎、胃俞、三陰交;③肺俞、陽陵泉(左)、足三里(右),女性加用關元,男性加用中脘。三組穴位分三次施用,一個療程3個月,每月治療一次。
2.2 器械及材料:埋植針使用18號硬膜穿刺針,將其針芯馬蹄形的尖部磨成平行;另一種埋植針選用8號金屬針頭,并用26號2寸的針灸針剪掉針尖作用針芯,針芯平行的尖部略短于針頭的尖部,均高壓消毒后備用。無菌手套1雙,止血鉗1把,2ml一次性注射器1個,孔巾、紗布塊數塊,3-0鉻制羊腸線數根,長約1~2cm不等(長、短根據穴位所在部位及體形選用),碘伏與酒精棉球適量,創可貼數張。
2.3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或仰臥位,充分暴露穴部,穴位常規消毒。施術者帶無菌手套在已消毒的穴位上注射2%利多卡因注射液0.3~0.5ml,局麻后將腸線從穿刺針的尖端向內倒插入針的前端腔內,用左手緊握穿刺針下端離尖部約1.5cm的地方(體胖人針尖部保留較長),將針刺入穴內,當針尖達到所取穴位深度后,然后緩慢退針管,邊退針邊向前推針芯,待針芯有落空感后將針拔出;像大椎穴等在關節部位的腧穴用8號針頭作埋植針,操作時不用局麻,左手食指貼指進針,快速將針尖刺到穴位的深度后,緩緩退針并向前推針芯,待有落空感后將針拔出。出針后均用無菌紗布塊壓迫約1min,以防針孔出血,最后用創可貼緊貼穴位,囑患者2天后取掉創可貼,5天內不要洗澡,保持針孔清潔。治療期間不吃辛辣刺激食物。
3 療效判定標準和結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皮損消退>90%;顯效:皮損消退60%~89%;有效:皮損消退20%~59%;無效:皮損消退<20%。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一個療程后復診時進行療效判定。
3.2 結果:58例患者,痊愈28例,顯效16例,有效11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75.9%。
4 討論
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與內分泌、皮脂分泌過多、毛囊微生物以及免疫反應等有關,好發于青春發育期的男女。中醫認為痤瘡的發病多為肺熱、腸胃濕熱、脾失健運、血瘀和沖任失調所致,與肺、脾、胃、肝、腎及沖任脈有關,治法以清利胃熱、宣肺散結、養肝滋腎為基本原則。初來患者為急性發作期,常用第一組穴,曲池疏通陽明經氣而泄風熱,血海活血行血,是治療疹疾之主穴,用腎俞以養肝腎、清虛熱;第二組穴,大椎通諸經血脈,透達郁熱,顏面乃陽明經之分野,用胃俞以和胃而利濕,三陰交扶脾培元,化瘀而散結;第三組穴,肺主皮毛,用肺俞以宣肺而調營衛,痤瘡患者多憂郁,郁久而化熱,腸胃積熱,病情加重,用左陽陵泉,右足三里以疏肝通腑。女性加用關元以調沖任,男性加用中脘以和中。諸穴相合可取得良好效果。
埋線療法是以線代針,埋入穴位,慢慢軟化、分解、液化并吸收,對穴位產生一種柔和而持久的刺激。臨床觀察表明,此療法的遠期效果更顯著,優于其他療法。治療中對埋線的時間有要求,女性患者在月經過后15天左右,男性要求在陰歷上旬治療為佳,因臨床觀察發現痤瘡在女性月經來前較重,男性在月圓時較明顯,所以要求患者盡量選擇較佳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