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自體顆粒脂肪移植的經驗。方法:采用注射器法抽取自體顆粒脂肪,清洗、純化后移植于乳房、顳部、頰部等受區。結果:本組570例中,脂肪吸收明顯者40例(占8.91%),18例(占4.07%)出現硬結。結論:自體顆粒脂肪移植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術前合理設計以及正確地抽吸注射技術及術后良好的局部處理。
[關鍵詞]顆粒脂肪;自體移植;脂肪抽吸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4—0461—02
隨著脂肪抽吸術的發展,自體脂肪顆粒移植充填面部凹陷畸形、豐乳等方法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我科從1997年1月到2006年9月,采用自體顆粒脂肪移植豐乳、豐顳、豐頰等共570例次,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總結體會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接受自體顆粒脂肪移植者女性562例次,男性8例次;年齡22~57歲,平均年齡39歲。受區部位:乳房449例次,占78、8%,一次注射脂肪量最少為40ml,最多為80ml,平均為60ml。移植次數最少為1次,最多為5次,平均3次。顳、頰、面部凹陷121例次,占21.2%,其中顳部68例次,頰部36例次,其他面部凹陷17例次,一次注射脂肪量最少為1.5ml,最多為20ml,平均10ml。供區部位:腹部、腰部、臀部,兩側大腿等。
1.2 手術方法
1.2.1 顆粒脂肪取材與處理:常規選取皮下脂肪易堆積的腹部、側腰部、臀溝和大腿等部位。面部凹陷的受術者均選用腹部脂肪,因該部位的脂肪組織蛋白酶活性高于其他部位,有利于移植后脂肪細胞的存活,同時亦便于操作。
常規消毒鋪單,按1000ml 0.9%生理鹽水+2%利多卡因40m1+0.5ml 0.1%腎上腺素比例配制腫脹麻醉液,于供區行局部麻醉,待麻醉生效后用20ml注射器連接帶側孔的吸脂專用針(用20號排氣針自制而成)形成負壓后用直血管鉗鉗夾尾部固定再輕柔抽吸脂肪。將吸出的脂肪移至50ml注射器中,加入生理鹽水反復清洗、沉淀,并把其中條索狀、纖維隔樣組織用長針挑除,加工處理至純黃色脂肪顆粒,備用。
1.2.2 顆粒脂肪移植方法:①豐乳者:兩側乳房下皺襞正中為進針注射點,用12號針穿刺進入乳房后間隙,注射局麻藥0.5%利多卡因20ml后,將脂肪顆粒用20ml注射器緩慢均勻的呈扇形注入,每次每側注射量為40~80m1。注射后即刻按摩15min左右至脂肪顆粒分布均勻,無局部堆積、硬結等現象;②豐顳、頰、面部凹陷者:用12號針沿發際緣進針至受區最遠端,連接裝有脂肪的2.5ml注射器,邊向外退針邊注射顆粒脂肪,一般超量注射20%左右。注射完畢輕柔按壓至受區平整,弧度自然流暢,脂肪顆粒均勻分布。
2 結果
本組共570例次,121例顳、頰、面部凹陷,一次移植滿意者109例,占91%。449例次豐乳者,分別行1~5次移植手術,無1例發生感染、血腫等并發癥;其中40例術后脂肪吸收明顯,效果欠佳,占8.91%;術后出現硬結18例次,占4.07%;除3例行手術切除后,余15例經按摩、熱敷、理療治療后逐漸消失。
3 討論
自體脂肪具有來源豐富,取材方便,安全可靠,無排斥反應等優點。對于不接受假體的小乳、乳房松弛下垂者無疑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對于全身脂肪堆積明顯的求術者,在施行自體顆粒脂肪移植術時還可達到瘦身豐胸、完美身材,形體雕塑的良好效果。另外,自體脂肪顆粒作為面部充填物更是應用十分廣泛。我科在近10年的臨床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如何減少脂肪吸收率,提高成活率,提高手術效果主要體會有如下幾方面:
3.1 術前綜合設計安排:眾所周知,顆粒脂肪移植后最大的問題是由于缺血致部分脂肪壞死吸收,被結締組織取代。一般移植術后脂肪吸收率為50%左右。祁佐良等提出顆粒脂肪移植后體積減少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移植過程中脂肪細胞的損傷;②受區早期血液循環建立的狀況;③移植物周圍纖維組織收縮,使疏松的脂肪組織體積向中心收縮聚集;④移植數量與受區的影響;⑤基底條件的影響。 因此在術前根據患者受區的基礎條件,應考慮脂肪取材的部位及脂肪注射量,告知患者脂肪吸收率、注射量的控制等問題,有計劃的合理安排好手術。脂肪組織血運差易吸收,豐乳者每次注射量應嚴格控制,最好不要超過80ml,因為大量的自體脂肪移植不僅易發生脂肪液化壞死,還可產生纖維鈣化,形成硬結,影響乳腺腫瘤的診斷。較肥胖的豐乳求術者可安排在腹部,兩側腰,兩側臀溝,兩側大腿獲取充填用脂肪顆粒的同時全部抽吸掉多余堆積的多余脂肪,重塑良好形體,可謂“一舉兩得”。另外對于體形偏瘦,脂肪來源“寶貴”的受術者更要全面規劃好每次取材的部位。必要時行多次少量累加注射,如一次只取單側腰臀部脂肪,對側留于下次取材。治療面部凹陷癥時筆者的經驗是20%超量注射,因術前無法預測脂肪吸收量,所以需給患者講明再次手術的可能性,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3.2 移植術技巧:首先,在嚴格無菌操作的原則下抽吸脂肪,操作一定要輕柔。超聲、電子、共振吸脂會使大量的脂肪損傷,細胞破裂或磨損,活性降低。筆者選用20ml注射器形成負壓抽吸脂肪,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細胞結構的完整性,活性良好,以提高成活率。其次,脂肪吸收率的個體差異較顯著,有的受術者吸收率達60%~70%,還容易形成硬結,需多次注射。亦有受術者吸收率在20%~30%,1~2次即可達到良好療效。抽吸出的顆粒脂肪大而飽滿、色鮮黃、且纖維組織較少者,移植成活率高;顆粒扁小,色黃偏灰白者,脂肪吸收率較高,療效較差。在清洗過程中,選用4~5個50ml注射器拔除針倒置于試管架上,反復用生理鹽水清洗,直至洗除紅細胞,挑出其中雜質,僅留純黃色的脂肪顆粒用于移植。在沉淀時要多選用中下層顆粒脂肪,因其中富含前脂肪細胞顆粒,具有更強的生存活性,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通過臨床操作筆者還發現,口服過減肥藥物的受術者,不僅抽吸脂肪較困難,而且抽出的脂肪中白色條索狀組織較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脂肪細胞的成活率,其原因可能與藥物影響脂肪代謝有關。再次,注射純化好的顆粒脂肪時,最好選擇乳房后間隙,注射時操作要緩慢,若感阻力較大應變換方向,避免將脂肪注入乳腺組織中形成硬結等不良后果。
3.3 移植術后的處理:移植術后局部的按摩最為重要,豐乳注射后即刻按摩15~20min,可使脂肪均勻分布,與受區能充分接觸,這有利于血液供運,增加脂肪細胞活性,預防硬結的發生。面部凹陷者可一邊注射一邊按摩,使受區平整,便于觀察注射量與治療效果。顆粒脂肪移植術后囑患者1個月內每日按摩2~3次,每次20min,若早期發生硬結,除按摩外還可進行熱敷或理療等對癥處理。另外術后口服維生素E可增加脂肪細胞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增加脂肪活性。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3~5天,嚴格無菌操作,因脂肪細胞血運差,移植手術部位較多,易發生感染。
綜上所述,自體顆粒脂肪移植術前的合理設計,術中抽吸、處理與注射顆粒脂肪的技術及術后良好的局部處理是手術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