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俗稱“狐臭”,屬汗臭癥的一種,患者因其異味而影響正常的工作交往,造成心理壓力。臨床治療腋臭的方法很多,但效果多不滿意。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我們應用小切口皮下修剪結合局部搔刮術治療腋臭患者96例,效果良好。
1 臨床資料
本組96例,男21例,女75例,年齡12~45歲,平均27歲,均為雙側;其中15例曾行激光治療,53例外用藥物治療,10例有小切口腋嗅切除手術史,效果均不滿意。
2 手術方法
患者平臥位,雙上肢外展上舉放于頭兩側,肘關節微屈,常規碘酒、酒精消毒,根據腋毛分布標記剝離范圍,局部浸潤麻醉(0.5%利多卡因腎上腺素鹽水),于腋窩中部順皮膚皺襞作一近背側縱形切口,切口長度可根據腋毛范圍的大小確定,一般長約1~1.5cm,僅切至皮膚真皮層,于真皮下用11號刀片剝離皮膚,使皮膚真皮層與皮下組織分離,顯露真皮下的毛囊及汗腺,先用刮匙搔刮,刮除殘留脂肪,使毛囊、汗腺易于辨認,從切口翻出皮瓣內面,仔細修剪真皮下的毛囊及汗腺,對于曾行激光及手術治療導致瘢痕形成、局部組織增厚的,不應修剪的太薄,以免術后皮瓣壞死,修剪后再用刮匙搔刮,至皮膚略發紅,注意對于不易修剪徹底的邊緣部分,要重點多搔刮幾次,沖洗切口,于皮膚上戳孔作為術后引流,切口用3-0絲線縫合,包扎時要墊高腋窩,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但注意松緊合適,以防影響患者上肢靜脈回流。術后第1天換藥,7~8天拆線。
3 結果
本組96例,隨訪3個月至1年,2例有單側復發,但異味均較術前減輕,1例再次手術后效果滿意,另1例未再行手術。5例于拆線后皮膚表皮有輕度裂開,囑患者用清水沖洗,保持切口干凈、干燥,l周后均愈合,隨訪半年瘢痕不明顯。2例于術后換藥時發現皮下積血,給于及時清除,未出現皮膚壞死。
4 討論
腋臭是腋部項泌汗腺過度分泌,分泌物中的有機物經皮面附著的細菌作用后,產生不飽和脂肪酸發出的異味,患者多有家族史,發病隨種族、個體和衛生習慣的不同而異,程度隨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而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清除或損傷頂泌汗腺是腋臭根治術的基本原理。通常認為大汗腺主要分布于皮下層,導管開口于毛囊漏斗中,大汗腺與毛囊在數量、密度、分布上一致,因此腋臭治療的范圍多為腋部毛發分布區局部外用藥物、皮下注射無水乙醇或消痔靈、超聲輔助吸刮術及激光治療腋臭均易復發,而且激光治療易遺留點狀瘢痕,影響外觀。傳統的手術切除腋毛區皮膚,可以獲得確切的效果,但會遺留明顯的瘢痕,甚至影響上肢的活動,多數患者不愿意接受。近年來采用的腋毛區皮膚“z”成形術修復、“s”形切口或“幾”字形切口腋臭根治術,雖然可以較徹底的去除毛囊、汗腺,但術后仍會遺留較長瘢痕,影響美觀。小切口皮膚搔刮術雖然遺留瘢痕小,但復發率高。我們結合上述手術的優缺點,使用小切口皮下修剪結合局部搔刮治療腋臭,不僅可以在明視下修剪毛囊、汗腺,而且可以利用刮匙刮除破壞不易修剪的皮瓣邊緣的毛囊、汗腺,既降低了復發率,又做到了小切口,瘢痕不明顯。
手術前設計剝離范圍時,應適當超出腋毛范圍0.5cm,尤其是對異味比較重的患者,修剪時要細致耐心,必要時可以讓患者外展的上肢稍內收,以使皮瓣松弛,更易使皮瓣翻出切口。術畢于皮瓣上戳孔引流,我們體會比橡皮條引流更可靠,所戳孔徑都小于0.3cm,術后不會遺留瘢痕。術后加壓包扎要確實可靠,不易固定者,可再用“8”字繃帶包扎。術后1~2天常規換藥一次,有皮下血腫時要及時清除,加壓包扎至少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