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顳淺動脈及其微血管形成的皮瓣在眼瞼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方法:①在成人6具12側頭顱標本上,通過血管鑄型標本法,對顳淺動脈及其微血管進行觀測;②分別以顳淺動脈的額支或頂支為蒂設計成順行或逆行皮瓣用于眼瞼缺損修復。結果:①顳淺動脈終末分支額支和頂支與眶上動脈、滑車上動脈、枕動脈、耳后動脈及對側顳淺動脈之間有豐富的吻合;②臨床上應用8例以顳淺動脈為蒂形成的皮瓣用于眼瞼缺損修復均獲成功。結論:以顳淺動脈為蒂形成的順行及逆行皮瓣,具有采集方便、血供豐富、色澤質地與受區相近等優點,適用于各種類型眼瞼缺損的修復。
[關鍵詞]顳淺動脈;反流軸型皮瓣;眼瞼缺損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3-0331-03
以顳淺動脈蒂島狀皮瓣修復眼瞼缺損時,血液供應是皮瓣成活之關鍵,本研究采用的血管鑄型標本法,對于血管走行、分布、末梢微血管及其吻合情況進行了精確的觀察和測量,并進一步豐富了跨區供血皮瓣學說,為臨床的應用提供了準確的依據,使眼瞼缺損的修復手段有了更多的選擇。
1 材料和方法
1.1 標本材料與制作測量方法:6具(12側)經傳統方法防腐固定的成人尸體頭顱標本。將雙側頸外動脈及椎動脈結扎,從頸內動脈插管(使灌注液只循頸內動脈及其分支灌入),灌注紅色乳膠,成功后從淺至深逐層解剖顳淺血管及其分支。用鋼尺、游標卡尺、地圖里程儀、半圓儀測量血管的外徑、長度、走行、分布及吻合區微血管的分布情況。
1.2 臨床應用方法:術前用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確定顳淺動脈及其額、頂支行徑,以此為蒂部設計皮瓣,根據患側眶區組織缺損情況確定供區皮瓣的部位和大小,皮瓣的血管蒂寬度一般在2~4cm,順行皮瓣通常選用額支供血的額部島狀皮瓣,逆行皮瓣通常在耳前鬢角與耳屏間制備耳前或耳后島狀皮瓣,形成皮瓣后,在供區和眶區缺損之間打通一寬敞的皮下隧道,使皮瓣經隧道轉移至眶缺損處,如缺損面積小,供區基本能直接拉攏縫合,少數缺損面積較大,供區不能拉攏縫合的可以用植皮法修補。
2 結果
2.1 解剖觀測:顳淺動脈(STA)是頸外動脈兩終支之一,主干全長(33.89±13.41)mm。上行過程中發出面橫動脈、眶顴動脈、顳中動脈及耳支,其終末分支為額支(FB)和項支(PB)。兩側STA間有豐富的吻合,主要由兩側FB、PB相互吻合,吻合區域集中在正中矢狀線兩側各約22.00mm的范圍內。
FB由STA發出的,位置在耳廓上緣水平或其上、下各12.12mm范圍內,FB恒定出現,與STA主干呈(134.98±12.36)°角向前上方走行,至外眥上方(45.51±6.32)mm處折向內上走行,FR與PB之間的夾角為(57.30±14.32)°,起始處管徑為(1.45±0.42)mm,主干總長(138.58±25.62)mm。FB向后上和前下方發出額頂支(FPB)和額眶支(FOB)兩組分支。FPB:向后上方發出4~5支,較為粗大者直徑為(0.7l±0.12)mm。FOB:行向前下方,其終末支直接與滑車上動脈、眶上動脈淺支吻合,這些細小分支共同構成前額動脈吻合網,吻合網中密集區下界距正中線最近距離為(13.02±3.13)mm,最遠距離為(19.14±2.06)mm,其上界距正中線最近距離為(33.20±5.11)mm,最遠距離為(54.21±4.04)mm,上下界間的距離為(47.98±8.22)mm,下界相當于眶上緣水平。
PB亦恒定存在,行向后上方,與外耳門垂直線構成的后傾角為(24.88±0.21)°,長度約(115.42±21.54)mm,起始處外徑(1.13±0.37)mm??煞譃?種類型:①干線型為3側,占25%,此型以一粗干形式向顱頂走行,并向兩側發出一些細小分支;②分叉型為8側,占67%,此型主干上行(50.06±4.94)mm后分為前后兩個分支,終末分支達顱頂中央;③特殊型為1側,占8%。PB與耳后動脈(PAA)存在廣泛的吻合區域,其下界距耳上極平面約14.95~50.46mm,上界距耳上極平面44.98~80.12mm。吻合區域的范圍約34.86mm×3.02mm,比較明顯的吻合支有3~5支,吻合支外徑為0.32~0.60mm,更多的為網狀吻合,吻合支較細小。
本研究靜脈直接福爾馬林灌注進行解剖觀察,靜脈基本上都與同名動脈相伴,回流到相應屬支,但動靜脈之間并非緊密相鄰,有一定間距,動脈額支與靜脈額支伴行或有交叉,靜脈頂支位于動脈頂支后方,較額支動、靜脈伴行關系密切,并在解剖中觀察到顳淺靜脈及其屬支沒有瓣膜。
2.2 臨床資料:本組共8例,男5例,女3例,年齡22~68歲。共修復左側6例,右側2例。其中上瞼缺損3例,下瞼缺損2例,上下共同瞼缺損3例。采用順行島狀皮瓣5例,皮瓣面積最大6.0cm×4.2cm,最小3.3cm×1.8cm;逆行島狀皮瓣3例,面積最大8.2cm×3.6cm,最小2.4cm×2.0cm,耳前島狀皮瓣2例,耳后島狀皮瓣1例。術后皮瓣完全成活,其中有3例行二次皮瓣修薄術,缺損矯正后形態滿意,功能良好。典型病例為一上眼瞼瘢痕致瞼外翻,瘢痕切除術后缺損大小1.8cm×3.3cm,采用眶上動脈跨區供血的反流軸型耳前島狀皮瓣修復。
3 討論
3.1 皮瓣的血供研究:朱星紅(1986)在50側成人尸體的頭顱灌注有色填充劑觀測額頂顳區皮瓣的血管,發現顳淺動脈是最大的一支頭皮動脈。范飛的研究結果顯示STA的FB與眶上、滑車上動脈及對側STA存在著極為豐富的血管吻合,PB與枕、耳后動脈及對側STA亦存在廣泛吻合。由此,我們通過解剖研究設計皮瓣并在臨床上應用得以證實:①以FB為蒂形成順行額部島狀瓣可覆蓋同側整個前額及部分對側前額區;以FB與眶上動脈吻合為蒂形成耳前反流軸型瓣覆蓋耳前大部分區域。②以PB為蒂皮瓣可覆蓋同側頂枕區域;以PB與耳后動脈為蒂形成耳后反流軸型瓣覆蓋耳后乳突區域。根據標本解剖觀測,顳淺血管及其分支由深向淺走行,被結締組織包裹,于淺筋膜層及真皮下形成立體網狀結構,獲得的皮瓣血供豐富、可靠。從血管構筑表明,反流皮瓣的血供,可由PB、耳后動脈及枕動脈或FB、眶上、滑車上動脈,通過吻合支或吻合網返流灌注皮瓣原有供血分支,即:耳前反流皮瓣血流可以來自眶上動脈-吻合支-顳淺動脈額眶支-顳淺動脈主干-顳淺動脈耳前支,耳后反流皮瓣血供可來自顳淺動脈主干-顳淺動脈頂支-吻合支-耳后動脈及分支。這一解剖特點,為臨床應用反流軸型耳前或耳后島狀皮瓣,轉移修復眼瞼皮膚缺損提供了解剖學依據。陳宗基。強調反流軸型皮瓣的供血動脈必須有足夠的灌注壓,并且靜脈回流也要有足夠的保證。我們在臨床中觀測到,血管蒂寬度不低于2~4cm時,皮瓣的成活都能有足夠的保證,說明皮瓣逆行轉移后有豐富的跨區供血。而顳淺靜脈沒有瓣膜,保證了靜脈血回流良好。
3.2 顳淺動脈及其分支為蒂形成的島狀皮瓣是修復眼瞼缺損的良好選擇:鄭永生指出,顳淺血管順行供血的額部島狀皮瓣成為眼瞼缺損修復中應用較多的軸型皮瓣之一,若額部本身無條件形成皮瓣,或患者不接受額部留下瘢痕,以及順行島狀皮瓣移轉至受區受距離限制者,可應用逆行皮瓣。
現在臨床上眼瞼缺損的病人非常多見,由于要兼顧形態與功能,修復起來對手術要求較高。傳統的修復方法如皮片移植等,術后容易出現攣縮和色澤改變問題,效果不夠理想。通過我們的研究設計的皮瓣具有如下優點:①質地和色澤與眼瞼皮膚非常接近,修復后對眼瞼功能無影響;②供瓣區比較隱蔽,多可直接拉攏縫合;③皮瓣蒂部較長,可以進行遠距離的轉移;④血管恒定,動脈血供豐富,靜脈回流充分,皮瓣成活安全可靠。本組1例耳后反流軸型皮瓣術后6h皮瓣呈紫紅色,滲血多,經擴血管藥、皮瓣按摩等積極處理后,皮瓣僅有遠端部分表皮壞死,所以皮瓣周邊留長線打包并加壓包扎數天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