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
人骨髓干細胞和真皮成纖維細胞對血管生成的影響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毛細血管新生的生物學機制,是傷口愈合和皮瓣成活的基礎。能刺激血管生成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因包含多種生長因子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血管生成相關的生長因子表達異常會影響血管正常的生成。
細胞的種植可以改善傷口愈合的環境,移植的細胞可分泌與血管生成有關的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種植已在促進人傷口愈合中被應用。骨髓干細胞是基質干細胞的源處,它是骨、軟骨、肌肉和結締組織細胞的前驅細胞。骨髓干細胞具有低免疫排斥性,與分化的細胞相比,它不發生細胞凋亡。已經有少數報道應用組織工程法,研究用基質干細胞行骨和軟骨的再生。但種植骨髓干細胞進行促血管生成方面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是通過體外和活體實驗,比較骨髓干細胞與成纖維細胞對血管生成的影響。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真皮成纖維細胞和骨髓干細胞的分離及培養:從指重建手術患者獲取多余的皮膚組織和骨髓,這些患者要行自體骨髓移植,通過離心吸取的骨髓以刺激指骨的愈合。將6例20~38歲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新鮮的多余健康皮膚除去表皮,切成2mm×1mm的小塊,然后按常規方法獲取成纖維細胞并進行培養。
從患者的髂骨后上棘吸取骨髓20ml于含有5000國際單位肝素的針管內,然后移至50ml的離心管中,加入適量試劑后,在室溫下,以2500g離心30min。將離心后的上層含有骨髓干細胞的部分收集并進行培養,其方法與成纖維細胞相同。
1.2 體外實驗草藥:將成纖維細胞、骨髓干細胞分別接種于96孔培養盤中,每孔含細胞量為5.0×103個,每個培養孔內含有200μl Dulbecco’s緩沖Eagle’s介質/Ham’s F-12,包含5%胎牛血清。細胞在37℃、5%CO2及100%的濕度條件下培養。在培養后的1、3、5天,分別測定各自bFGF和VEGF的值。
1.3 活體實驗:采用多孔聚乙烯塊,用打孔器在其上打出5mm直徑、3mm厚度的小洞,形成4個小盤。將它們浸泡于50ml的離心管內,管內含有4×106個細胞,并含1ml凝血酶。浸泡10min,讓細胞進入多孔聚乙烯塊中,然后移至96孔培養盤內,每孔要加入200μl纖維蛋白原。10min后將多孔聚乙烯盤取出,除去過剩的纖維蛋白。將聚乙烯盤分成3組:A、B兩組分別含有骨髓干細胞和成纖維細胞,C組只有纖維蛋白。每組16個聚乙烯盤(總共48個)用于實驗。
選用Sprague-Dawly白鼠8只,體重150~200g。在每只鼠背中線作3個縱向5mm的切口,向左右側皮下分離,形成6個小袋,將6個聚乙烯小盤分別放于袋內,A、B、c每組2個,將各袋切口分別縫合。
術后1~3周,分3次將植入的聚乙烯盤取出,清除周圍的結締組織,用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從每盤中線切開,做成6μm切片,姬姆沙-依紅染色,進行檢測。標本中間微血管數量以放大i00倍鏡下一個視野為單位記數。
2 結果
2.1 體外實驗:在單層細胞培養時,成纖維細胞是一群同性質梭形細胞,而骨髓干細胞則比較大且呈多角形。骨髓干細胞中表達更高水平的bFGF和VEGF。bFGF值比成纖維細胞分別高47%、89%和68%(在3個不同時間點)(P<0.05);而骨髓干細胞中VEGF的表達,在3個時間點上分別為成纖維細胞的7倍、12倍和12倍,并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2 活體實驗:在開頭2周,組織中微血管的數量看不出有顯著差異。到第3周,骨髓干細胞組中微血管數量為52.88,成纖維細胞組中有26.12,而對照組只有17.50,骨髓干細胞組微血管數量明顯多于其他兩組,并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bFGF、VEGF是兩個重要的促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因子。bFGF能刺激內皮細胞增殖和遷移,并且可介導VEGF的生物活性。VEGF是血小板源生長因子家族成員,能誘導血管生成,促內皮細胞增殖,并能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它還有擴張血管的效應。
Kuroyanagi等將成纖維細胞種植于海綿膠原上,形成同種真皮制品。臨床上應用新鮮的或經冷凍處理培養的真皮組織于不同的創傷病例,發現獲得優良的促愈合效果。總的效果為95%(138/145),包括:深度燒傷96%(22/23)、斷層取皮區1009f(53/53)、創傷性皮膚缺損100%(5/5)、慢性皮膚潰瘍82%(9/11)、自體網狀皮膚移植創面92%(22/24)、和覆蓋去皮的創面100%(6/6)。資料表明,通過植入同種的成纖維細胞,有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已知,植入成纖維細胞促進傷口愈合的機制是通過刺激多種生長因子而發揮作用的。它不僅與傷口基質的沉積與更新有關,而且通過bFGF、VEGF的作用來調節血管的生成。骨髓干細胞由于較容易粘附在培養基的塑膜上,因而容易與其他細胞分離開。在復合的骨髓干細胞中,可能含有一些基質干細胞,雖然對基質干細胞已進行過一些研究,但多數細胞是處于分化狀態下。而本研究的骨髓干細胞不處于分化狀態,因此更保持了干細胞的特性。
以往研究證實,骨髓干細胞呈長梭形,與成纖維細胞相似。但我們發現,骨髓干細胞比成纖維細胞要大,而且呈多角性,這與以往報道不同。血管生成與傷口愈合及皮瓣成活關系密切。研究表明,種植骨髓干細胞可誘發更多的bFGF、VEGF表達,比成纖維細胞種植有更強的促血管生成的能力。
[PRS,2006,117:829]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薈元 摘譯]
皮膚美容
1 采用脈沖染料激光治療皮膚異色癥可引起嚴重的色素減退
脈沖染料激光(PDL)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皮膚異色癥的治療,但對其副作用的報道較少,目前也沒有相應的治療指南。本文報道了一系列皮膚異色癥患者采用PDL治療后出現持久色素減退的遠期副作用。8例皮膚異色癥患者(女7例,男1例,平均為48歲)采用585nm的脈沖染料激光450ms固定脈寬進行治療,能量為3.5~7J/cm2,光斑為7mm或10mm。結果發現所有患者的血管擴張都得到了很好的清除,但有采用5~7 J/cm2的6例患者在治療后4~11個月中出現了嚴重的色素減退,而2例采用3.5~5.5J/cm2低能量治療的患者未出現類似副作用。因此作者建議在采用脈沖染料激光治療皮膚異色癥的患者時,能量應盡可能低,10mm光斑的治療最高不應超過5J/cm2,而最佳的脈沖寬度仍有待更多的觀察。[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6,20(10):1248-1251 3]
2 新型595nm脈沖染料激光用于治療皮膚光老化
脈沖染料激光是治療血管性皮膚病的標準方案,新近經改進的儀器具有更少的副作用和更多的適應證。本文介紹一種高能量、可調脈寬的595nm染料激光用于治療光老化引起的血管及色素改變。該儀器每個激光脈沖包含8個能量平均分布的連續微脈沖并采用壓縮手柄,從而大大提高了紫癜出現的能量閾值,防止紫癜的出現。作者通過對24例皮膚分型為Ⅰ~Ⅲ型的光老化患者進行了初步的治療觀察,13例有毛細血管擴張及色素性皮損,而11例僅有色素性皮損,每例患者治療1~3次,間隔時間為3~4周,在治療后3~12周進行隨訪評價。背景:紅斑的治療參數為12mm的光斑、脈寬10ms、能量7J/cm2,毛細血管擴張采用5mm或7mm的光斑、脈寬6~20ms、能量9~14J/cm2進行治療,色素沉著采用5mm或7mm的光斑、脈寬1.5~10ms、能量9~15J/cm2進行治療。治療患者完全可耐受并無需使用表面麻醉劑。結果:所有患者的包括皮膚發紅、毛細血管擴張及色素沉著等癥狀均獲得中等程度的改善,3例治療曬斑的患者出現暫時性的色素減退,單純治療色素沉著的僅有1例患者出現紫癜,同時治療血管性改變和色素沉著有3例出現紫癜(在第2種的治療間隔中以冰袋冷敷即可避免),而常規595nm激光儀器在脈寬6ms以下進行治療均會出現紫癜。結果初步表明經過改進的595nm染料激光治療光老化相關血管及色素改變具有很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Lasers Surg Med,2006,38(9):808-813]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皮膚科 劉仲榮 摘譯]
口腔美容
1 美白牙膏對美容修復材料表面粗糙度影響的實驗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調查使用不同的美白牙膏刷牙后各種美容修復材料表面的粗糙度(Ra)。材料和方法:Esthet-X(Dentsply Caulk,Milford,DE,美國)圓柱體、Durafil Vs(Heraeus Kulzer,Nehrheim,德國)圓柱體和Vitremer(3M ESPE,St.Paul,MN,美國)圓柱體,根據模具(直徑4mm,高度2mm)制造。表面粗糙度采用截斷長度0.25mm、速度0.1mm/s的表面光度儀(Ra)進行評估。使用五種不同的牙膏對實驗樣本(n=13)刷洗7 500個循環:①常規刷毛(對照;Procter&Gamble):二氧化硅磨蝕劑(c);②額外的美白刷毛(Procter&Gamble,Cincinnati,OH,美國):重碳酸鹽+焦磷酸鈣(CE);⑧牙科護理A&H(Arm&Hammer,Camilla,GA,美國):重碳酸鹽(Dc);④Rembrandt美白劑(0ral B Laboratories,Belmont,CA,USA):過氧化氫脲+氧化鋁/二氧化硅(RP);⑤實驗性材料:過氧化氫+碳酸鈣(Ex)。結果:每種修復材料所得數據采用方差分析和圖基檢驗(a=0.05),結果[最終Ra(F)和最初Ra(I)粗糙度的不同:um]如下:Esthet-X:EX=0.15+0.07a;RP=0.29+0.16a:CE=0.96+0.33b;C=1.03+0.29b:DC=1.48+0.37bDurafii VS:RP=0.09+0.07a.EX=0.55+0.23abcC=0.96+0.26bcCE=1.03+0.33cd。DC=1.09+0.37d:Vitremer:EX=0.10+0.08a RP=0.26+0.19a: CE=0.94+0.27b;DC=1.13+0.46bc;C=1.50+0.32c(不同的字母代表著組間的差別)。結論:與對照組和含有重碳酸鹽的牙膏組(②,③組)相比,含有尿素或過氧化氫并且伴有氧化鋁+二氧化硅或碳酸鈣的牙膏組(④和⑤組)所引起的Ra變化很小。臨床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對包含有碳酸氫鈉的牙膏而言,包含二氧化硅或碳酸鈣的美白牙膏對以樹脂為基礎的美容修復材料腐蝕性最小。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2006,18(2):102-108]
2 含有過氧化氫的牙齒美白產品與口腔癌的關聯
本文中對使用含有過氧化氫或過氧化氫脲的牙齒美白產品所引起口腔癌的可能性進行評估。過氧化氫在體外具有遺傳毒性,而在體內沒有。過氧化氫被認為對人類沒有遺傳毒性。判定過氧化氫致癌性的相關動物毒理學數據沒有顯示出對包括口腔在內的任何部位具有明顯致癌性。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過氧化氫增強了有效的DNA反應致癌物的致癌效應。然而這些實驗條件是人為的高濃度暴露于過氧化氫,人類使用的牙齒美白類產品是低數量使用過氧化氫,因而兩者不具有相關性。使用包含過氧化氫的牙齒美白產品臨床數據沒有顯示出發生癌前病變或新生物的口腔損害。口腔吸收到的過氧化氫濃度非常低,作用時間短(30~60min),不可能提高致癌危險性,這些致癌危險性與口腔暴露于煙或乙醇中的化學物質相關聯,而這兩者是已知的發生口腔癌的危險因素。臨床意義:回顧性分析廣泛的文獻和相關研究,使用含有過氧化氫或過氧化氫脲的牙齒美白產品沒有顯現出增加了包括那些嗜酒和嗜煙者在內的一般人群的口腔癌危險度。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2006,18(3):119-125]
3 攜帶部分厚皮瓣的無細胞真皮基質異體移植物在消除牙齦色素沉著中作用的評估性研究:隨訪12個月的臨床研究
無細胞真皮移植物(ADM)已經被用作牙齦異體移植物的替代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評估攜帶部分厚皮瓣的ADM在消除牙齦色素沉著中的作用。將15例雙側牙齦色素沉著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色素沉著的每一側隨意指定作為研究群體的一部分。實驗組色素部位適合部分厚皮瓣成活、分離而且也適合ADM的調整和縫合。對側(對照組)的口腔上皮使用金剛砂鉆磨除。術后1周、2周和1、3、6、9、12個月分別對愈合過程進行評估,對患者的照片進行數字化處理,并且對臨床再著色的發生和量化進行評估。12個月后,ADM實驗組15個部位中有8個部位最小限度地再著色(平均3.14%±7.45%),而對照組15個磨損部位全部明顯的再著色(平均55.84%±27.25%)。依照本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ADM可以成功地用于消除或最大程度地減少牙齦色素沉著,12個月后較口腔上皮磨除法而言更加有效(P<0.0001)。臨床意義:牙齦色素沉著在幾個種族中很常見。盡管生理性的色素沉著不是一個醫學問題,而美容需求可能在不同的文化之間變為一個社會接受問題。由于美容原因目前已有許多種治療方法用于消除色素沉著。在本研究中,與上皮磨除法相比攜帶部分厚瓣的ADM可以更加有效地減少牙齦黑素沉著,發生再著色更弱。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2006,18(3):135-143]
4 兩年臨床評估比較復合體修復術修復與替換
目的:通過前瞻性縱向隊列臨床研究來調查替換樹脂復合物(RBC)修復術的療效。材料和方法:選取至少一個特征偏離理想狀態的44例年齡27~77歲(平均年齡為55歲)的患者,共88個RBC修復體。分為五組:修復組(n=25),封閉缺陷邊緣組(n=13),表面重建組(n=18),替換組(n=16),空白對照組(n=16)。隨機分配替換組與空白組為對照組,2名臨床醫師在指定治療前檢查88個修復體質量,在后繼的回訪中(1年和2年)使用修正的Ryge標準(Alfa,Bravo和Charlie分別意味著臨床效果好,可以接受的一個或多個特征偏離理想狀態,不可接受)觀察:①顏色;②邊緣密合度;③解剖形態;④表面粗糙度;⑤邊緣著色;⑥大面積脫色;⑦密合度;⑧繼發齲;⑨充填后敏感;⑩光澤度。結果:1年和2年隨訪中,66個(75%)和58個(66%)修復體經復查,H檢驗法示:1年和2年回訪測試顯示邊緣密合度和邊緣著色有顯著性差異(p<0.05)。修復組、封閉組和替換組表現出明顯的改進。修復組和替換組與空白組比較,在邊緣著色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結論:RBC修復體表現出略低于理想水平的邊緣密合度和邊緣著色,但較未修復組效果好。臨床意義:RBC修復體修復術對于邊緣密合度和邊緣著色不足的RBC修復術治療來說是一個保守的替換療法。
[Journal 0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2006,18(3):144-153]
[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整形外科 王正輝 屠軍波 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