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切眉術是切除眉上、眉問及眉下部位的皮膚和(或)眉毛,用于矯治眉形不佳、紋褪眉失敗或眉部瘢痕,也用于上瞼皮膚松弛下垂,改善眼形及減少眼角魚尾紋等。我科自2000~2006年行提切眉術630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630例,均為女性,年齡20~66歲,同時行上瞼眶隔脂肪切除術178例,雙側皺眉肌離斷術3例。
1.2 手術方法
1.2.1 手術設計:根據受術者的年齡、容貌及要求,設計眉部切口。一般作長3.5~6.0cm,寬0.6~2.0cm的梭形皮膚切口。原則上:①眉頭不超過內眥角正上方,即鼻翼與內眥角連線的延長線。②眉梢(眉尾)不超過同側鼻翼與外眥角連線的延長線。③切除最寬處在正常眉毛的中外交界處,或同側鼻翼與平視時角膜外緣連線的延長線上。另外,切除的皮膚寬度用平鑷反復夾持進行判斷外,還應考慮到切口上下唇皮膚在縫合時的移位,尤其是眉中外側向下移位較明顯,可能影響眉形效果,此處設計線上線應略上升1~3mm為佳。
1.2.2 手術步驟:在局部浸潤麻醉下,按設計線切除皮膚和皮下組織,若需去除上瞼眶隔脂肪時,沿切口下唇眼輪匝肌下分離暴露眶隔,切除多余脂肪;若需行離斷皺眉肌時,在眉部切口內側(距雙側眉頭連線中點外約2.0cm處),向下鈍性分離額肌,暴露帽狀筋膜上的皺眉肌并將其離斷。術中將切口下唇深部組織向上縫合,可將眼輪匝肌向上折疊縫合,或將下移的眉下脂肪墊縫合固定于眉骨骨膜上,分層縫合皮膚組織。
2 結果
術后7天拆線,切口均Ⅰ期愈合。術后輕度血腫,眼周皮膚青紫嚴重2例;眉上緣瘢痕明顯1例,1年后行再次修復術;切口周圍皮膚麻木4例,3~6月逐漸恢復;上瞼中內1/3皮膚輕度斜形褶皺3例;切口內縫線結外露9例;余隨訪6個月~3年,手術效果滿意。
3 討論
近年來中老年人為改善不理想眉形如眉下垂,糾正上瞼松垂或呈“三角眼”的眼形,減少眼角魚尾紋而行提切眉術。盡管提切眉術會切除部分或全部眉毛,術后可能使面部缺乏立體感,留下切口瘢痕,但手術3~6個月后,即可進行目前成熟的紋刺術,可以重塑眉毛,使眉毛較為逼真、面部更為年輕秀美,因此,提切眉術仍利大于弊。
Knize于1996年通過詳細的解剖研究發現,盡管眉下垂是一個整體的發展過程,但以外側為顯著,特別是外側眉的下垂是由于帽狀腱膜脂肪墊,眶隔前脂肪的存在和作用于外側的肌力不均衡造成的。提切眉術切除了不理想的眉毛和松弛下垂的皮膚組織,使上瞼皮膚上提,皺紋被撫平,瞼裂開大,眼角魚尾紋明顯減輕。當上瞼脂肪較多時,可以去除上瞼脂肪;當眉間皺褶明顯時,可離斷雙側皺眉肌。因提切眉術一舉多得,有簡易除皺術之稱。
提切眉術的風險并不大,合理的手術設計關系到手術的成敗,因此也是至關重要的。設計時按照眉的美學標準,將切口盡量隱蔽,貼近眉上、下緣或居眉中間,雙側對稱,為以后畫眉或紋眉打好基礎;還應注意切口的長寬比例,不可破壞上瞼皮膚自然的紋理,否則會出現不規則褶皺;盡可能多的保留眉毛,尤其是眉頭的保留,切開皮膚時應注意與眉毛的生長方向平行,以減少對眉毛毛囊的破壞。手術中操作應精細,避免損傷眉毛深部的眶上血管神經,同時為加強眉部組織結構的支持作用,將切口下唇的深部組織向上縫合,將下移的眉脂肪墊縫合固定于眉骨骨膜或額肌上,防止眉進一步下垂,以達到提切眉術理想而持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