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腮腺深葉癌切除面神經后,即刻功能性修復的臨床效果。方法:對1984年1月至2005年10月間收治的11例腮腺癌患者,術中采用將腫瘤連同腮腺及面神經切除,同時行頸叢神經移植重建面神經的治療方法。結果:術后面神經功能均完全恢復,所有患者術后6個月復診,見患者靜態時面部對稱,動態時口角輕度偏斜,術后一年兩側面部完全對稱,睜、閉眼及提口角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結論:腮腺癌根治術中采用頸叢神經移植能有效地恢復面神經的功能,既達到腫瘤切除的徹底性,又符合功能外科的發展要求,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面神經;頸叢神經;修復;腮腺癌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3-0322-02
腮腺癌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是治療的主要手段。而其根治術后遺留的面神經癱瘓,給患者帶來痛苦的心理創傷和功能障礙。我們自1984年1月至2005年10月對11例腮腺癌根治時,立即取頸叢皮神經游離移植重建面神經,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共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27~52歲,平均39.8歲。2例術前已有面癱。在本組共11例中,術后病理報告腺樣囊性癌5例,粘液表皮樣癌3例,惡性混合瘤3例,具體資料見表1。
1.2 手術方法:設計常規頸淋巴清掃切口,掀起頸闊肌皮瓣后,于胸鎖乳突肌中后緣尋找并游離出有足夠長度的頸神經皮支總干及其耳大、枕小、頸前及鎖骨上神經分支,根據移植需要切取并保留待用。在完成頸淋巴結清掃后再行腮腺癌腫切除,如保留腮腺區皮膚,可行耳前、頜下聯合切口向前掀起皮瓣后在腮腺淺葉前緣找到面神經的各分支并予以切斷,將各分支的遠心端做好標志,然后沿腮腺淺葉深面向總干方向分離,就可順利地解剖到面神經總干。如果不保留腮腺區皮膚,可行耳前腫瘤外的正常皮膚上作切口,先分離腮腺區前方切口,也在腮腺前緣尋找面神經各分支,再按上述方法處理,切除皮膚、腫瘤、面神經和腮腺區整塊組織。將腮腺區創面妥善處理后,根據需要的長度和數目將游離頸叢皮神經用以修復面神經總干及其各個分支。縫接時用9—0或10—0無創傷縫線,在無張力下每個縫接處縫合3至5針,縫合方法可選用外膜或束膜縫接法,本組全部采用外膜縫接法。
2 結果
術后面神經功能均完全恢復,所有患者術后6個月復診,見患者靜態時面部對稱,動態時口角輕度偏斜,術后一年兩側面部完全對稱,睜、閉眼及提口角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隨訪0.5~4年,未見腫瘤復發。
3 討論
腮腺癌患者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復發。故認為腮腺癌治療應強調局部根治,在腮腺癌根治術中,由于腫瘤包裹面神經或與面神經緊密粘連,為不影響癌瘤切除的徹底性,須將腫瘤連同腮腺及面神經一并切除,術后遺留的面神經癱瘓,患者不僅面部嚴重畸形,甚至造成眼部更為嚴重的并發癥。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交都帶來極大困難,使患者失去參加社會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因此,對于腮腺癌根治術中面神經的修復,一直是整形外科、口腔頜面外科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國內外多家機構對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我們對腮腺癌根治術中面神經切除后的神經缺損,采用以頸神經叢中的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鎖骨上神經作為神經源移植到面神經切除后的缺損區,以恢復面神經的功能,術后患者獲得較佳的功能恢復,跟Reddy等于1999年報道的一致。總結其優點為:①供神經與腫瘤切除在同一個手術野,因而取材方便,減少創傷;②供神經長度足夠,直徑與面神經相似,必要時可選用神經叉同時修復面神經各分支。
神經移植的一些原則:我們體會到供神經應較原缺損長30%,才能達到切斷收縮后仍可在無張力下縫合。二期手術移植者應切除一小段面神經殘端,露出正常軸突,因此供神經的長度更應留有余地。此外,還要強調神經縫合口準確對合,切忌將移植神經扭曲或旋轉。另外神經縫合方法的選擇:神經外膜縫合術簡單、易操作及損傷少。其特點是對合不準確、軸突錯誤生長并影響功能恢復。束膜縫合術,對合準確且功能恢復較好,但術中易造成誤傷和破壞血運,要求條件高。因為面神經本身的特點是:①目前尚無面神經的神經束定位圖,表面標記也不清楚,致使面神經的神經束準確對接困難;②電生理和HRP逆行追蹤表明面神經分支存在交叉神經支配,所以面神經束的準確對接意義不大。在做面神經直接吻合或神經移植時,采取外膜縫合的方法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