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對青春期面部骨輪廓發育的影響。方法:收集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的成人患者和青少年患者共362例。攝取頭顱定位側位片及頭顱定位正位片。對面高、面寬等19項測量項目做比較分析及t檢驗。結果:①安氏Ⅱ類青少年患者與正常(牙/合)青少年相比,下頜基骨長度、下頜長度較小,但無統計學差異。②安氏Ⅱ類成年患者與正常牙A成年人相比,下頜基骨長度、下頜長度有顯著性差異。③安氏Ⅱ類患者下頜骨在青春發育期有向前、向上旋轉的趨勢。結論: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經過青春期發育,使面部畸形程度更加嚴重。本研究得出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對青春期面部骨輪廓發育的影響,對正頜外科和正畸治療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安氏Ⅱ類錯(牙/合);青春期;面部骨輪廓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3-0376-04
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高峰期,生理上發生明顯變化,身高、體重迅速增長,各內臟器官功能趨向成熟,各項指標達到或接近成人標準。上下頜骨也在此期間發育迅速。其中上下頜骨形態有較大改變,面下1/3垂直距離增大,這也是兒童面型向成人轉變的重要階段。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是指第一磨牙遠中關系,并伴有上頜前牙的唇傾或舌傾。此類患者在青春期上下頜骨也生長迅速,這樣造成面型明顯改變,畸形程度更大。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362例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的患者,即第一恒磨牙為遠中關系。面部輪廓無畸形,面型正常,無面部輪廓改形史。以青春期發育前和發育完成后的年齡界限為標準,將362名患者分成少年組和成年組,少年組191人(男90名,女101名),年齡10~14歲,平均11.9歲;成人組171人(男82名,女89名),年齡18~30歲,平均21.6歲。
1.2 測量內容及方法:由筆者于一段集中的時期內用硫酸紙描繪每張頭顱側位片及正位片的頭影圖,然后選擇重要標志點19項進行測量。分別為:①線距14項:上面高(N-ANs)、下面高(ANS-Gn)、全面高(N-Gn)、下頜基骨長(Go-Me)、下頜長(Ar-Gn)、升支高(Ar-Go)、頦高(Pog-MPl)、S-N、S-Gn、S-Go、頭寬(EU-EU’)、上面寬(LO-LO’)、中面寬(cs-cs’)、下面寬(Go-Go’)。②角度5項:下頜平面角(MPl-SN)、下頜角角度(Ar-Go-Me)、頦傾角(Npog-MPl)、SNA、SNB(如圖1~2)。角度以度為單位,線距以mm為單位。所有數據精確到小數點后~位。(注:MPl為Go與Me連線)


1.3 統計學處理:將所得數據用CHISS軟件做統計學處理,求其均數、標準差等,比較進行t檢驗。并將部分項目的所得數值與正常牙合的數值進行比較。正常值以張興中心等所測量的北京正常(牙/合)青少年測量值為標準。
2 結果
2.1 角度變化:少年組的男性與女性頦傾角、下頜角角度有顯著性差異,少年組男性頦傾角角度大于女性,而下頜角角小于女性。其余角度測量項目未見性別差異。成年組與少年組相比,下頜平面角及下頜角角度減少,差異顯著。成年組男性的SNB角大于少年組男性,差異顯著。成年女性的頦傾角大于少年組女性,差異顯著(見表1~2)。
2.2 線距變化:少年組的男性中面寬及下面寬與女性有顯著性差異,男性明顯大于女性。成年組的男性與女性相比,其下面高、全面高、下頜長、升支高、S-N、S-Go、S-Gn、上面寬、中面寬、下面寬,均差異顯著。所有數值均為男性大于女性。在生長量方面,無論男女,其上面高、下面高、全面高、下頜長、升支高、S-N、S-Go、S-Gn、中面寬、下面寬均有顯著性變化。男性的上面寬有明顯變化,女性的下頜基骨長、頦高有明顯變化,差異顯著(見表1~2)。


3 討論
面部骨組織結構直接體現為面部的形態,而面部的形態又直接關系著個體的美觀。因此面部骨輪廓的形狀、大小和位置對于個體是否有一個協調美觀的面型起重要作用。對面部骨輪廓在青春期的生長量、生長方向以及生長持續時間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可以幫助正頜外科及正畸醫師制定合理的診治計劃。本研究對青春期前后面部骨輪廓的改變做以比較,得出的一系列結論有助于青少年患者頜面整形及正畸的展開,并對正畸及正頜外科醫師制定治療方案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3.1 X線投影測量分析: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不分性別,成人組與少年組相比,下頜長及升支高度均差異顯著。說明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經過青春期,下頜骨體部及升支高度有所增加。與正常(牙/合)相比,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的少年組男性的下頜體長、下頜基骨長小于正常(牙/合)未成年男性,差異顯著。成年女性、頦高大于正常(牙/合)成年女性,具有顯著性差異。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的少年組無論男女下頜體長、下頜基骨長小于正常(牙/合)少年組,但無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在青春發育期前,即與正常牙合人群有所差異。通過青春發育期的生長,這種差異逐漸加大,畸形程度加重。這與Christopher所得的結論相似,他認為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與正常牙合面部輪廓不同在7歲時即有所體現,在15歲時表現出顯著性差異。
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的成年組男性與少年組男性相比,頦傾角變化無顯著性差異,且男性的頦高生長變化不明顯,說明安氏Ⅱ類男性進入青春期后,頦部變化較小。成人組與少年組相比,無論男女,下頜平面角,下頜角及頦傾角角度有減少趨勢,說明安氏Ⅱ類患者與正常(牙/合)青春期少年發育基本一致,下頜骨有向前、向上旋轉的趨勢。林新平等研究表明,高低角型青少年在生長發育期間,下頜骨整體旋轉,且下頜骨整體旋轉男女之間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張興中的研究表明,從13~17歲,下頜角和下頜平面角減少1.0~1.5,下頜向上、向前旋轉,男女性別差異不顯著。本研究所得結論與林新平、張興中等所得結論相符。沈真祥指出,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的患者,下頜向前方向的生長表明下頜存在逆時針方向的旋轉趨勢,即水平向生長型病例,它有利于骨型的改善;如果下頜為垂直向生長型,預示下頜順時針生長,即垂直向生長型病例,治療預后較困難,治療中磨牙的升高將使下頜進一步向后旋轉。因此,其下面高也常為平均面型,但個別患者下面高也可以表現為增高或減少。曹軍等研究發現,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的患者存在骨性垂直性不調,且下頜逆時針旋轉。但Nobuyuki認為,垂直向頜骨關系失調,即下頜骨向后旋轉,多見于亞洲人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的患者,而白人的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多表現為水平頜骨關系失調。
在生長量方面,少年組男性與女性的上面寬未見顯著差異,但成人組上面寬有顯著性別差異,且成年組男性與少年組男性上面寬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在青春發育期,男性上面寬生長量較女性要大。安氏Ⅱ類的男性患者,除上面寬的發育量較大外,其下面高、全面高、下頜長、升支高、s-N、s-Gn、s-Go均差異顯著。其升支高及s-Go的顯著性差異,均表明男性下頜角點位置有所改變。其下頜角除向外生長外,亦向下生長。
正常人從少年到成人,在青春期,上下頜骨有一快速生長,完成少年面型到成人的過渡。主要表現在上下頜骨的寬度增加、上下頜骨高度增加、垂直距離的增大、下頜骨體部及升支高度增大。而本研究發現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的患者經過青春期,下頜骨體部及升值高度有所增加,但數值比正常人小,且上頜骨發育與正常人相比相差無幾,甚至比正常人發育的更大。因此,與上頜骨對照來看,下頜骨發育顯得小而畸形。即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的成人比少年畸形程度更大且明顯。表現為下頜體短、升支短、下前牙唇傾、牙弓寬度小、下牙擁擠程度更大。因為智齒萌出,而上頜骨發育基本正常,造成上前牙也代償性前傾,因此患者面型呈“鳥嘴”狀。
3.2 CT三維重建測量分析:部分病例進行cT掃描后三維重建并測量,其所得數值在投影測量所測量的數值范圍內。CT三維重建所得結果比投影測量更直觀且準確。但與攝取頭顱定位正側位片相比,CT螺旋掃描的放射線量要大得多,而且在價格上更加昂貴,故難以推廣普及。
本研究在進行CT三維重建測量時發現,安氏Ⅱ類患者的咬肌體積亦與正常牙合的咬肌體積有所差別。這可能與安氏Ⅱ類患者的咀嚼習慣及咬肌附著位置的個體差異有關。而咬肌的體積與頜骨的發育直接影響著患者的面部外觀。但咬肌的體積與頜骨發育情況是否有直接關聯尚未得出明確結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青春期是機體發育的重要時期,安氏Ⅱ類錯(牙/合)畸形患者的面部骨輪廓在此期間也有較大的改變。若能把握好時機,可使骨性錯(牙/合)畸形得到良好的生長改良治療,使面型得到改善。青春期又是正畸臨床錯(牙/合)患者最為集中的年齡段之一,因此,對青春期少年的頜面骨生長發育特點進行研究,對于正畸及正頜外科醫師及早進行治療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