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年中國汽車市場呈現“三高”
“一高”:總需求恢復高速增長。2006年中國汽車市場總需求呈先高后低、然后又高的態勢。6、7月份,由于兩次調高油價,市場曾短暫時間出現下滑;8月份又開始恢復高速增長。從總的數量來看,全年突破700萬輛沒有問題,是個高增長年。其中乘用車全年總量在420多萬輛,同比增長30%多,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也是拉動2006年汽車高增長的主力。2006年我國汽車市場總規模將超過日本100萬輛以上,位居世界第二位。
二高”:我國汽車進口由連續三年的低迷轉為高增長。我國在加入WTO的第一年,汽車的進口量大幅增加;從2003年到2005年,進口量基本上增長比較少,一年增加約1萬輛左右,增長率維持在6%-7%的水平。但是2006年我國汽車進口出現大幅度增長,僅1-9月份就增長了28.2%,是連續幾年沒有出現過的高增長。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國內總的市場需求轉為高速增長;二是與我國汽車消費結構的升級有關,很多第一批買轎車的人現在開始買SUV了,而國內SUV產品的競爭力還不足,2006年進口車中有40%左右是SUV。
“三高”:2006年出口已是連續4年高速增長。2002年我國的出口量只有2萬輛,之后每年大概翻一番,2003年是4.3萬輛,2004年7.8萬輛,2005年17.2萬輛,2006年1-9月已達25.2萬輛,全年估計出口量至少在35萬輛左右。現在每個月的出口量4萬輛左右,照此推算,2007年我國的出口量保守地估計也在50萬輛。50萬輛的出口規模,在全世界能排在前幾名。
2007年中國汽車市場預測
一個基本的結論是:未來15年中國的乘用車市場會保持快速發展,需求年均增長率大體相當于GDP增長率的1.5倍。
這個判斷主要是基于研究國際轎車市場發展趨勢的一個值——R值(R值=車價/人均GDP)。當R值達到2-3時,即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汽車開始大規模進入家庭,千人汽車保有量開始迅速提升,汽車市場開始進入成長期。
日本是在六十年代初R值達到3、韓國是在八十年代中期R值達到3,從此開始千人汽車保有量迅速提升。一般來講,在R值等于3時,千人汽車保有量為15-20。不遵從這個R值規律的目前只有兩個地區,一個是香港,一個是新加坡。他們的特點是面積狹小、人口眾多,這樣的地方是不能容忍汽車大規模進入家庭的。到現在為止,雖然GDP在他們那里已經達到1-2萬美元,但是千人汽車普及率還是比較低的。我國大陸人口密度、國土面積都不是新加坡和香港的特征,所以我國大陸的汽車發展會遵從R值的規律。
從R值的公式知道,R值的變化是由價格和人均GDP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在未來10年內,我國的車價仍有下降的空間和壓力,而人均GDP在“十一五”期間仍有年均8.5%的增長,因此價格和人均GDP這兩個因素將同時朝著有利于R值快速降低的方向發展。
未來的車價仍會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會很大。這主要基于兩方面的判斷:一是企業經濟規模的擴大,2006年乘用車總量是400多萬輛,至少五年以后會達到800萬輛,因此平均每個企業的規模要翻一番;二是未來五年為我國汽車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有的企業會變得更大,有的企業會萎縮,有的企業甚至會退出轎車生產領域。
2004-2005年,由于自主品牌發展比較快,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關系發生了變化。2004年以前,大概1輛自主品牌對應4輛合資品牌,如今1輛自主品牌對應3輛合資品牌,自主品牌的量在上升。而且自主品牌的價格遠遠低于合資品牌的價格,如奇瑞和吉利的車型主流價位在6萬元左右,捷達、富康這些合資品牌主流價位在7-8萬元,比自主品牌高出30%多。再往上走的車型,如伊蘭特、凱越等主流價位在10萬元左右,而花冠、思域、速騰等的價格更高。車價的向下降,人均GDP的上升,導致R值會迅速降低。
綜上所述,2007年我國乘用車增長預計在20%左右,乘用車需求在500萬輛左右,汽車總需求為800萬輛左右,比2006年增長約14%。2007年我國汽車的總產量可能還要高些,因為2007年我國汽車的出口仍大于進口,出口大約50萬輛左右,進口可能是20多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