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際國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大量涌現以及環境執法的日趨嚴格,為了最大限度地確保銀行經營安全,需要考慮貸款的另一類風險——環境風險。
環境風險源自法律法規的出臺與趨嚴
理論上來說,商業銀行作為具有宏觀經濟管理、宏觀市場營銷職能的特殊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目標的同時,還應具有社會責任目標。特別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中,銀行一切經營活動也應與改善與優化環境聯系起來。但是,目前各國法律并沒有就銀行信貸課以環境審查義務。盡管我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了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但對于工業污染防治來說,實踐中真正得以明確和具體化的義務只是企業應當按照環保法規的要求進行生產。因此,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環境風險主要是一種間接風險,是由于各種涉及環境問題的國際、國內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的大量出臺并且日趨嚴格,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更多制約,經營前景的不確定性風險增加,從而使環境風險成為信貸活動中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重要對象。
自1978年以來,我國環境法治建設發展迅速。80~90年代,全國人大常委會相繼制定《環境保護法》等數十余部環境法律。此外,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也分別制訂了大量環境保護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國家環境標準,各地方政府及其部門也制訂了大量的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規章和地方環境標準。從我國環境立法的發展趨勢來看,環境立法將越來越嚴格,要求企業遵守的環境標準將不斷提高,環境立法涉及的領域將越來越廣。特別是1997年的新《刑法》,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一節共9條,對排污、廢物進口,破壞環境資源保護作了刑事處罰規定,從而確立了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相結合的完整法律責任體系。此外,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進入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每年發生的各類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其中往往一個環境污染或者破壞事件就能造成上億的經濟損失,比如松花江水質污染案,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將面臨俄方數百萬美元的賠償要求。并面臨巨額民事賠償和行政處罰,相關責任人甚至面臨刑事處罰的危險。這些案例說明企業如果不重視環境管理,發生環境事故后將會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也提醒銀行信貸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的必要性。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擴展,銀行向企業提供國外投資項目貸款時,某些國家更加嚴厲的環境法律將使銀行信貸面臨更大的環境風險。例如在美國,環境法律風險是美國境內投資所必須考慮的法律風險之一。美國1976年頒布的《資源保護和恢復法案》,1980年頒布的
《全面環境反應,補償和債務法案》(CERCLA),以及1986年的《超級增補和再授權法案》對信貸投資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由于CERCLA獨特的嚴格、無限連帶責任制度、追溯既往的法律效力,提供貸款的銀行可能因為投資者的違法行為而承擔責任,因此該法與美國境外投資者的投資利益休戚相關。隨著中國對外投資的日益增加,不少中國公司因對外國環境法律責任缺乏了解,特別是對購買、租賃不動產所涉及的具體環境法律適用不熟悉,實踐中往往成為巨額環境污染索賠的對象。
環境風險的多種表現
實踐表明,銀行貸款的安全性與企業的環境狀況密切相關,且這種關聯性會隨著國家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而進一步加深。在銀行面臨的貸款風險中,環境風險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企業因污染致人損害而承擔巨額賠償責任,可能直接導致其還貸能力的降低。各國法律規定,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不以違法和主觀過錯為條件,即屬于無過錯責任。按照立法精神,一切污染危害環境的組織或個人,只要對其他組織或個人客觀上造成了損害,即使主觀上沒有過錯也應承擔民事責任。對于財產損失應全部賠償,對人體生命健康的危害賠償的數額往往巨大。如果借款企業出現這種情況,貸款機構收回貸款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企業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后將面臨高額的污染清理費用和行政處罰,可能造成貸款抵押物、質押物價值的減少,從而實際損害到銀行的利益。為了控制和降低信貸風險,銀行一般要求借貸人為貸款提供擔保以防在不能用現金償付時有替代的還款來源,而擔保物品大多為企業的場地或設備。按照美國《超級基金法》的責任條款之規定,一方應向聯邦承擔的所有破壞及損失都可構成聯邦對其資產的留置權。盡管沒有規定聯邦留置權的優先性,但目前至少有四個州規定政府對這類債務享有最先留置權,企業的資產、應收賬款、存貨和機器設備都可能成為聯邦或州的留置物。環境法律諸如此類的規定,將增加銀行信貸的風險。
銀行作為抵押的受益方或債權人,從而產生代替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可能。仍然以美國的《超級基金法》為例,該法的無限連帶責任制度以及追溯既往的法律效力擴大了對污染承擔后果的責任方或潛在責任方的范圍,如果銀行作為抵押的受益方一旦決定對抵押品采取措施并最終取得所有權,就要作為抵押物的所有人對所抵押的場地或設施所造成的污染和后果承擔責任。當企業無力承擔巨額環境損害賠償金而進行破產清算時,根據美國的《超級基金法》的規定,銀行因接受抵押擔保而最終取得工廠的所有權,就要為符合嚴格的關閉程序負責,包括從關閉之日起承擔平均30年的照管責任。這使貸款方的境況或風險進一步惡化。
風險防范重在預防與應對機制
既然是風險,就不可能在事前完全避免。同其他信貸風險的規避一樣,重要的是有一套嚴格的預防和應對機制,對環境風險的充分考慮才是制勝的關鍵。目前,各國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非常敏感,銀行希望其投資可行并且不會受到環境問題的威脅,在發放貸款之前一般要求環境審計。例如英國和德國銀行提供貸款之前都將考慮環境風險,瑞典的一些銀行則要求貸款企業必須證明其已經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商業銀行以及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已經在降低銀行貸款的環境風險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銀行環境審查制度。我國銀行雖然在防范與化解貸款風險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審查的重點仍放在企業的債務、財務、生產、經營情況等傳統衡量標準上,在降低貸款環境風險方面的規定還是空白,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成功經驗,建立我國的銀行環境審查制度。
世界銀行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機構,環境保護已成為世行的戰略目標之一。因此在貸款項目的環境審查制度方面,世界銀行非常重視也很成功。根據世界銀行的環境評價政策,對擬使用世界銀行資金的項目,世界銀行要求進行環境評價。項目環境評價的廣度、深度和分析類型取決于項目本身的特性、規模和潛在的環境影響。根據項目的類型、位置、敏感度和規模,以及潛在環境影響的特性和大小,世界銀行將擬議的項目分為四類:A類、B類、C類、F1類。不同類型的項目審查內容并不相同,不良環境影響越大(A類),審查范圍越廣,也越嚴格。借鑒世界銀行的做法,我國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可能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將貸款企業進行分類,區別情況對待。向可能有較大和嚴重環境影響的企業貸款,銀行則必須進行詳細的環境審查,尤其是重污染企業更應成為銀行審查防范的重點。對環境無污染或污染較小的企業,銀行則只需進行初步的環境審查。分類的依據可以參考企業向環保部門提供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以及環保行政部門公開的企業環境信息,并逐步建立關聯企業的環境信息數據庫。
審查完成后,銀行應當根據審查結果采取相應措施,以達到降低貸款風險的目的。如果貸款項目必然會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時,或者企業無能力或無信譽達到環境保護法規的要求,銀行可以拒絕向企業發放貸款。如果銀行發現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有環境違法行為,經勸阻仍繼續該行為時,銀行可以要求提前收回貸款。一旦企業的環境狀況突然發生不利變化且無法改變時,銀行可以不再發放剩余的貸款。當企業因環境污染等問題可能影響到其還貸能力時,銀行可以及時行使抵押、質押等擔保權利。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