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已躋身于世界貿易領導者行列。中國通過匯率機制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改進等,大幅提高了競爭力。
中國競爭力的由來
自9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逐漸向價值鏈的上端轉移,出口重心由紡織品、服裝、玩具等轉向運輸設備、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中國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是否更具競爭力?經合組織學者莫爾納(Margit
Molnar)通過比較第三方市場——美國市場上中國與日本的高技術產品來研究這一問題。她發現,就大部分產品而言,日本產品的單價是中國的四倍,市場份額從2000年的80%下降到了2004年的70%;與此同時,單價相差不多的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雖然不大,但從2000年的7%上升到2004年的10%,這一減一增可以從兩方面解釋,日本公司也許為了保持競爭力而降價,但更重要的,中國企業可能加大了同質產品的出口力度,朝價值鏈上端挺進,變得更有競爭力。
有些人認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是由其有利的匯率機制帶來的。1994年匯率改革,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5.8元上升到8.3元,常常被認為是其出口大幅增長和競爭力大幅提高的關鍵因素。但克萊蒙特#8226;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的政治經濟教授阿恩特(Sven W. Arndt)發現,生產份額改變了貿易收支平衡的本質,往往會降低貿易流對匯率變動的敏感度。這些考慮與那些關于人民幣幣值確定及匯率改革影響的爭論相關。阿恩特的結論是,隨著產量提高帶來的貿易份額的雙向提高,即出口份額和進口份額的同時提高,貿易流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在下降。
盡管他們都發現人民幣被嚴重低估,但也認為,其他因素也導致了中國競爭力的提高。首先是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外國管理的引入。FDI可能是貢獻度最大的因素,它引進了新的生產方式、國際型產品的特性以及先進的管理方式。其次是低工資、低技術勞動力的充裕以及通訊和交通成本的降低。
中國出口更多模仿韓國而非印度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教授羅德里克(Dani Rodrik)將各國出口量與人均收入水平做了比較,他發現與那些人均收入水平相當的國家相比,中國出口要高三倍。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的出口模式從與印度相似逐漸演變為與韓國、中國香港地區相近。通常,沒有人能料到像中國這樣的勞動力豐富、經濟上不富裕的大國能生產出這樣先進的高技術產品,更不用說出口了。羅德里克強調說,讓人驚嘆的不是中國巨大的出口額以及因為勞動力豐富而帶來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而是中國正在生產與銷售通常只有那些收入水平比中國高得多的國家才能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他把這些歸功于中國政府在電子產品和其他高技術產品領域采取了相關的促進政策。
羅德里克認為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中國出口動力最足,增長最快的就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占GDP比重太高,增速太快,以至于讓人會產生疑慮,即到什么程度上中國增長模式將會失去動力。他斷定,中國出口增長戰略能否可持續在于中國是否能夠移向價值鏈的高端,即高附加值的產品上。很明顯,事關中國未來增長的不是出口量有多大,或者出口占GDP的比重有多高,而是出口的“質量”怎樣。這里有爭議的是,中國確實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已經實施了兩種出口增長戰略,一方面,充分利用勞動力豐富的優勢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另一方面,實施政府政策導向,支持向高技術產品轉移,以使經濟可持續發展。
知識產權保護與技術轉移
在“十一五”規劃中,為了推動創新,中國把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改善競爭力的關鍵。一個國家的經濟福利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其資源的可得性及勞動生產率相連的。技術進步在提高人均產量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同時也是決定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高盛亞太區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及IMF研究部的卡恩(Mohsin S. Khan)在其1997年研究報告《中國為什么增長如此之快》中談到,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貢獻很大,在90年代早期,中國大約50%以上的產量提高是生產率提高帶來的。他們指出,除了國內創新以外,提高生產率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開放政策,開放政策使得中國能夠進入國際市場,引進國外投資,從而導致了“技術的重要轉移”。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改善使中國能夠獲得國內外新技術,從而進一步強化了經濟激勵。
足夠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對經濟產生強勁影響,部分是源自于該類資產的特性。與原材料類的資源不同,少量的知識產權能即時、大量地復制給很多用戶,通常邊際成本較低。知識產權中的新點子、新方法不僅帶來技術進步,而且因為多次運用帶來規模效益,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非均衡”的影響。鑒于這些潛在的經濟影響力,中國政策制定者們已經致力于改進知識產權保護體制,以鼓勵知識產權和其間技術的利用與轉化。
中國向鼓勵技術轉移的政策回歸,包括履行世貿組織知識產權協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部分產業的技術應用水平與國際市場的技術水平存在差異。中國在技術趕超方面處于一個有利的地位。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使得它在國際交易市場上有很大的討價還價權。同時,由于在某些技術方面是后來者,需要彌補的技術差距又很大,因而在某些領域可以略過好幾代的舊有技術。比如通信業,中國越過了模擬電話,直接使用數字式交換系統。
對發展中國家的多項研究證明,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能夠潛在增加獲取技術的力度。在那些由于本國資源有限導致技術運用滯后的國家中,外國知識產權所有人在縮小技術差距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貨物流入、直接投資以及包含在各類知識產權中的許可證技術,代表著技術轉移的潛在渠道。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個經濟體中知識產權環境能夠影響這些流動。國際許可證是技術轉移的重要渠道,目前已經有大量的特許技術流入中國,特別是從美國和加拿大。在中國知識產權體系進一步改善的前提下,這類流動可能還會繼續。在發展中國家,這類轉移很明顯受知識產權體系改革的影響。特別是版權及能否有效執行等方面,會直接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能否通過與發達國家企業簽訂許可證協議來獲取和運用技術及相關訣竅。總體來看,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都在為此作不懈的努力。
(本文摘譯自OECD貿易政策工作報告第44號——《中國貿易與增長:對OECD部分國家的影響》,2006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