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戶身份識別制度不僅有利于依法合規經營、履行法定義務,也有利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于2007年1月1日實施,該法所確立的最重要制度之一是客戶身份識別制度,又稱Know your customers(了解你的客戶),它是指,金融機構在與客戶建立業務關系后進行其他交易時,應當根據法定的有效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確認客戶的真實身份,經營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質以及資金來源。這不僅有利于依法合規經營、履行法定義務,也有利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想不到的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盧某、李某為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目的,利用曾在法院擔任司機掌握各種信息之便,偽造了某法院執行局工作人員的證件,私刻了各種公章,竊取各類空白法律文書,冒充某法院工作人員,在銀行乙開設了“某區人民法院執行局”的賬戶。并利用上述“法律手續”向各大銀行發出了“協助查詢通知書”,查詢了受害人的存款信息。
2006年4月25日盧某、李某持偽造的各種證件到銀行甲,要求該行協助執行,該行工作人員核查了盧某、李某執行公務證及有關文書,并秘密向該法院進行電話核查。之后,銀行工作人員將佟某的70萬元存款按照盧某所編造出的“法院”要求全部劃撥到銀行乙的虛假賬戶上。盧某將70萬元中的40萬元轉到了朋友的公司,扣除“好處費”后,盧某用30多萬元贓款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為日后提款做必要準備。
2006年8月1日,受害人佟某向公安機關報案,經查,2006年4月25日至2005年7月21日,該虛假賬戶上共有5筆款項轉入,金額達180多萬元人民幣。截至案發時,該賬戶上資金大部分被轉入盧某自己公司的賬戶并提取了現金,余額不足2000元人民幣。2006年8月5日,犯罪嫌疑人盧某、李某被抓獲。2006年9月8日,犯罪嫌疑人盧某、李某(以下簡稱盧某)被檢察機關以涉嫌詐騙罪依法批準逮捕。
2006年10月份,受害人佟某要求銀行甲支付存款,被以該案涉及經濟犯罪應按“先刑后民”為由拒絕。佟某起訴該行,法院判令銀行甲敗訴。12月份銀行甲訴請銀行乙賠償經濟損失80余萬元。
受害人經濟損失向誰訴說?
詐騙犯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誰是詐騙犯罪的受害人?毫無疑問,佟某、銀行甲,銀行乙都是受害人,法院形象同樣受到損害。
佟某巨額存款不翼而飛,佟某損失應當由誰來承擔?依據法律規定,銀行甲有義務按照《商業銀行法》對存款人利益保護的有關規定履行合同約定義務。詐騙行為現實發生后,佟某存款被犯罪嫌疑人以虛構事實騙走,盧某歸案后,其非法占有的贓款應當依法返還佟某,遺憾的是贓款已被揮霍一空。佟某向盧某主張權利根本無法實現。銀行甲可否以“先刑后民”抗辯?1997年12月13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第三款規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存單糾紛案件后,如發現犯罪線索,應將犯罪線索及時書面告知公安或檢察機關。如案件當事人因偽造、變造、虛開存單或涉嫌詐騙,有關國家機關己立案偵查,存單糾紛案件確須待刑事案件結案后才能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審理。對于追究有關當事人的刑事責任不影響對存單糾紛案件審理的,人民法院應對存單糾紛案件有關當事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以及承擔民事責任的大小依法及時進行認定和處理。”佟某與銀行甲存款合同與盧某詐騙行為是兩個法律關系,佟某向銀行甲主張權利,依法應當受到保護。銀行甲的損失向誰訴請?該行賠償佟某損失后有權向盧某進行追索。但必須明確的是,佟某在向銀行甲主張權利同時,可一并向銀行乙主張權利,該行違反人民銀行《賬戶管理辦法》和《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其違法行為與佟某存款損失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該行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從法律規定上看,佟某沒有主張,銀行甲可在被訴案件中申請人民法院追加銀行乙為第三人,請求賠償。銀行乙作為受害人,在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向犯罪嫌疑人李某、盧某主張權利,并不因自身違反客戶身份識別制度行為規定而喪失請求權。
人民法院法律文書是體現國家法律意志的特殊載體,生效法律文書的強制力來源于其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規定,如果印鑒齊全的人民法院法律文書被違法執行或者被詐騙分子利用,該法律文書是否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國家賠償法》在這個方面的有關規定完全可以適用。換言之,如果詐騙分子利用印鑒齊全的人民法院法律文書進行詐騙活動,受害人依據法律規定可以提起國家賠償申請。
由“精明”的騙子提供的啟示
美國9.11事件發生后,反恐問題與反洗錢緊密聯系在一起,美國通過《愛國者法案》,全面強化反恐融資規則。《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金融特別工作組(FATF)《四十項建議》、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銀行客戶盡職調查文件》都特別強調“了解你的客戶”。2006年10月31日十屆人大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該法確立了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制度、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了解你的客戶”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法律義務。
依據《反洗錢法》規定,客戶身份識別具有多種方法。一是可以直接進行驗證、核對登記:金融機構在與客戶建立業務關系或者為客戶提供規定金額以上的現金匯款、現鈔兌換、票據兌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務時,應當要求客戶出示真實有效的身份證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行核對并登記。客戶由他人代辦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同時對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證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行核對并登記。與客戶建立人身保險、信托等業務關系,合同的受益人不是客戶本人的,金融機構還應當對受益人的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行核對并登記。金融機構對先前獲得的客戶身份資料的真實性、有效性或者完整性有疑問的,應當重新識別客戶身份。任何單位和個人在與金融機構建立業務關系或者要求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一次性金融服務時,都應當提供真實有效的身份證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二是通過第三方識別客戶身份。金融機構通過第三方識別客戶身份的,應當確保第三方已經采取符合《反洗錢法》要求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第三方未采取符合《反洗錢法》要求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的,由該金融機構承擔未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的責任。三是進行外部調查。《反洗錢法》第十八條規定:金融機構進行客戶身份識別,認為必要時,可以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核實客戶的有關身份信息。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關于防止利用銀行系統用于洗錢的聲明》、《銀行客戶盡職調查文件》、《賬戶開立和身份識別一般指引》和《了解你的客戶風險管理統一文件》等提出了“了解你的客戶”義務應包含的完整內容,主要包括客戶政策(包括記錄保存)、驗證客戶身份、對高風險賬戶實施持續監測和風險管理四個基本要素。上述案例中,銀行乙不僅沒有履行“了解你的客戶”義務,進行“客戶盡職調查”,也沒有對大額和可疑交易進行報告。
佟某作為客戶,其接受存款銀行同樣應當“了解你的客戶”,按照《人民幣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的規定依法報告。同時,對于佟某存款來源的合法性和被執行的現實性也應當進行必要查證,明確是否屬于洗錢的“上游犯罪”范疇。金融機構不問存款來源,將很容易導致放縱洗錢犯罪的結果發生。
作為一項特別重要的反洗錢法定義務,金融機構在履行“了解你的客戶”義務時不僅要按照規定建立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制度,還要在業務關系存續期間,及時更新客戶身份資料,這些資料和記錄在業務交易和業務關系結束后至少要保存五年。對于客戶的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金融機構則必須依法報告,違反法定義務須承擔法律責任。例如,一是行政處罰,如規定泄露因反洗錢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給予行政處分。對情節特別嚴重的洗錢行為的,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建議有關金融監督管理機構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其經營許可證。致使洗錢行為發生的直接責任人,不僅可以給予紀律處分,或者建議依法取消其任職資格,甚至可以禁止其從事有關金融行業工作。二是經濟處罰,情節嚴重的,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并對直接負責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致使洗錢后果發生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款,并對直接負責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三是刑事處罰,對違反《反洗錢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