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目前,農業銀行正在積極為股改作準備。然而,關于農業銀行在縣域金融中該如何定位及其改革模式如何選擇的問題,卻是眾說紛紜。作者在對福建農行系統經營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對此提出若干制度建議。
對縣域經濟支持地位和作用弱化
近幾年,福建農行系統改革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1)資產負債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06年6月底,資產余額已達1577.09億元,負債總額為1550.09億元,分別比2000年末增長了193%和187.67%,市場占有率則基本保持在16%左右。(2)基層網點不斷撤并。2000年末分理處、營業所和儲蓄所等基層營業網點共1174個,其中677個在鄉鎮,占57.67%;2006年6月,二級支行、分理處、營業所和儲蓄所共681個,其中307個在鄉鎮,占45%。(3)工作人員逐步精簡。員工總數由2000年末的16391人減少到2006年6月的13936人,共減少2455人,下降15%。(4)資產質量持續好轉。2000年以來,僅省分行累計清收不良貸款58億元。截至2006年6月,五級分類不良貸款占比為13.03%,比2002年末下降13.31個百分點。
但總體來看,信貸支農規模占比較低,在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服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呈現弱化趨勢。主要表現在:
農行支農信貸投放減少,在農村金融市場地位弱化。目前,福建省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是農行、農發行和農信社,它們共同形成了政策金融、商業金融與合作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格局。政府對農業的資金供給和信貸支持,主要是通過這三類金融機構實施。
近年來,隨著風險防范意識的不斷強化,農行提高貸款準入門檻,上收貸款審批權,縣支行只有貸款調查、收貸收息、辦理小額抵押貸款等權限,而對工商企業的新增貸款必須上報到市分行或省行審批,導致縣域金融機構信貸功能弱化,信貸投向明顯向經濟發達地區集中,落后地區“三農”資金需求滿足程度不斷降低。同時,由于實施集約化的經營策略,其資金更多地投向發達地區、優勢行業、大項目,使得縣域企業的信貸需求更是難以滿足。從支農貸款的市場份額看,福建農行支農貸款比重由2001年的21.49%下降為2005年的14.05%,而農信社的比重則由2000年的47.41%上升為60.36%,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為支農貸款的主要金融機構。
機構和人員撤并,影響農村金融服務功能。農行等國有銀行從90年代中后期加速實行“大銀行、大城市、大行業”發展戰略,逐步從縣級市場退出,壓縮基層經營機構。調查顯示,“十五”期間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縣及縣以下機構網點只減不增,機構網點撤并給農民帶來了極大不便。同時,農業銀行在縣級市場退出過程中,農村信用社由于受自身存在的產權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歷史包袱重等因素制約,市場進入機制滯后,使得縣域以下金融服務出現局部斷層和空白,縣域經濟信貸需求難以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難矛盾突出。
弱化原因:定位不清、協調不利、可替代性強
造成近年來農行在縣域經濟金融支持方面的地位與作用弱化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改革定位搖擺不定。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相比,農行的改革除了要考慮持續經營的目標外,還必須考慮其承擔的農村金融改革任務,這使它的改革定位較具復雜性。近期,農總行工作會議雖然把農行定位于縣域金融,其業務發展重點被確定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這與前幾年農行從縣域農村大量撤并網點、收縮業務的舉措是相矛盾的,這種改革定位的搖擺不定,導致目前農行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地位弱化,作用不斷下降。
與其他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缺乏應有的協調。目前農行是國內惟一一家擁有農村信貸專業化服務管理體系的國有商業銀行,是聯結城鄉的重要金融紐帶。從福建省來看,目前農信社和郵儲機構均處于改革階段,其目標定位也是縣域農村金融市場,而目前這三者之間缺乏應有的協調,造成部分金融資源效率低下。因此,農行的改革不能脫離當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大背景,必須考慮到與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的協調發展問題,在設計股改方案時,必須明確以后的經營方向和服務對象,并要考慮到與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的合作與競爭。
業務性質趨同,農村金融創新不足,金融支持具有明顯的替代性。目前,農業銀行在縣域金融市場上的金融業務品種與其他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等業務品種大同小異,如信貸投向趨向發展優質中長期貸款,積極介入個人消費類貸款業務和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壟斷性或準壟斷性行業等。農業銀行針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業務創新滯后,其提供的金融服務具有明顯的替代性。且隨著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發展,需要農村金融機構在信貸、結算、委托代理、信息咨詢、投資理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但目前農業銀行的縣域組織機構單調,服務功能不全,服務水平不高,難以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對農行改革模式的建議
從福建省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現狀來看,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還存在諸多缺失,與農業經濟貢獻形成明顯反差。一是農村金融總量和農業經濟總量不成比例,金融支持力度不夠;二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服務主體單一;三是農村資金外流嚴重,反哺資金來源嚴重缺失;四是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不足,服務手段缺失。針對目前的農村金融環境,我們從改革定位、改革模式、經營機制的轉換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明確農行的改革定位,強化在縣域農村金融體系中的職能作用。據專家估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未來15年內全國平均每位農民需要投資約為1700元到4900元,福建省現有農村人口約2581.6萬人,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將在438.87億至1264.98億元之間,僅靠一兩家農村金融機構是難以完成的,這說明目前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力度還有待于加強,農村金融市場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農行的傳統優勢是縣域經濟,經營管理重心也在縣支行,已經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優勢,并培養和儲備了大批基于縣域金融市場的基層業務人才。因此,農行的改革定位應該是回歸農村金融,發揮支農作用。農業銀行縣級機構要立足于服務縣域經濟,為確保其在農村金融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應該制定支農硬約束,應把每年一定比例的貸款增量用于涉農貸款和投向縣域的貸款,做大縣域金融,并進一步完善授權授信制度管理,適當增加縣支行的貸款審批權,強化基層行對有發展潛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為“三農”和小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融資服務。
組建農業銀行控股集團,經營管理重心下移,按區域或業務組建不同的二級控股金融機構。
一是組建農業銀行控股集團。由集團負責對下屬控股銀行注資,直接行使出資人職能,甚至在條件成熟時,還可設立專門的農業保險公司等其他農村金融機構以更好地滿足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此外集團還要負責控股金融機構的內部資源整合、品牌經營以及資金清算、銀行卡、基金托管等需要利用集團經營優勢的業務。
二是根據需要按區域或業務組建控股銀行,并把經營管理重心下放到控股銀行。具體的模式又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按區域組建控股銀行。對經營業績較好且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可單獨設立控股銀行;對于經營業績較差且區域鄰近的省份,則可把目前現有的省分行合并組建控股銀行,并吸收地方財政入股,使其成為具有獨立經營權的實體,這樣農行在當地經營獲取的利潤,能更好地用于消化不良貸款,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以福建省為例,從福建省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現實需求以及福建省農業銀行的經營發展狀況來看,可采取這一模式。但采用此種模式,一方面要注意防止改革后,地方政府參與會加劇行政干預色彩,最終將導致不良貸款越來越大,降低其抗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發揮各控股銀行之間的集團協作優勢。第二種,按業務劃分來組建銀行。通過設立農業信貸和商業信貸控股銀行,把目前農業銀行的農業信貸業務、政策性業務和商業信貸業務分別歸類組建相應銀行。在農行目前還難以達到整體改制上市要求的情況下,可使商業信貸控股銀行先行上市。
加快不良資產處置進度,提升風險抵補能力,為股改順利進行夯實基礎。高額不良貸款和較低的風險抵補能力是影響農行股改進程的一項重大因素。調查顯示,截至2005年底,福建省農行不良貸款額超過138億元,占同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62.60%,與整個商業銀行系統相比,這一比例仍然高于50%。截至2006年6月底,福建省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達13.03%,而根據銀監會最新規定,國有商業銀行財務重組后應將不良貸款比例持續控制在5%以下。此外,農行的資本充足率、資產利潤率等均低于其他國有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較差。因此,農行可通過多種渠道,加快不良資產的消化。一是采取各種清非化險措施,通過自身內部消化歷史包袱;二是把不良資產組合成資產包,交由資產公司處置;三是吸收外部注資,包括國家注資和戰略投資者注資。
創新金融支農服務機制,積極拓展農村信貸市場,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的信貸服務。農行要充分發揮在縣域金融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斷改進服務方式,增加服務品種,創新適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工具,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多品種、寬領域、多層次的優質金融服務。首先要適應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特點和趨勢,進一步優化信貸投向,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重點投入產業結構升級,重點推進農村城鎮化,重點幫助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充分發揮信貸資金杠桿作用。其次,要加大信貸創新的力度,滿足農村多樣化的資金需求。要不斷更新貸款營銷觀念,及時推出適合于農村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用途和不同期限的貸款新品種,如消費信貸品種、“打工創業”貸款等,并適度擴大對農戶的授信額度,以滿足農戶多方面的資金需要。
處理好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注意做好分流人員的安置工作。要積極引導,妥善做好減員分流。通過精心組織,審慎操作,平穩有序地開展人員分流工作。農行各分支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內部分流、待崗分配、內部退養、自謀職業等方式優化勞動組合,引導人力資源在內部合理流動。同時,應協調勞動服務機構,引導分流人員再就業,并制定合理的人員安置補償政策。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金融穩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