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探索破解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的路徑方面,商業可持續已逐漸成為理論界和實踐部門的一種共識,其核心就是按照市場原則,引入貸款利率的風險定價機制,以高利率覆蓋小企業貸款的高成本和高風險,實現小企業貸款商業化運作。自2004年貸款利率上限取消后,上述理念終于有了實踐的土壤,但高利率能否成為化解小企業貸款難之“靈丹妙藥”,除受制于信貸配給因素外,還須理性地思考幾個問題。
如何認識小企業貸款的風險
本質上,銀行業是一個經營風險的行業,而為所經營的風險定價是銀行的核心工作,也是銀行經營能力的具體體現。對于銀行而言,小企業與大企業的貸款風險本質上并無大的區別,小企業貸款所隱含的風險,大企業貸款同樣也會面臨。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大企業中有經營效益差、償貸能力弱、誠信度低的(且并不在少數),商業銀行發放小企業中也不乏經營業績良好、償貸能力強、誠信度高的。那么,何以在實踐中銀行部門卻往往厚此薄彼?從現實情況看,小企業貸款的成本固然高于大企業,但真正令銀行在小企業面前躑躅不前的,也許成本的因素還在其次,銀行最顧忌的乃是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尤其是信用風險。
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一定大于大企業嗎?理性地看,小企業貸款的違約風險其實并非如我們所想象的,一定比大企業大。違約行為依其行為主體的主觀作用又分主動違約和被動違約,分析企業主動和被動違約的情形,得出的結論也許恰恰相反。一方面,小企業主動違約的概率一般小于大企業。有研究結論表明,大企業違約的情況下,小企業未必愿意違約,小企業主動違約的意愿明顯弱于大企業。另一方面,小企業被動違約的可能性往往大于大企業。被動違約一般源于企業經營項目的失敗。由于小企業承受市場、政策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損失時,小企業的風險——收益權衡模式發生了逆轉。在項目失敗或虧損情況下,小企業違約的可能性明顯增大。
因此,對小企業貸款的風險程度及其表現形式應理性地分析。要走出“小企業不守信”的思維定式,一分為二地剖析小企業的風險所在,特別是對擬授信的小企業,要以專家的眼光判斷其市場風險、行業風險,以對小企業“軟信息”的充分占有化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被動,并據此確定較科學合理的風險溢價。這正是小企業貸款的難度所在、風險所在,也是對銀行經營風險的能力之考較。
理性看待貸款利率松綁效應
以往對商業銀行而言,對于向小企業貸款,自有其成本——風險方面的考慮:小企業貸款數額小,風險高,與大企業貸款相比成本要高得多,因此明顯缺乏貸款動力。貸款利率上限的取消,無疑給予了銀行機構自主定價的巨大政策空間,也為打破小企業貸款難僵局找到了一條現實的出路。按照風險——收益對稱原則,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合理的定價來覆蓋小企業貸款的高成本、高風險并獲取目標利潤,從而實現小企業貸款的商業可持續發展。但是,這僅是理論上的判斷或決策層的良好愿望。現實情況是,貸款利率松綁兩年來對商業銀行拓展小企業貸款的激勵效應并非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好,銀行在貸款上基本還是實施低利率策略。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在目前利差足夠提供銀行豐厚利潤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缺乏承擔更大風險的動力。在信貸投放上,銀行寧愿以較優惠的利率去競逐大企業、高端客戶,而不愿冒險去開拓高利率的小企業貸款。因為,將貸款投向大企業,按照目前的利差水平,即使以最優惠的利率,經營者仍可獲得較豐厚的利潤,并可免去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因降低信貸審批門檻(這是銀行進入小企業信貸市場的無奈之舉)、出現風險所招致的監管問責等問題。這種情形,在國有商業銀行表現得尤其突出。恰如麥金農所描述的,“銀行信貸仍然是某些飛地的一個金融附屬物。”由于對風險的厭惡,這些“飛地”客戶就成了國內商業銀行競相追逐的客戶,而不論其中是否存在重復的投融資,是否存在低效率的行為。
二是客觀存在的逆向激勵使銀行在利率上浮時心存疑慮,弱化了貸款利率的松綁效應。銀行控制小企業貸款風險的最有效方式似乎是利率上浮。但是,由于商業信貸活動中的道德風險廣泛存在于銀行與企業之間,當貸款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銀行可能面臨更為嚴重的道德風險。這意味著在銀行收益與貸款利率構成的坐標系中,貸款利率有一限度,越過此限度后,銀行的預期收益將隨貸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因此,面對小企業,銀行所要考慮的問題往往不是利率越高越好,而是借款者能否償還貸款。由于逆向激勵的存在,因為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商業銀行沒有動力運用不設上限的貸款利率。
利率覆蓋風險的可能性
盡管理論上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上限,銀行可以通過提高風險溢價來獲得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額外收益,覆蓋高風險。但實際情況是,即使銀行愿意以高利率規避高風險,卻未必能以高收益來彌補和消化風險損失。從邏輯上分析,貸款利率覆蓋風險的研究前提應是組合貸款而非單筆貸款。就單筆貸款而言,一旦出現風險,本息無法收回,則無論其合同利率有多高,都不能覆蓋其自身的風險(而且,較高的合同利率反映在欠息上,實際上是增大了風險總量)。在這種情況下,真正可以用來覆蓋或部分覆蓋風險的是貸款的擔保。因此,筆者以為,利率覆蓋風險的涵義可理解為:以部分貸款成功所獲得的風險溢價彌補個別貸款失敗所造成的本息損失。其立足點應是組合貸款,只有在討論組合貸款的定價時,以利率覆蓋風險才有實際意義。那種認為利率覆蓋風險就是要保證每一筆貸款都有利可圖的觀念顯然是與現代銀行經營理念相悖的。
實踐中,受現行體制的影響,以利率覆蓋風險的定價機制客觀上也存在失靈的地方。典型的例證是,由于現行的財務管理體制的約束,國有商業銀行大部分利潤要上繳,而一旦形成的貸款壞賬卻往往由于受到有關規制約束難以及時得到消化。這樣就會造成高利率與高風險的實際錯位,即理論上高利率可以覆蓋高風險,但由于實際操作上存在上述情況,使已記入貸款價格并反映為利潤構成部分、本應用來彌補虧損的高利息被抽走,高風險卻實實在在被留了下來。此外,高利率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沖突也現實存在。根據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目前高院對超過基準利率4倍的借貸行為仍持不予保護態度,給銀行貸款利率的上浮帶來現實的困惑。
評估銀行風險定價的能力
如果說松綁的利率為銀行拓展小企業貸款提供了一件“利器”,那么能否正確、技巧地使用這一“利器”,關系到銀行能否真正打開小企業工作局面,獲取自身的目標利潤,實現自身的市場戰略。這就涉及到銀行在利率上限放開后的定價能力問題。實際情況是,國內商業銀行尚缺乏使用利率這一“利器”的內功。盡管各商業銀行在利率風險定價方面都已或淺或深地進行了積極探索,有些銀行還建立了自己的風險定價模型,但所采取的方法或模型總體還顯粗放或停留在理論上,簡單地依據客戶貢獻度、信用等級、貸款擔保方式等指標實行加點上浮。至于所確定的貸款利率能否覆蓋成本和風險、覆蓋到什么程度,幾乎沒有多少銀行能說清楚。一旦利差收窄,銀行風險定價能力無疑將面臨嚴峻考驗。從目前情況看,國內商業銀行在風險定價能力方面存在三大軟肋。
成本管理和核算水平滯后。目前,銀行核算貸款成本采用的仍是傳統的流程式的方法,還沒有引入先進的作業成本法,因此無法了解每筆貸款的成本,特別是銀行在搜集小企業“軟信息”方面所花費的無形成本,這使銀行在面對信息不透明、成分復雜的小企業并進行貸款定價決策時非常被動。
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體系建設滯后。正確評估信貸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溢價水平是小企業貸款科學定價的重要環節,而計算客戶違約率及違約損失率是關鍵。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盡管在企業信用評估體系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部分銀行建立了自己的信用風險評估系統。但是,相對風險定價的要求而言,這些系統尚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陷:一是評價目標針對的是客戶的整體信用狀況而非某筆貸款的風險狀況,這就制約了銀行對單筆貸款獨立定價的能力。二是風險等級的確定缺乏與之相對應的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支撐。由于國內銀行基本上還沒有建立包括相當一段時期(至少5年)的數據庫,因此無法測算客戶的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也就難以建立較為科學的風險定價模型;三是信用評估系統覆蓋面較窄,只能處理有規范財務報表的企業,無法評價小企業客戶。
風險定價的人才和技術滯后。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由于缺乏一流的復合型的專業人才,缺乏一支專家型的風險管理隊伍,在設計自己的貸款定價模型、建立貸款定價機制時,往往在數據的搜集、分析及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產生與實際較大的偏差,使得所制定的定價機制可操作性不強,貸款定價的準確性即覆蓋成本、風險的程度難以置信。表現為:一是風險未計入成本,風險覆蓋能力弱。二是定價方式單一,忽視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實際中,銀行在定價操作上仍慣于使用固定利率,甚少使用浮動利率有效地規避利率風險,導致定價方式與風險防范要求極不對稱,潛在利率風險較大。三是缺乏靈敏的市場價格反應機制。還有相當一部分銀行仍未走出傳統的規模競爭模式,對利率管理不甚重視或管理水平較弱,對市場價格反應不靈敏,不能根據市場規則靈活調節貸款定價的高度,其結果導致銀行合理收益或市場份額流失。
(作者單位:中國銀監會浙江監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