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際保理具有債權讓與性,在金融服務中廣為應用。由于相關立法的不足,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緩慢,加快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關鍵是要健全債權讓與法律制度。
[關鍵詞] 國際保理債權讓與應收賬款
一、債權讓與作為國際保理特征之分析
相對于出口商和進口商的基礎交易而言,作為第三人的保理商以提供國際保理服務為對價,取得了向債權人收取應收賬款的權利,但與此同時,保理商也負有向供應商付款的責任,并承擔本不應由他承擔的債務人的信用風險,保理商權利義務的享有均源自于國際保理賴以運行的法律基礎。對國際保理法律基礎的認識曾有委托代理說、債權質押說,上述兩種觀點均未能正確揭示保理的本質特征,基于以下理由,筆者認為保理的本質在于其債權讓與特征:
1.供應商將應收賬款敘作保理業務后,不再承擔債務人信用風險,也不享有收款的義務和權利,保理商則有權持有發票副本等單據直接向債務人收款,并自己承擔信用風險,進行賬務管理。債務人只需要且必須通過向保理商付款才能解除其基礎合同義務,保理商成為債務人惟一的債權人。換言之,出口商通過與保理商之間的出口保理協議將其對債務人的債權轉讓給了保理商,出口商退出債權債務關系,保理商取代了債權人的地位。
2.在國際保理的業務流程中,供應商的通知義務是保理業務開展的關鍵,即其應當在發貨后,將代表應收賬款的發票副本等單據交給出口保理商,并通知債務人已將應收賬款轉讓給該保理商的事實,從而債務人負有將貨款付給該保理商的義務。此后,保理商取代了供應商向債務人發出付款通知并負責到期收款。
3.國際保理蓬勃發展的關鍵在于其多種功能的實現:收取應收賬款、進行貿易融資、承擔信用風險和銷售賬務管理等,而委托代理、債權質押只具有上述某一方面的功能。國際保理上述四種功能的實現正基于其應收賬款轉讓本質。應收賬款的所有權從出口商處轉讓至保理商后,應收賬款的主要風險——債務人信用風險隨著應收賬款的所有權一并轉移給保理商,保理商必須承擔信用風險;保理商為了實現通過受讓行為所獲得的債權,必須負責收取應收賬款并對反映應收賬款的銷售賬目進行管理;作為應收賬款的受讓人,保理商應對有償受讓的應收賬款支付相應對價,供應商通過這一對價即可獲得賒銷項下的貨款,從而得到了資金融通。
有關國際保理應收賬款轉讓的法律問題,大多數國家并未制定專門立法,通常適用一般債權轉讓的法律規則進行處理:債務人與供應商的貿易合同通常規定了供應商可以將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保理商作為受讓人,通過受讓獲得的應收賬款債權不能優于轉讓人即供應商,債務人基于貿易合同可以對抗供應商的抗辯,同樣也可以對抗保理商;代表應收賬款債權的發票及其他裝運單據不具有流通證券屬性,只能由保理商和供應商通過簽署出口保理協議來完成應收賬款轉讓。
二、國際保理應收賬款轉讓制度在我國的現狀
我國有關應收賬款轉讓的國內立法主要體現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民法通則》采取債務人同意主義的債權讓與模式,規定債權轉讓應取得債務人同意。該規定旨在維護債務人的利益和交易秩序,但限制合同權利自由轉讓的規定卻漠視了債權人的權利自由,阻礙了保理業務市場的形成。《合同法》對債權讓與的規定較之《民法通則》更加細致,對債權的可讓與性、債權讓與方式、讓與效力等問題都做了頗為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體現了債權流動的客觀訴求,是我國保理業務開展的法律基礎。但是我國現有債權讓與現有法律制度仍然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合同法》應收賬款轉讓條款的規定過于原則概括,而國際保理業務中的許多具體問題都無法用現有法律規范進行調整,例如,對于債權讓與通知的效力、將來債權的讓與性、債權歸屬的優先權、債權的多次轉讓、保理的法律適用規則和糾紛解決機制等國際保理業務運作的基本內容都沒有涉及,而上述問題在有關國際條約和一般國家法律中都有詳細規定。
三、我國國際保理應收賬款轉讓法律制度之構建措施
由于缺乏完備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開展始終比較緩慢,因此,完善我國國際保理應收賬款轉讓法律制度必須健全債權讓與法律制度。具體而言,應當制定以《合同法》中債權轉讓為基礎的專門適用于國際保理的單行法。國際保理中的應收賬款屬于民法中的債權轉讓,有關國際保理的法律問題,通常適用一般債權轉讓的法律規則進行處理。然而,較之于一般民法上的債權轉讓,國際保理中的應收賬款轉讓又有其獨特之處。例如,供應商和保理商之間的國際保理合同可以約定,在應收賬款確定后、供應商發貨前的某些情況下,保理商可以單方面撤銷這種轉讓而使應收賬款轉讓處于不確定狀態。這種規定即賦予保理商有權根據債務人資信等狀況的變化來適時調整所受讓的應收賬款范圍,以減少自己承擔的風險,也可促使出口商防范貿易風險,既具有商業上的合理性,又能充分發揮國際保理支付與結算手段的作用。
依據債權讓與法理,讓與的債權必須具有可讓與性。不可讓與的債權大致可分為三類:依其性質不得讓與的債權、依當事人的特別約定不得讓與的債權、法律規定不得讓與的債權。在國際保理的實踐中,依據通知主義,債務人接到通知后應收賬款轉讓即發生效力,但是,如果出口商和債務人的基礎貿易合同存在“禁止轉讓條款”時,應收賬款能否轉讓?盡管《合同法》對債權轉讓作了規定,但其有關規定仍然因為過于原則簡單而無法解決保理業務實踐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這一問題需要制定專門的保理法律進行規范。
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債務人和供應商可以在合同中特別約定,禁止供應商將合同項下的應收賬款轉讓給第三人。這種約定對國際保理中應收賬款轉讓效力的影響,各國立法與實踐做法各不相同。英國成文法對此無明文規定,判例法確立的原則是:這種轉讓對債務人無效,而且債權轉讓根本無效。《聯合國國際貿易中應收賬款轉讓公約》則承認這種條款不影響債權轉讓,但是應對轉讓進行適當限制。依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若當事人在基礎合同中對應收賬款轉讓有禁止性規定或在合同之外有類似規定,則該禁止轉讓規定有效,所涉及的應收賬款轉讓無效。這一規定增加了保理商的經營風險,不利于國際保理業務的開展,不能有效保護作為善意受讓人的保理商。因此,我國應借鑒美國和上述國際公約的規定,對基礎合同中的禁止轉讓條款的效力進行適當限制,以適應保理業務應收賬款轉讓的特點。由于出口商與債務人之間的基礎合同和出口商與保理商之間的出口保理合同是兩個性質不同的獨立合同,在法律適用方面也往往不同,于是導致保理商難以依據出口保理合同中的應收賬款轉讓條款對抗作為出口保理合同第三人的債務人,因此,保理商一般會在出口保理合同中要求出口商在其與債務人之間簽訂的基礎合同不得含有禁止應收賬款轉讓的條款。如果基礎合同含有此類條款,為防止日后應收賬款轉讓限制而引起的風險,保理商也會要求基礎合同雙方當事人修改類似條款。
此外,國際公約和各國立法一般也對未來債權的轉讓予以規定。我國《合同法》并未規定將來應收賬款的轉讓問題,而將來債權的轉讓則是國際保理業務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應該以立法明確規定將來應收債權可以轉讓,為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開展和擴大奠定法律基礎。此外,我國應當制定保理專門立法,加強對保理業務的監督管理。國際社會的保理業務大部分是由專業保理公司完成的,而專業保理公司多為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的會員,這些從業者有著相同的行業準則和標準化的業務平臺。而我國目前保理業務仍然是由銀行一家金融機構承擔,為保證國際保理業務的廣泛開展,我國應當逐漸放開保理業務,成立專門保理公司,并賦予其相應的營銷決策權和信用授予的審批權。加強行業監管,真正實現國際保理的高效融資和賬款回收功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