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產品物流的研究在物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本文就湖南省農產品物流特點、現狀進行研究,提出了構建其物流發展框架的對策。
[關鍵詞] 湖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框架
農產品物流是物流業的一個分支。它指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以最小成本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物理性流動。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流通加工、分銷、信息活動等一系列環節。
湖南省是個農業大省,農產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個經濟運行效率及質量,涉及農業現代化,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構建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不僅能使農民生產的產品實現其價值與使用價值,還可以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增值,通過有效的控制與管理,降低農產品流通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從某種程度上規避市場風險。
一、湖南農產品物流的特點
1.農產品物流數量大、品種多。湘東、湘中抓住“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機遇,重點發展了無公害蔬菜、時鮮瓜果、花卉苗木、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的生產加工;湘北突出“湖”字特色,圍繞洞庭湖,重點發展無公害稻米、優質棉花、油菜、水果、水生蔬菜和特種水產、水禽養殖;湘南則利用“天然溫室”優勢,重點發展了無公害蔬菜、時鮮瓜果、油茶、烤煙、養殖等名特優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湘西則突出“山”字特色,重點發展無公害草食畜禽產品、優質水果、優質名茶、反季節蔬菜、藥材開發等。
2.農產品物流難度大、要求高。 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是有生命的動物性與植物性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倉儲難。要求物流的及時性、安全性;還要滿足一些農產品的特種物流方式。
3.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有傳統優勢。 湖南的農民聰慧勤勞,善于精耕細作,這也可以說是湖南農業的人力資本優勢。湖南歷屆省委、省政府都堅持把農業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
4.湖南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經濟區位優勢。 湖南地處江南中部,北靠長江,南鄰兩廣,毗鄰港澳,具有呼應兩東,承接兩地輻射的有利地理條件。湖南交通比較發達,公路、鐵路、水運等都比較方便。
二、湖南省農產品物流的現狀
1.物流體系逐步完善 。現在形成了從生產、收購、流通加工、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到銷售一整套組織環節,但是眾多的參與個體和組織規模小、層次低、離散性強、聯合性差,組織化程度低。
2.主體及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湖南省擁有多種農產品物流主體,除原有的國有商業企業、供銷社外,農產品物流業中的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各類企業也得到了發展,交易方式除了傳統的交易方式外,還相繼出現了期貨、拍賣、訂單等新型交易方式。
3.物流信息體系初步建立。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發布農產品信息得到加強,同時,各種農村經濟信息中心和農業專業性網站也相繼建成。一些縣鄉和農村龍頭企業及營銷大戶也建立了自己的網頁。
4.批發市場交易法制不健全。市場交易法規建設薄弱,交易規范化程度有待提高。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中介環節過多,各種稅費過多、過高,流通成本趨高。
5.生產主體多樣,組織形式較為復雜。 生產主體有農民、農業企業,表現為農民的小規模生產與龍頭企業的規模化經營并存。生產組織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1)公司+農戶。農戶按公司要求生產,公司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2)農戶+農戶。農民生產、農民銷售。(3)市場+農戶。農民生產、農民交易;(4)公司+基地。農業公司自主承包農民土地,實行規模化經營,企業化運作。
6.以傳統的流通渠道為主體,新型流通業態逐步形成。 從縣城到集鎮、鄉村,縣城商業網—集鎮商業網—鄉村商業網的流通網絡基本形成。
7.第三方物流企業少。 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是農產品物流的中堅力量,而農產品第三方物流還處于起始階段,專門從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企業還很少,而且規模小、管理水平滯后,經營成本高,利潤低。
8.發展緩慢,而且成本高。2003年,全國社會物流總值達295437億元,同比增長27%(按現價計算),明顯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其中,工業品物流總值為249570億元,同比增長26.8%;農產品物流總值為11261億元,同比增長2.5%;工業品物流總值占全國社會物流總值的84.47%,而農產品物流總值僅占3.8%。湖南省農產品物流總值更是最低。
9.物流設備,技術比較落后。湖南省農產品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的,未經加工的鮮銷產品占了絕大部分,在運輸的過程中,保鮮、包裝、再次加工技術比較落后,而且運輸工具不能滿足農產品物流的需要,農產品在物流的過程中損耗嚴重。
三、構建湖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框架的對策
1.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的建設。要做好這方面工作,須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農產品運載工具的開發生產,發展與改進各式農用運輸車;加強各種農用倉庫的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產地、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
2.培育與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 應通過體制創新,改造、培育與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使其在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農產品物流主體可以是以下幾類企業:一是國有流通企業,如國有糧食公司、供銷社;二是農業公司,即湖南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龍頭企業;三是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能將社會上眾多的閑散物流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提高整體物流效率。通過第三方物流的專業化運作,能減少農產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降低其流通成本,將農產品從農戶或產品生產企業直接放到零售商的貨架上,甚至是消費者的菜籃子里。此外,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根據零售商的信息反饋,對農戶或農產品生產直接下訂單,可以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真正實現“訂單農業”。
3.加快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 面對全國逐步開放的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需要有科學準確的市場信息作為指導,從而發展湖南農產品生產,湖南省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強化規劃協調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做好農產品市場交易信息采集和發布工作,建立農業生產科技和新產品開發信息的普及、指導、規劃、組織一條龍的信息交流和服務體系。在原有農村經濟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加強市場信息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產者、銷售者計算機聯網,信息共享,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農產品信息處理與發布工作,以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建立農產品物流數據信息管理系統。
4.加快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進程。 在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推行和國家接軌的關于物流設施、物流工具的標準,以實現物流活動的合理化。目前,一些大型連鎖超市集團在向全國推出生鮮食品招標采購計劃過程中,不得不參與推動標準化的工作,對招標采購的主要農產品品種,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了相關農產品質量標準,包括理化指標、感官指標、安全食用指標、鮮度指標等。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批量招標采購數量,農產品必須經過科技關、規模關和信譽關,對產地進行大氣環境測試、土壤成分測試、水資源測試,控制農藥使用。
5.建立農產品物流管理體制。 建立以農業行政部門為主的農產品物流管理體制,消除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弊端,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日本、歐美等國家經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才形成了從農產品生產到流通一整套的理論和體制,基本上實現了經營規模化,功能綜合化,資本股份化,市場開設和經營管理分離化。值得湖南參考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將農產品的生產管理、產后加工、安全衛生、上市運銷、零售消費等生產和流通諸環節的行政管理職能,都歸于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事實證明,這種管理體制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產品生產與流通一體化的運行原理,也符合農產品商品化生產經營的規律,可減少政出多門,充分發揮農業行政部門的管理與服務職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6.立法建章,規范市場管理與經營制度。立法建章,確立以批發市場流通為主的農產品物流地位,規范批發市場的開設、管理與經營制度。我國也應盡快建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法》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借鑒國家法律法規,對湖南省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市場規則、市場準入制度、軟硬件設施管理,以及違規處罰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將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
7.加強對農產品物流保鮮技術的研究開發。 一是要研究農產品的包裝技術。包裝是物流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生產的終點,物流的起點,在儲存、運輸、銷售過程中具有保護功能、定量功能、標識功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護產品的使用價值,以防被污染或腐爛變質,也便于在柜臺上零售時提高工作效率。應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不斷改進包裝,發展農產品包裝的標準化、禮品化、系列化。二是要研究農產品物流的冷凍保鮮技術。自我國加入WTO以后,面對市場壓力以及尋求高素質服務的呼聲越來越高,改變現狀已勢在必行。一些品牌食品零售商及快餐連鎖店,如家樂福、麥當勞等著名品牌正在極力推動和改善我國冷凍保鮮物流,以保持其品牌聲譽。另外,我國家庭對冷藏食品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大,消費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貨幣來取得高質量的服務。
8.提高農民素質,增強現代物流意識。 應通過教育、培訓,來增強農民的市場經濟觀念,增強現代物流意識,切實轉變單一運輸經營的觀念,徹底轉變“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貨自運的經營模式。運用系統優化原理、最小總成本方法、供應鏈管理等物流方法來改善農產品流通方式,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