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一種趨勢,世界各國加快了利用外資步伐。外國直接投資可以在很多方面促進東道國的技術進步,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改變產品結構,包括進出口產品結構,促進國內機構進行研究與開發活動,引起組織上的革新,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就業與加強培訓等;其間接作用主要通過與國內研究與開發機構合作,向當地前向或后向生產者轉移技術,影響當地企業的競爭程度和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表現出來。
[關鍵詞] 外國直接投資東道國技術進步
在國際技術轉移的諸多渠道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為重要的。國際直接投資所帶動的技術在國際間的直接或間接流動會產生技術的乘數效應,構成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跨國公司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最重要的實施者與微觀主體,既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生產者和擁有者,又是國際技術市場上的主要傳播者,從而構成了國際技術轉移的最主要載體。跨國公司通過兩種渠道來影響東道國的技術進步:一是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將先進技術轉移給其設立在東道國的分支機構,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產生直接效應;二是跨國公司設立在東道國的分支機構的技術擴散與外溢效應,對東道國技術進步產生間接效應。
一、外國直接投資影響東道國技術進步的直接效應
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不僅會促進東道國的資本形成,而且還會伴隨著技術向東道國的轉移。從跨國公司的角度來看,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轉讓技術主要出于如下考慮:其一,技術轉讓可獲得巨額的利潤。技術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壟斷性,技術轉讓費并不依科研成本費而定,而是根據買方對此種技術的需求程度而定。這一特點能使跨國公司利用手中的技術而獲得高額的利潤;其二,跨國公司對外轉讓技術并不一定影響其自身的技術領先優勢。根據維農的產品周期理論,技術產品也有一個相應的生命周期,并由技術的發明地向外逐步擴散。而根據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論,發達國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向外轉讓的技術大都是在投資國已經成熟并逐步趨向淘汰的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可能仍屬于相對先進的技術;其三,對于實施較嚴格的國內市場保護政策的國家,跨國公司向其轉讓技術可以作為輸出商品、資本的先導。跨國公司利用發展中國家對先進技術的需求,先出口技術,而技術影響的擴大可為跨國公司的商品和資本進入開辟道路;其四,世界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使技術研制開發、應用、淘汰的周期越來越短,跨國公司將研制的技術及時出口可以避免迅速被淘汰的風險。
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轉讓技術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在國外建立子公司,將技術轉讓給其所屬的國外子公司,亦即將技術在跨國公司體系內部轉讓,繼續保持跨國公司對該技術的壟斷;另一類是在東道國建立合資公司,將技術轉讓給合資公司。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在獲取跨國公司系統內部技術方面享有特權,與合資公司相比,所獲得的技術的先進程度要高得多。對東道國來講,既可通過外資企業的生產和銷售直接獲得生產所需的硬件技術和技術信息,也可通過國內企業的觀察和模仿間接滲透,從而使東道國獲得生產創新技術產品的能力,并掌握技術設計、技術發展和技術管理所需的知識。當然,跨國公司是從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對外轉讓技術的,東道國能否從這種技術轉讓中獲得較大的比較利益,需要作進一步的具體分析。一般來講,東道國從中的獲益程度主要取決于技術轉讓的代價和技術對本國的適用性。
作為技術的所有者,跨國公司使用或出售擁有的技術的邊際成本接近或等于零;作為購買者,東道國開發一種替代技術的邊際成本可能是巨大的。因此,不存在一個客觀的先驗標準來確定技術轉讓的合理價格,需要通過雙方談判與討價還價來解決。東道國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處于不利的地位。東道國從跨國公司購買技術所直接支付的價格,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為跨國公司向其東道國子公司收取的特許費和許可證費,技術轉讓合同往往還包含一些連帶的限制性條款,如規定獲取技術的東道國企業應向出讓技術的跨國公司及其子公司購買高價的設備、技術、中間產品、服務和其他投入物,限制東道國企業將使用進口技術生產產品的出口,規定使用進口技術生產產品的數量和價格等。在許多情況下,與技術轉讓合同中有關的限制性條款相比,直接支付的價格可能仍是次要的成本。過高的技術轉讓代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東道國從跨國公司技術轉移中獲得較多的利益。
跨國公司轉讓的技術是否適合發展中東道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值得考慮的。東道國獲得的技術的實際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適用性,理想的技術應該適合于東道國的要素稟賦。例如,在一個有較多非熟練勞動力的國家技術創新和使用應該傾向于較多地使用非熟練勞動力,引進的技術也應是如此。從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的實踐來看,由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發達,所轉讓的技術也往往是節約勞動和原料、資本相對密集型的,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恰恰相反。如果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過多地將資本密集型技術轉讓給發展中國家,就會嚴重地限制那里的勞動力吸收程度。更深入地研究表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所使用的技術如果只依靠資本和熟練勞動力,有可能導致存在大量非熟練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出現。非熟練勞動失業,過多引進資本密集型技術還可能加劇收入的差距,或在“示范效應”的作用下,可能促使當地企業使用類似資本密集型的并不經濟的技術。技術適用性產生的另一個問題是產品的適用性,某些西方大型跨國公司往往在發展中東道國生產和銷售高檔消費品,只能滿足少數消費者的需求,而不適合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
外國直接投資所帶來的先進技術,無疑會產生收益。作為發展中東道國,更應當關注收益的分配比例。正如H.G.約翰遜所指出的,如果跨國公司獨享了其對外直接投資所轉移的先進技術的全部收益,如果東道國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保持不變,則東道國就不會有任何利益。
二、外國直接投資影響東道國技術進步的間接效應
與單純的技術轉讓相比,外國直接投資不僅為東道國帶來先進技術,更為重要的是還具有技術擴散與外溢效應。技術資產具有“共用品”的外部經濟特征,其追加服務并不因此增加成本。這類資產的市場相當不完全,這種不完全既是壟斷性市場結構所致,更是由于市場不可能像處理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品的生產和交易那樣,有效處理具有不確定性、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特征的技術、知識和組織技能等資產的生產和交易,而對外直接投資通過內部市場機制,則可以繞過外部市場的不完全,從而成為國際技術轉讓眾多途徑中最重要的一條途徑。已有的一些實證研究也表明,先進的現代技術傳播的重要途徑往往都不是傳統的技術轉讓協議,而是國際直接投資帶來的外部效應或溢出效應。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的分支機構明顯有別于東道國已設立的公司,原因之一在于,其所具有的某些專有技術構成了公司特有優勢,并使其得以在與東道國當地公司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另一個原因是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的設立打破了東道國當地市場原有的均衡,迫使當地公司采取行動保護市場份額和利潤。這兩種情況均導致了技術溢出效應,有利于提高當地公司的生產效率。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分支機構與當地公司之間的聯系。實證研究表明,很多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是通過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分支機構(從東道國角度來看,即為外資企業),與當地供應商和客戶間的前后向關聯關系表現出來的,外資企業在產品或加工工藝以及營銷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知識,當東道國公司從中獲得利益而又不需支付有關費用時,便會形成技術溢出效應。
2.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分支機構培訓當地雇員。跨國公司總公司向其國外分支機構轉移的技術不僅包括設備、無形資產、技術和管理專家,還包括對分支機構所雇傭的當地雇員的培訓。此類培訓涉及各個層次的雇員,既包括簡單的生產操作員、較復雜的質量監督員,也包括高級技術專家和高級管理專家。培訓的形式靈活多樣,包括現場傳授、舉辦講座、外派強化培訓,甚至到投資國接受系統教育等。盡管高層職務最初一般由來自投資國的專家擔任,但當地人員的比重也會不斷提高。當地雇員在外資企業工作期間積累的各種技能,隨著這些雇員的“跳槽”或創辦自己的公司而產生技術溢出效應。鑒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公共教育體系尚不完善的現實,這種技術溢出效應的作用更為明顯。
3.跨國公司參與東道國競爭而產生的示范效應和競爭效應。跨國公司進入后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不僅在于先進技術在東道國的擴散,更在于強化了國際交流的渠道,使得跨國界的示范效應成為可能。盡管示范效應是導致技術溢出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純粹由示范效應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可能并不重要,原因是實踐中示范效應通常與競爭效應結合在一起。從長期來看,當外國公司與當地公司以同等規模在同一個市場上相互競爭時,當地公司有一種逐步采取與外國公司相似的生產技術的趨勢。國際直接投資的實踐表明,跨國公司進入后對東道國當地公司產生示范與競爭雙重效應,在實踐中很難將二者區分。在發展中東道國,這兩種效應所產生的技術溢出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十分顯著。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