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學合理地利用外資,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帶動作用。近年來河北省在利用外資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作為沿海經濟大省,與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剖析河北省利用外資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探討相應的對策思路,對于做好新時期的外資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利用外資河北省問題政策
一、河北省利用外資的現狀
1.利用外資保持了一定規模,外資項目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河北省實施“兩環開放帶動”戰略,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累計202億美元,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51.5億美元。外商投資項目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已有400余項。從1992年第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來河北省投資以來,已有日本的三井、韓國的現代、德國的西門子、美國的孟山都等40余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河北投資了60多個項目,項目總投資近30億美元。
2.利用外資方式趨于多樣化,產權、股權轉讓及海外證券融資取得新進展
舉辦三資企業仍是外商投資的主要方式,其中尤以外商獨資企業增長較快,產權、股權轉讓和外資并購取得新進展,華龍面業、衡水自來水、保定依棉等一批企業通過向外資轉讓股權轉制為外商投資企業。同時,海外證券融資取得相當進展,繼中國制藥、新奧燃氣、華夏科技和保定長城汽車等在海外掛牌上市后,2004年又有唐山津西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和石家莊神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分別融資19.34億港元和8.72億港元。
3.引資來源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來自歐美資金的比重有所上升
河北省的外資來源從1990年的港、澳和日本等13個國家和地區增加到目前的90多個地區和國家,擴展到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英國、法國、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河北省在積極穩定亞洲傳統引資區域的同時,招商重點向歐美發達國家轉移。目前外資來源過于依賴亞洲(香港)資金的現象有所緩解,來自亞洲的投資比重有所下降,來自歐美的投資比重有所上升。以2004年為例,合同外資前五位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中國香港、美國、英屬維爾京群島、日本和韓國。2005年,亞洲資金占到60%以上,其中來自香港的超過40%,來自歐美的資金占20%左右。
二、河北省利用外資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1.河北省利用外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1)利用外資規模不大,與其他沿海省市的差距明顯
近年來,河北省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居于第五、六位水平上,但利用外資的規模卻明顯靠后,占全國的比重更是明顯偏低。2004年,河北省實際利用外資19.8億美元,而同期的江蘇省為121億美元,廣東省為100億美元,山東省為98億美元。河北利用外資的規模在全國居于第十二位,在沿海省市區中僅強于廣西和海南,落后于中部的江西、湖北。與此相對應,外商投資在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不高,“九五”時期占到10%,而到“十五”期間下降為5%左右,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明顯。
(2)外資來源以亞洲資本為主,技術含量不高,技術帶動效應不明顯
比較不同來源地的外資,一般來說以歐美資金的技術含量為最高,其次是日、韓資金,然后才是臺、港資金。而河北省的外資來源,明顯以亞洲中小資本為主,尤其是對香港資金依賴度最強。按照省工商局統計,全省現有的三資企業中,來自亞洲的占68%,美洲的占5%,歐洲的占10%,高技術含量的歐美投資比較少。因而外資對河北省的技術帶動效應并不明顯。從河北省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全省“兩型”(高技術和出口創匯型)三資企業僅占全部三資企業的13.6%。
(3)引資方式尚顯單一,新興方式利用不足
引資方式主要還是依靠舉辦三資企業等傳統方式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占全部利用外資的比重近年來一直在70%左右,對國際資本市場研究利用不夠。企業產權轉讓、跨國并購、境外發行股票、BOT融資等渠道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大大制約了河北省利用外資的規模擴張和水平提升。
(4)開發區發展不快,引資載體的功能不突出
河北省擁有秦皇島、石家莊、保定三個國家級開發區,27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但這些開發區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尚未成為吸引外資的主要載體。在一些先進省市,開發區已經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其帶動、輻射、集聚作用十分明顯。如2003年江蘇省的開發區占到全省外商投資的60%左右,而同期河北省只占28%,且集中于秦皇島、廊坊、石家莊、唐山、保定等8個重點開發區,其他開發區則發展緩慢,引資載體的功能不突出。
2.河北省利用外資的主要制約因素
(1)產業結構以重型加工行業為主,缺乏與外資對接的產業平臺
從外商來華投資的行業選擇來看,明顯的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90年中期以前,外商投資以投資省、見效快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行業選擇大多集中于輕工制造、紡織服裝等部門,投資區域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二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后,外商投資的戰略傾向開始顯現,其投資轉向進入壁壘高、市場成長性好、產業層次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投資重點是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部門,合作伙伴多選擇國內的旗艦型企業,典型的如“長三角”地區。
但從河北省的產業發展傾向看,明顯缺乏與外資對接的產業平臺。河北的產業結構以重型加工行業為主,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發育不足,輕工制造也不是河北的優勢,優勢行業集中于冶金、建材、化工等產業部門。但這些行業的全球化程度較低,不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活躍部門,使得河北缺乏與外資有效對接的產業基礎和企業條件。
(2)區域經濟分工格局中的弱勢地位,制約了跨國公司在河北的投資布局
從一定意義上講,環京津是河北的區位優勢,但京津冀又是同一經濟區的不同競爭主體,與京津的商務環境和生產配套條件相比,河北在吸引外商投資尤其是跨國公司投資中處于劣勢地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一般采取“按區域布點,覆蓋全國”的投資策略,使京津成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橋頭堡或在中國華北地區布點的首選之地。目前,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160家左右在北京投資,有80家左右在天津落戶,其中不少跨國公司在京津設立了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雖然目前也有一些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河北投資,但投資項目的規模和水平都難以和京津地區相提并論。
(3)缺乏生產要素集聚功能較強的中心城市,也是制約河北利用外資的重要因素
從河北省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石家莊、唐山、邯鄲等城市已具備相當規模,但缺少一個具備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中心城市,一直是河北城市結構中的一大缺失。經濟中心城市往往以其良好的商務環境和生產配套條件,吸引外部生產要素的流入,生產要素的集聚又可以強化這些城市的經濟中心地位。從全國來看,利用外資較多的省大多有一個生產要素集聚功能較強的中心城市做支撐。例如,長春市、武漢市和大連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在所在省舉足輕重,而河北省缺乏這樣一個生產要素集聚功能較強的中心城市。
(4)軟環境的硬約束
投資環境對利用外資尚存在較大制約作用,使有些外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如美國金佰利(投資邯鄲金佰利舒而美衛生用品有限公司)、日本丸紅(投資唐山中紅肉雞有限公司)等撤資或轉讓股份,對外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損害了河北的對外形象。
三、推進河北省利用外資工作的基本思路
1.未來一段時間河北省利用外資所面臨的外部環境
(1)環渤海地區日漸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區域
據商務部研究院2005年對《商業周刊》全球1000強跨國公司的調查統計來看,長三角、環渤海灣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將是跨國公司未來三年直接投資的首選地區。從選擇投資區域企業數分布來看,長三角經濟圈占47%,環渤海經濟圈占22%,珠三角經濟圈占21%,環渤海經濟圈對跨國公司投資的吸引力首次超過珠三角經濟圈,外資北上趨勢明顯,環渤海地區日漸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區域。
(2)外商投資向重化工領域延伸
2003年以來,裝備制造、化工、冶金等長期以來被視為“全球化”程度較低的行業,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重組和布局。2003年歐洲排名第二的鋼鐵制造商蒂森克虜伯公司投資1億歐元,與國內幾家鋼鐵廠合作生產汽車薄板;全球最大的鑿巖設備生產廠商也開始在沈陽進行投資合作。在外商投資增長最快的行業中,屬于重化工領域的機械設備制造、化工等行業在2003年榜上有名,外商投資向重化工領域延伸的趨勢已經初露端倪。這對于重化工業基礎較好的遼寧、山東、河北等省而言,將面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
(3)外商投資新方式:產權、股權轉讓和外資并購日顯重要
根據商務部研究院針對未來一段時間跨國公司在華的投資傾向進行的調查中表明,57%的跨國公司傾向于獨資新建,37%的跨國公司愿意與具備一定技術和生產資源或能力的企業合資,傾向于通過并購相關生產工廠來投資的跨國公司占28%;同時,現存外商投資企業對原來合資企業爭取控股權的傾向也日趨明顯,從而使得外商投資方式呈現出新特征,產權、股權轉讓和外資并購日顯重要。
2.推進河北省利用外資工作的基本思路
(1)以產業配套條件和綜合商務環境為著力點,進一步優化河北的投資環境
人們對投資環境的認知和評價標準,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人們對投資環境的理解,也已經從最早的“三通一平”的硬件環境和優惠政策,轉變到當地產業配套能力,進而擴展到行政執法、文化意識、生活生態等綜合商務環境?;诖?,現階段河北優化投資環境的著力點,一是要注重培育產業配套能力,整合現有的各類開發區和科技園區等招商引資載體,強化產業分工,突出產業配套性,提高產業關聯度和集中度,構成一個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從而形成鮮明的產業配套環境;二是要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著眼于綜合商務環境,構筑“親商”、“富商”、“安商”的法政環境,營造文明向上、追求效率的社會文化環境,打造適宜于投資置業的生活、生態環境。
(2)適應外商投資方式的新變化,不斷更新引資方式
一是積極推進省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股權、產權轉讓和境外上市。河北省國有企業眾多,國有資產存量較大,通過股權、產權轉讓或境外上市是國有資本退出、實現戰略性改組的重要途徑。目前,這一舉措已開始起步,如樂凱膠片轉讓部分股權給柯達公司,華北制藥引入全球500強之一的荷蘭第斯曼(DSM)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轉讓5820萬股國有股,后續工作的關鍵是要注重經驗的總結推廣;二是要注重探索實用新興海外融資方式,鼓勵外商在城市供水、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城市燃氣、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領域采用BOT等方式進行投資運營。
(3)依托優勢產業,推進產業招商
經驗表明,從孤立的單個項目引資向“產業引資”轉變是未來招商引資的大趨勢,也是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例如,廣州市近年來通過汽車產業招商,日本的本田、日產、豐田三大汽車企業均來廣州投資辦廠,并引入數百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全部達產后廣州的汽車整車生產能力可達全國第三。上海則把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的集成電路和汽車產業作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引資成效突出。借鑒先行地區經驗,河北可以依托唐山的冶金、石家莊的醫藥等優勢進行產業招商,利用外資進行行業改組改造。同時,圍繞鋼鐵、醫藥、化工、建材、機械制造等優勢產業,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依托,發展產業集群,打造“產業品牌”,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吸引跨國公司投資。
(4)合理定位,錯位競爭
在京津冀地區,雖然河北省與京津的商務環境相比尚存在一些差距,但在生產成本、土地供應等方面卻有著相對的比較優勢。只要采取正確的思路與措施,合理定位,錯位競爭,在招商引資方面依然可以大有作為。目前,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條不斷分解,分散化布局的趨勢明顯,即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物流支持、總部營運等不同的產業環節布局在不同的地區。與京津錯位競爭,就是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著眼于跨國公司的加工制造、物流支持、采購供應等環節在河北省的投資布局,而不是盲目地爭取跨國公司在河北設立研發中心或總部營運中心。同時,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后,與之有業務關聯的中小企業往往會迅速跟進,因此還要抓住國外中小資本跟進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機遇,積極承接海外中小型配套企業的國際轉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