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歷史性、國際性的問題,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在會計信息失真“三分法”的理論基礎上,從會計市場的角度,宏觀地分析了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進行量化評判,以便對重要因素進行重點關注。
[關鍵詞] 會計信息失真層次分析法因素評判
一、引言
會計信息失真,會使政府管理部門、投資者、債權人無法得到真實可靠的信息,從而增加交易成本,導致經濟運行效率下降。因此,在會計市場中,無論是政府管理部門,還是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都對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著強烈的需求。
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歷史性、國際性的問題。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有目共睹,如國內的“紅光事件”、“銀廣夏”等,對市場經濟秩序和企業規范管理構成了嚴重威脅,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
目前,我國研究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取得的成果不少,這些成果為我國會計工作規范管理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這些成果多以規范研究、定性分析為主,而關于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相互關系及其評判的成果卻不多見。本文在會計信息失真“三分法”的理論基礎上,從會計市場的角度,宏觀地分析了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進行量化評判。
二、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對會計信息失真原因進行恰當的分類是研究會計信息失真的前提。目前,學術界一般將其分為規則性失真、違規性失真和行為性失真三類。本文在分析這三類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基礎上,結合三類劃分,從會計市場的角度將影響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細化為六點。
1.會計信息失真的劃分
(1)會計信息規則性失真。由于會計規則制定者將動態的會計環境轉變為會計規則的過程中會存在偏差,這樣會計規則雖然是以所處的會計環境為依據而制定的 ,但它難以及時跟上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市場發展的要求,這種滯后性造成了會計信息“規則性失真”。一些企業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會計規則性失真謀取自身利益,“安然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在公司委托代理關系的利益博弈中,利益相關者依據會計信息進行利益分配, 而其他利益相關者考核受托方(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業績也需要會計信息,那么受托方必然存在違背已有的會計規則而披露虛假會計信息,以使自己受益而使企業其他利益相關者受損的動機,這類失真稱為會計信息的“違規性失真”。
(3)會計信息行為性失真。由于一些會計人員專業素質比較低,或是粗心大意,在運用會計準則時會出現專業判斷錯誤等問題,從而產生會計信息“行為性失真”。
2.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因素的具體分析
在會計市場中,會計信息的供給方、需求方和監管方在一定的法律和會計準則的約束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對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根據以上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分類,將影響會計信息失真的六個主要因素與三種分類結合,進一步分析會計信息的規則性失真、違規性失真、行為性失真與各個影響因素的關系。
(1)利益驅動。對利益的追逐是人類行為最本能的驅動力。會計信息失真首先要受到利益驅動的影響。在利益驅動下,經營者可能違背所有者意愿,為謀取私利而指使會計人員壓縮或膨脹會計信息;會計人員在自身利益驅動下,也可能利用職務之便偽造、涂改帳證扭曲會計信息;注冊會計師在利益驅動下,為了短期利益而選擇與經營者合謀,披露虛假會計信息。因此,利益驅動是導致“違規性失真”的主要因素。
(2)公司治理結構。我國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雖然我國國有企業在內部均形成了包括職代會、黨委、工會、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等法人治理結構,但經營者事實上集公司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于一身,形成了投資者缺位,經營者越位,監管者虛位的局面。這為會計信息失真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是導致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的重要因素。
(3)會計理論及法律、法規。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會計理論、法律、法規與實踐之間的固有時間差會導致會計信息“規則性失真”。這種信息失真的危害相對較小。但是當有意為之時,有可能產生巨大危害。美國著名的“安然事件”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雖然我國會計法規體系已初具規模,但會計市場狀況仍然較亂。《會計法》是我國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實際工作中卻操作性不強,急需修改完善。法律、法規對會計工作的執行者、管理者的行為約束力不強,是導致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的因素之一。
(4)政府機構監管。我國財政部主管會計工作,負責制定會計制度法規及監督實施。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但是,縱觀我國近些年的會計監管工作,由于各個監管部門缺乏配合,并沒有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補充的監管機制。以我國證券市場為例,一些上市公司采取各種手段,虛增收入和利潤,獲得增資配股的資格,進一步套取廣大投資者的資金。鄭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鄭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巨額虧空和造假事件于2000年披露后,證監會才介入調查。政府監管不力是導致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對“行為性失真”和“規則性失真”有一定的影響。
(5)會計人員專業素質。會計信息的形成需要會計人員按照會計準則和財務管理制度對客觀經濟活動進行計量、核算及財務結果披露。不同素質的會計人員對會計準則和制度理解上的差異往往導致不同的結果。可見,會計人員專業素質不高是導致會計信息“行為性失真”的重要因素之一。
(6)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我國注冊會計師只準設立有限責任制和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不合理。注冊會計師面臨日益增加的訴訟風險,越來越多的事務所傾向于選擇有限責任公司或有限合伙的形式,以減少訴訟損失。這種選擇與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品行是相悖的,降低了風險責任對執業行為的高度制約,弱化了注冊會計師的個人責任,削弱了對社會公眾利益的保護,因此,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不合理也是導致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的重要因素。
三、會計信息失真因素評判
在一定會計準則下形成的會計信息作為會計市場的交易物,會受到市場供應方、需求方、監管方等市場主體的影響。由于影響因素相互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同,從而導致各個因素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對會計信息失真的研究應從具體的因素入手,用量化方法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緊密程度,以便對重要因素進行重點關注。
對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因素的評判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模糊的評判。本文用一種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層次分析法,對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六個主要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評判。
1.層次分析法的原理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見圖)。連線反映了因素間存在的關聯關系。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層次分析圖
(2)設aij表示因子Ai和Aj對因素A的影響大小之比,再設矩陣,稱A為判斷矩陣,其中,。按照1-9標度法,以上一層元素做準則將下一層受支配元素兩兩比較,并將其相對重要程度賦予一定的數值。如表1所示。
表11-9標度表
(3)計算單一準則下的相對權重,如:
為各子因素相對于同一母因素的相對權重。
(4)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
對于每一個成對比較陣計算最大特征根及對應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標,隨機一致性指標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檢驗。若檢驗通過,特征向量(歸一化后)即為權向量。
由于在標度和人的主觀性雙重因素的影響下,專家給出的判斷矩陣可能具有不一致性,在這種情況下,應對判斷矩陣進行檢驗和修正,計算出最大特征值以后,得出,當時,即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美國運籌學家T. L. Saaty 給出了相應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的值,如表2所示:
表2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表
(5)計算各層元素的組合權重,并做組合一致性檢驗。得出評價對象的分值后,根據評價對象的評價結果,做出評價或相應的決策。
2.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層次分析法
根據層次分析法的原理,我們認為可以把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作為目標層,以會計信息失真的三個區分為基礎,將準則層分成:會計信息的規則性失真原因、違規性失真原因、行為性失真原因。指標層為利益驅動失真、公司治理結構失真、會計理論及法律法規失真、政府機構監管失真、會計人員專業素質失真、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失真。(如圖所示)。按照層次分析法的要求,我們以函訪的形式對35名有關專家進行了訪問,并請他們對各個層次的影響因素按照重要程度進行了比較打分。在此基礎上,本文綜合專家的打分結果,按1-9標度構造了以下矩陣。
將導致會計信息規則性失真、違規性失真、行為性失真的三類原因進行兩兩比較,構成判斷矩陣A。
以會計信息的規則性失真原因為準則層,以利益驅動失真、會計理論及法律法規失真、政府機構監管失真三個具體影響因素為指標層,按 1-9標度構造矩陣。
以會計信息的違規性失真原因為準則層,以利益驅動失真、公司治理結構失真、會計理論及法律法規失真、政府機構監管失真、會計人員專業素質失真、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失真六個具體影響因素為指標層,按1-9標度構造矩陣。
以會計信息的行為性失真原因為準則層,政府機構監管失真、會計人員專業素質失真、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失真三個具體影響因素為指標層,按 1-9標度構造矩陣。
經計算得出:
矩陣A的特征向量
矩陣A1的特征向量
矩陣A2的特征向量
矩陣A3的特征向量
對這六個因素進行層次總排序(見表3):
經計算,該模型的CR<0.1,符合一致性檢驗。由此可知,會計信息失真的六個主要原因的總排序為:利益驅動失真、公司治理結構失真、政府機構監管失真、會計人員專業素質失真、會計理論及法律法規失真、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失真。
四、結論
由表3結果可得到結論:在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中,最突出的應該是利益驅動失真。利益驅動機制若合理運用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但在當前會計市場中,利益驅動往往導致市場主體的逆向選擇。因此,首要任務是建立合理的利益驅動機制,同時大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降低市場主體的道德風險。其次,是公司治理結構失真。我們應不斷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公司內部監管制度,杜絕“內部人”現象。第三是政府機構監管失真。政府機構是主要的市場監管者,它的作為與不作為對會計信息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它的作用包括完善會計準則、法律法規,監管約束會計市場主體的行為等。因此,應促進政府機構的各個監管部門協調一致,互相配合,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對會計市場的監管力度,并且不斷完善我國的會計法律法規、會計準則。第四是會計人員專業素質失真。會計人員專業素質直接關系到會計信息的質量,社會在關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會計人員專業素質方面的基礎教育與繼續教育。雖然會計理論、法律法規失真排序靠后,但所占比重較大,應予以重視。政府應根據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及時修訂會計準則、法律法規,消除滯后性給會計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最后,我們在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過程中,也要積極研究國外事務所組織形式的優缺點,改革事務所組織形式,以增強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