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知識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來源。目前企業經營環境日益呈現出動態、復雜、不確定性的特征,高科技企業將更加注重知識內部的有效流動與整合。本文從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角度,論證了信息技術是促進顯性知識轉移的有效方法,而人際交流與溝通則是促進隱性知識轉移的有效管理實踐。
[關鍵詞] 高科技企業隱性知識知識轉移
一、高科技企業與知識管理
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一直是學術界關心的熱點問題,從“企業資源基礎觀點”到“核心競爭能力”,直至“企業知識基礎觀點”,知識作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來源現在已經逐漸得到學者們的共識。知識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只有持續創造新知識,并將新知識傳遍整個組織,進而迅速開發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才能成功 。
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是對知識的創新、使用、保存、維護和轉讓的管理。知識管理把知識看作最重要的資源,把最大限度地獲取和利用知識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知識管理的本質是知識分享,知識管理的目的是知識創新。
高科技企業是從事經營高科技產品的企業。高科技的高創新性、高效性、高滲透性、高風險性和高競爭性決定了高科技企業迫切需要知識管理。由于高科技企業起決定作用的知識資源不同于資金、材料等資源,高科技企業能否有效實現知識的轉移與整合,將是決定其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建立只有7年歷史的Google,已經成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品牌,Google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最大化知識型員工的效率,取決于員工間的知識分享,知識創新。Google創建了多種管理信息系統,對組織內的信息發布盡可能極大的擴展,不止是大方面的互聯網,還有內部網絡,互動性質的數據庫以及創意郵件目錄(一個全公司共用的建議箱: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創意發送到這里,所有人都可以對創意發表評論、進行評價,從而促使最佳創意浮出水面)。同時,為了使知識快速的分享,Google的幾乎每個項目都是小組項目,每個小組之間都密切進行交流合作。由于最好的讓交流變得簡單的方式就是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近在咫尺。因此實質上Google的所有員工分享一間辦公室。除了身體保持近距離外,每位Google員工每周還向其所在工作組發送電子郵件匯報上周的工作成績,當然,Google還有很多會議室供人們進行詳細討論,同時,每周五公司所有員工都會集合在一起,共同獲得公司公告,業務介紹,及解決各種問題。“Google”已經成為網絡搜索引擎的代名詞。
知識的有效轉移可以迅速擴大企業整體的知識存量,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可以使企業的學習速度快于競爭對手的模仿速度,因此對于高科技企業知識轉移的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為廣大學者所關注。企業只有保持持續不斷的超過競爭對手的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在競爭中保有持久的競爭優勢。但是,知識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容易流動和轉移,知識的轉移取決于知識自身被傳送、解釋和吸收的難易程度,因而面臨著很多障礙。Teece(1981)通過對26個技術轉移的案例進行研究后得出結論:知識轉移的成本占項目總成本的比例從2.25%到59%不等,平均為19.16%。Kogut和Zander將知識的不易轉移特征稱作知識惰性。Szulanski認為知識的“內部粘性”阻礙了知識的有效轉移,吸收能力、激勵因素、來源方與接受方之間的關系是阻礙知識有效轉移的關鍵因素。Simonin則引入了知識模糊性的概念,提出知識本身的因素,先前的經驗,組織與文化的差異是造成“知識模糊性”的根本原因。以上學者的研究表明,知識轉移需要成本,因而應采取相應措施來促進知識的有效流動。
知識以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種形態存在。顯性知識是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數據、圖表、公式等清晰表達的知識,具有規范化、系統化的特點,易于溝通和分享,通常表現為產品外觀、文件、數據庫、說明書、共識和計算機程序等形式。由于顯性知識的這一特點,因此顯性知識的轉移與隱性知識相比較為容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更加豐富了促進顯性知識有效流動的管理工具與方法,高科技企業更是如此,內部網絡(Internet /Intranet)、知識數據庫、知識黃頁、電子郵件,及電子論壇使得高科技企業的顯性知識收集、共享和應用變得非常快捷和高效。
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具有難以規范化的特點,往往根植于行為本身,不易與他人共享,通常以個人經驗、團隊的默契、技術訣竅、組織文化等形式存在。因此,相對于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的傳播更多地取決于空間距離、知識距離、文化距離和吸收能力等。
二、促進隱性知識轉移的管理實踐
通過對高科技企業知識管理案例的系統分析,高科技企業促進隱性知識轉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會議與論壇。企業通過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會議與論壇,使得員工在會議與論壇中通過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個人溝通和交流來實現知識的共享與轉移。越多的互動,引起越多的交談,從而刺激員工的第六感、直覺、心智模式、信仰和經驗等內隱知識,進而有利于內隱知識的“外化”及“社會化”的速度,因此,有利于知識創新。例如,臺灣省積體電路公司(臺積電)的總經理每個月會定期和其四個技術委員會檢討舊知識和敲定新知識,副總經理也會列席,會中會評估最近發生的重大事件、標準化作業進行狀況、標準化的復習與更新等。通過定期會議,制定嚴密的知識更新流程,進而使臺積電的每一個新廠都和老廠一樣,設備和制造過程也一樣,臺積電在世界芯片生產的競爭中,能打下一片令人羨慕的江山,可以說得益于其優異的知識管理能力,定期交流、知識共享。
2.跨職能團隊。跨職能團隊通常是由來自不同的職能部門的人員組成,為完成某個項目或計劃而獨立存在的一種組織形式。由于跨職能團隊的組織形式靈活,而且能在組織內部的不同單元之間建立面對面的交流關系,因此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所采用。
跨職能團隊是一個高密度互動的工作場所,為員工提供了一個共享的環境,使他們能夠相互交流,不斷對話,促進反思。團隊成員通過對話和討論激發新的觀點,將各自的信息儲存在一起,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審視,最后將不同的見解統一起來,形成新的集體智慧。另一方面,跨職能團隊為職員之間的相互學習提供了實踐的場所。由于團隊中的成員來自不同的部門,因而擁有著不同的知識和經驗,當他們在一起工作時,就可以相互觀察和模仿,并通過實踐對新知識予以學習和掌握。譬如佳能的迷你復印機,在這里,項目小組的成員充分交流,各抒己見,一些激進的創意、鮮活的靈感,通過高度的互動,理智的辯論,激烈的研討,相互的欣賞,最終形成產品。
3.教育培訓。教育培訓有利于拓寬知識傳輸渠道。通過共同參加培訓項目,來自企業不同機構的管理者可以開展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與溝通,并進而建立起緊密的人際關系網絡。施樂公司的培訓項目的研究表明,參加培訓的技術代表所學到的絕大部分的技能,不是來自正式的培訓教程,而是來自相關領域之外的一些活動,如參與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與同事展開非正式的討論。實際上,技術代表們一起喝咖啡、吃午餐和解決困難問題的時候,相互之間所講述的經歷,對于他們的個人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另外,教育培訓可以提升職員的業務技能水平,拓展管理理念,增強知識存量,進而有利于企業員工對于新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吸收和利用。例如,施樂公司在向員工推廣問題解決技術時,每個人(從高層到低層)都要在其直接上級領導的小組中接受培訓。在介紹了相關概念和技巧之后,每組都把他們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一個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再例如,日本電氣公司成立于1980年的國際學習中心,其培訓計劃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傳播動態商業環境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而是更注重培育靈活決策所需的更為寬廣的管理理念。在學習中心,不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通過一起學習生活,建立了其他方式所無法實現的接觸和聯系。
此外,教育培訓還可以塑造組織文化,在培訓中為員工灌輸一個共同的發展藍圖和價值體系。例如,松下公司要求其白領員工在工作前六個月都要接受精深的“文化和精神訓練”。他們不僅要學習公司的信條和七條松下精神,同時他們要學習松下幸之助更為全面的哲學。在正式計劃結束時,員工要在領隊的組織下進一步討論如何將這一哲學貫徹到他們日常工作職責中去。這樣,公司的目標和價值體系成為員工的內在理念,同時也常常成為經營決策的基礎。
4.實踐社區。實踐社區是指那些具有特殊專長或者工作的企業員工,自愿組成的知識交流和分享團體。實踐社區中的知識轉移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交流—信任—學習—分享”的良性循環。由于興趣相同,并且都具有分享彼此知識和經驗的共同愿望,因此,當成員在一起交流經驗時,就會發展成為一種共同的行為方式、一套共同的慣例和一種共同的愿景,從而營造出一種社區成員相互信任的氛圍。而在這種相互信任的環境中,社區成員更愿意主動地、快速地學習他人的知識與經驗。成員學習的知識越多,他們就更愿意與其他成員一起分享所學的知識,而共享知識又會引發成員之間進一步的相互交流,從而形成了實踐社區中知識轉移的良性循環鏈條。例如,施樂公司的實踐社區,除了某些主管外,多數成員都是自愿參加的,社區成員來自各單位,背景多樣化,知識領袖由社區成員視實際問題產生,成員之間的互信互動程度很高,雖然成員均善于利用信息技術,但也會經常面對面溝通,不論是自行學習的心得或來自外部的知識,都會毫無保留地與社區成員分享。
三、結語
知識是企業競爭的源泉,企業內部隱性知識的共享更是企業不斷創新的根本。因此,組織內部的知識共享,即知識轉移,尤其是組織獨有的隱性知識的轉移,始終是企業知識管理的核心,高科技企業更是如此。由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具備不同的特征,因此隱性知識的轉移與顯性知識不盡相同。但是,雖然信息技術承載的是顯性知識,但是它也可以作為一個向導,指明隱性知識的擁有者。問詢者可以通過數據庫、電子論壇等信息系統找到隱性知識的潛在擁有者,然后通過面對面的個人交流來獲得所需的隱性知識。也就是說,促進顯性知識傳播的信息技術與促進隱性知識傳播的人際交流可以相互結合。高科技企業要真正實現各單位知識的有效轉移,除了以上幾種方式,還應該正確處理電子化傳播與人際交流的關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