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結合了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在確定總體戰略思路和形成戰略目標的前提下,提出了實施技術跨越、構筑創新基礎、提高專利產出效率、改進計劃管理的戰略性對策。
[關鍵詞]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對策
一、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由岳麓山高科技園(后更名為麓谷)(7平方公里)、星沙工業高科技園(4平方公里)、馬坡嶺農業高科技園(后更名為隆平高科技園)(3平方公里)、遠大高科技園(1平方公里)和市內政策區(3.6平方公里)等“一區四園”組成。自1988年創建以來,高新區一直秉承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宗旨,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和產業特色,不斷拓展園區空間、逐步改善投資環境,使高新技術產業在省市經濟發展格局中地位日漸突出,但目前加快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以下一些困難和制約因素:
1.區域間競爭加劇
長沙高新區雖經批準為國家級高新區,但湖南省不少市(地)、縣(區)也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此外,還有數量眾多的市、縣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都通過稅收減免、土地轉讓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項目、資金、技術和投資者入區,各區之間爭投資、爭國際合作、爭技術成果、爭項目、爭人才的競爭相當激烈。
2.體制分割制約發展
雖然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在高新區分園正式掛牌運作,湖南大學與高新區簽定戰略合作協議,建設湖南大學麓谷產學研基地,但長沙高新區與其他一些重要的專業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園區之間還沒有建立起一套相互依存、分工協作的完整機制,技術成果進區的成本相對提高,使一些高新技術成果遲遲不能形成產業。
3.資金制約突出
目前,中國的高新區發展都處在快速成長時期,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都需要大規模的投入,而外商在投資中往往采用多處選點談判的策略,加大了招商引資的難度,加上風險投資缺乏,高新區建設和發展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
4.舊觀念、舊體制的制約仍較嚴重
高新區置身于一定的體制環境,在體制創新的過程中,區外按老體制運作,區內按新體制運作,區內外在不少問題上會出現矛盾和摩擦,難以協調結合起來,給高新區的壓力較大,易造成高新區的體制回歸。雖然省、市兩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和支持高新區發展,但也有少數人和相關部門按老觀念、老思路對待高新區,觀念難以轉變,跟不上時代要求。
二、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
1.總體思路
長沙高新技術產業今后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推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園區發展與新城拓展有效對接,深化改革開放,優化投資環境,努力把岳麓山高科技園建設成為全省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和生態新城的樣板區。
2.戰略目標
到“十一五”末,長沙高新區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一是經濟規模與產業特色實現新突破。“一區四園”技工貿總收入、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均按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分別達到1920億元、1560億元、1150億元。其中岳麓山高科技園技工貿總收入、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分別達到1000億元、800億元、600億元,基本實現增長兩倍的目標;財政總收入同步增長,到2010年,在現有基礎上增長兩倍,力爭達到22億元。
二是開發建設實現新突破。麓谷新城每年開發推進2-3平方公里,五年內累計新增開發面積10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到2010年,麓谷新城整體形成20平方公里~25平方公里的開發框架,園區生態人文環境良好、城市配套設施齊全、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城市管理井然有序,真正成為宜于創業和人居的生態產業科技新城。
三是創新能力實現新突破。吸納一大批相關行業的領軍人物、研發團隊和高新技術創業者,人才優勢明顯;形成與支柱產業相關的公共技術支撐體系和比較完善的創業服務體系;主要產業集群掌控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達到5%,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
四是社會發展實現新突破。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統一管理范圍進一步拓展,城市與農村實現良性互動,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失地農民和社區居民就業比較充分,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2010年全區總人口達到15萬以上,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基本實現和諧發展目標。
三、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對策
在確定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思路和形成戰略目標的前提下,務必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確保長沙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1.選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突破點,實施技術跨越戰略
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僅僅靠沿襲科技發達地區工業化的道路和發展方式肯定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技術跨越發展。技術跨越發展可以在集成自主創新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后發優勢,直接應用、開發最新技術和最新產品,進而形成優勢產業,達到在較短時期內迅速逼近甚至超過世界最先進水平的目的。
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充分把握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規律,認真分析現有的優勢,特別是其所具有的后發優勢,從較高的起點開始,不重復某些產業發展的過程,完全有可能比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地區更快地進入某些“高、新、尖”的技術領域,在技術水平、組織形式等方面實現跨越。
2.加快科研機構改革,構筑科技創新微觀基礎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技術、資本、管理等多種生產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要充分調動起諸種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為之提供一種持續的動力機制并使他們形成集成和互動,關鍵在于提供一種明晰的產權制度安排。為此,應加快科研機構改革,形成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特點的、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經營制度,使技術和成果真正成為生產力要素,并在參與企業的經營和分配中獲得它應有的價值。
因此,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求大力保護知識產權,推行知識產權的營運,通過技術股、創業股、管理股等產權制度創新的實施,讓技術所有者、資本所有者和管理所有者共同分享剩余索取權,在制度框架內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3.合理配置創新投入,提高專利產出效率
首先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對RD活動經費的投入。政府財政投入是RD經費增加的主渠道,要不斷提高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并保持增長。與此同時,面向市場,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解決RD經費的籌措和專利創新源頭的資金來源,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優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會科技投入體系。通過經濟杠桿、政策導向、約束機制等措施引導企業不斷加大對RD經費的投入,使之成為RD投入的主體。
其次要提高專利產出效率。目前政府對高新技術科技創新投入通過科技“三項經費”和專項科研資金來進行資源配置,一般是以項目或課題的形式投入,投入的領域、強度和對象等大都沒有嚴格細致的規章制度加以約束和控制,缺乏公開性和透明度,主觀隨意性較強,使得投入產出的效率低下。為了合理配置科技創新資源投入、提高政府科技創新投入效果,實現科技投入由科技三項經費投入模式向公共科技財政投入模式轉變。
4.加大政府推進力度,改革科技計劃管理
進一步強化各市對各縣(市)、區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的考核工作,完善政策法規以營造國內領先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機制為目標,加快出臺新的政策法規,切實落實國家、省、市頒布的推進科技發展的政策法規,進一步加強專利申請管理工作。
改革科技計劃管理,圍繞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設置科技發展計劃,改革科技計劃管理方式。重點實施“高新技術科研攻關、成果轉化、推廣應用”三大專項計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技術水平,重點實施科技創新示范項目建設計劃、科技合作計劃,改善科技創新環境,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科技公共服務、宏觀調控、社會管理職能,加強立項、成果評估和項目的管理,提高科技計劃項目的公開性、科學性和公正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