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有些學者主張的將國有企業經營權改造成國有企業用益權的說法,本文從企業用益權的相關理論入手,分析了企業用益權雖然有物盡其用的功能,但是在我國對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后,國有企業對公司財產享有的是法人財產權,并通過法人治理結構來經營管理,所以無須建立由企業之外的第三人來經營企業的國有企業用益權制度。
[關鍵詞] 用益權企業用益權法人財產權
一、問題的提出
國有企業經營權的提出,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階段性的產物,是運用兩權分離理論,將國家所有的財產授權給企業經營管理,使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兩權分離”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由于該種改革的分權實質上是政府的授權,使得其與取得經營權的企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下放自主權不能得到真正落實,所以這次改革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該如何改造國有企業經營權呢,有學者提出可以將其改造為國有企業用益權,那么什么是企業用益權?國有企業經營權能否改造成國有企業用益權呢?
二、企業用益權的相關理論
1.企業用益權的產生
依《法國民法典》第578條的規定,用益權是指無償使用收益他人之物而不損壞或者變更其物本質的權利。在法制史上,它最早是作為人役權的主要形式出現的。在羅馬共和國的末年,無夫權婚姻和解放的奴隸日漸增多,每遇家長亡故,那些沒有繼承權或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的生活便成了問題,為使這些人生有所靠,老有所養,丈夫和家主就把一部分家產的使用權、收益權、居住權等遺贈給妻子或被解放的奴隸。于是,就出現了所謂的“特殊地役”,即為特定人的利益而設定的地役權。但是隨著地役權范圍的不斷擴大,羅馬法基于其固有觀念,對這些地役權便不再承認。但為使法律規則反映社會需求,“古典法學家們把這些役權解釋為債權,現時的所有主或死者的繼承人有義務接受依此權利而實行的通行等等并對設置的障礙負責。”至優帝一世時,這些為特定人的利益而設的役使他人物的權利被稱為人役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用益權。用益權人可以任何方式對他人之物加以使用、收益,只要不侵犯用益物的實質,所有人在其所有物上設定用益權之后,僅保留處分權,并且該處分權也受到很大限制,不得妨礙用益權人用益權的行使。
從用益權發展的歷史來看,其最初功能在于生存保障。然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用益權的功能發生了由原來單純生存保障向以生存保障為基礎,以物盡其用為趨勢的演變,其價值取向是物盡其用,即盡可能地利用既有之物,實現物的最大價值,解決物的所有與物的利用之間的矛盾。集中反映這一演變過程的就是為非自然人設立用益權(即法人用益權)的出現和企業用益權制度的興起。用波恩大學羅馬法研究所所長魯爾夫·柯怒特爾的話說,“對整個企業、人合公司的公司份額或參與權、資合公司的股份或證券上設定的用益權越來越普遍了。”
2.企業用益權的內容
所謂企業用益權,是指企業所有人之外的第三人經營企業的排他性權利。具體地說,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企業的總括財產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用益物權。例如,《澳門商法典》即用專章規定了企業用益權,依其第132條規定,“商業企業之所有人得為第三人設定企業之用益權。”企業用益權的目的在于以物權的方式來建立企業所有人之外的第三人對企業的經營,克服依債權方式對企業進行經營所存在的一系列缺陷,解決企業所有人自己不能直接經營但又不愿放棄企業,而所有人之外的第三人不能承受買斷企業但卻有能力管理企業的問題,從而,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利用現有財產,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必須明確,企業用益權是不同于企業法人用益權的一種獨立的用益權形式。法人用益權,也是用益權發展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產物,是指法人作為用益權人使用收益他人之物的用益物權。作為法人的主要形態,企業法人也當然能夠成為用益權人。在這里,企業法人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而企業用益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企業的總括財產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用益物權,在企業用益權中的“企業”,實質上也就是指企業的總括財產,是作為客體存在的,是用益權所成立于其上的對象。具體地講,企業用益權的主體是企業所有人之外的第三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其他的企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企業用益權的客體是企業的總括財產,是由企業的物和各種財產權利結合而成的集合財產,是將企業的總括財產(也可以理解為企業)作為一個觀念上的物看待的;相應地,企業用益權的內容則既包括了不消費物用益權的內容,也包括了消費物用益權的內容。同時,企業用益權人有義務以企業所有人的企業名稱經營企業,享有在經營企業方面所固有的技術及經濟上的自由裁量的權利,可以為維持企業的有效運作而對企業財產為必要或者適宜的處分。所以,企業用益權與企業法人用益權不同,切勿混淆。
三、國有企業經營權不能改造成國有企業用益權
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能夠有效地實現出資者權利(股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有利于政企分開,轉換經營機制。為了使這一制度得到法律保障,1993年通過了《公司法》,對公司的組織形式、設立、變更、終止、股東的權利義務,作了系統的規定。
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財產權的提出,使得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財產權不是來自政府的授權,而是來自公司制特有的產權機制,即國家作為出資者將國有資產投入公司后,即成為公司的獨立財產,由公司獨立支配,公司對該財產享有財產權,即法人財產權,它是通過法人治理結構來完成的:公司中設立三種專門的公司機關,股東會,為公司的權力機關;董事或董事會,為公司的業務執行機關和日常經營決策機關;監事或監事會,為公司的監督機關。其中,董事會作為公司的業務執行機關和日常經營決策機關,行使除股東會權限以外的經營事項的決策權,如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等。公司設經理,作為董事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與董事會一起,構成我國公司組織體系中的經營管理層,但是必須接受監事會的監督。這種法人治理結構,體現了公司權力的分工和制衡,是公司運作的成功方式。與此同時,國家作為出資者將其資產投入公司后,取得股東的地位,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等股東權利,即股權。所以,公司制企業的財產關系可以表述為“股權——法人財產權”。
在對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和運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后,我們來討論一下將國有企業經營權改造為國有企業用益權的問題。如前所述,企業用益權,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企業的總括財產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用益物權,是以物權的方式建立的企業所有人之外的第三人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的制度。而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國的企業經營制度大體有三種:(1)投資人設立非法人的獨資企業或者合伙企業,投資人直接經營;(2)投資人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并通過法人治理結構經營公司。(3)投資人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外的企業后,不直接經營,而是要么通過債權方式由第三人經營,要么通過物權方式由第三人經營。從這三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三種情況下才會產生企業用益權的適用問題。而在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后,公司對股東出資形成的財產和經營過程中積累的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并由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來經營公司,從而沒有必要再來以物權的方式建立由第三人進行管理經營的制度。
但是,由于其享有的法人財產權是一種由眾多具有財產內容的具體民事權利組合而成的集合體,其中所包括的使用收益他人財產的權利如何定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將其以用益權來定位。但是,這絕對不同于國有企業用益權,僅僅是一般的為法人而設的用益權。所以,國有企業經營權改造成的不是國有企業用益權,而是法人財產權,其中包括使用收益他人之物的一般的企業法人用益權。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