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增大,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同時不同區域間的公司融資條件也存在很大差距。而特定區域內的公司融資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劑。優化區域公司融資條件無論對我國經濟的均衡發展、縮小區域差距,還是提高綜合國力、改善中西部區域內公司融資難問題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 區域融資條件非均衡建議
公司的融資條件是指公司外部影響公司融資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它是由一些硬條件和軟條件組成,硬條件指物質條件,如金融及非金融中介機構的數量、分布狀況、人員數額、資本市場規模、通訊設施等;軟條件指金融及非金融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各行業的資信水平、融資的法規、規章與制度、政府對融資的政策支持、經濟發展的政策及政治環境的穩定與否、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等。顯然,公司的融資條件對于公司本身而言,是一個外生變量,是不可控的因素。只有國家或地區的行政管理者,才可在其管轄范圍內通過一定的宏觀政策或行政手段對融資條件加以優化。
一、我國區域公司融資條件的現狀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盡管中央加強對西部的投資,但由于東西部地區本身存在的自然條件的差異和經濟轉軌中的市場失效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國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這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公司融資條件方面也有明顯的表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不平衡
據統計,基于不平衡的經濟格局,我國目前不同省區貨幣資金量的分布東、中、西部差異十分明顯。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5月發布的《2005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提供的數據,2005年末東、中、西部地區本外幣各項存款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61%、15%、16%,這突出反映了銀行體系資金來源區域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東部地區。2005年末,東、中、西部外幣存款余額占本外幣存款余額的比重分別為5.1%、1.1%和1%,這突出反映了各地區外向型經濟程度的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的外向度較高,外匯存款占各項存款的比重相應高于其他地區。2005年末,東、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61%、15%、17%,與存款的東部集聚特征相匹配,東部地區也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信貸資源。
2.各區域金融機構發展不均衡
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組成結構相對較為單純,主要是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交通、民生、光大、華夏等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僅在少數中心城市設有分支機構,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城市商業銀行及城鄉信用社。與之相比,東部地區金融機構組成結構明顯豐富,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部外,大部分新興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及絕大多數外資銀行機構都設在東部地區,由此構成東部地區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
3.各區域間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
金融市場作為貨幣政策傳導的載體,已經成為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投放貨幣、傳導貨幣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我國區域間金融市場的發展差距極為懸殊。就貨幣市場來看,東部地區發展很快,中西部地區在市場規模、交易工具、市場主體等方面都較落后。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也呈現明顯的地域性特征。2005年末,東、中、西部地區國內上市公司家數分別為773家、230家、280家。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數約占全國的55.33%,中西部分別占16.46%、20%。東部、中部、西部地區2005年國內A股籌資額(不包括中央企業的股票籌資額)分別為336億元、3.1億元、29.2億元。顯然東部地區的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資本市場的融資數量都遠高于中西部地區。
二、區域公司融資條件發展的非均衡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見,我國不同地區的公司融資條件存在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發育程度不同
率先改革的東部地區從市場化之初就努力構造金融活動與運行的市場經濟基礎,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較快,市場發育程度較高,擁有相當程度的創新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和企業有很強的拓展融資渠道的意識與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資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斷增強,效率不斷提高,從而使該地區形成了較強的資本積聚能力。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市場化程度和投資主體對融資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較弱,對金融資源潛在的需求未能轉化為現實的需求,金融資源只能產生較低的利用效率。由于東部與中西部區域間存在風險和收益的梯度差距,金融資源為獲取較高的收益回報通過各種渠道從中西部市場轉移到東部地區。而金融市場上的證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場和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東部地區的積聚分布,也為金融資源的流動提供了強大的信息和技術上的支持。
2.金融政策環境的二元化
我國金融體制和政策呈現出明顯的金融制度運行環境二元化的特征。其基本格局是:東部地區的市場金融較多,計劃金融成分微弱,而西部地區則相反。由此東部地區制定的金融發展戰略往往是開拓型、創新型和開放型的;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發展戰略往往是平衡型、保守型和封閉型的。但金融調控則不是根據區域發展的差異因地制宜,而是更多以區域金融運行一體化為前提,強調金融政策的統一性。這種金融政策造成了事實上的政策不公,等同于對中西部這樣不發達地區的政策歧視,進而容易誘發地區金融經濟利益的摩擦,造成“抽瘦補肥”局面的出現。如:對于全國性商業銀行,其資金來源于全國,卻集中投向了沿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金融市場,形成了公司融資環境的“馬太效應”,即愈是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融資條件愈優越,而愈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區域,融資條件愈惡化。如果沒有其它宏觀調控戰略或其它措施,最終則必然導致區域發展不均衡的擴大化。
3.各金融機構對金融市場化差異的反應不同
新興商業銀行和其他商業性非銀行機構遵循經濟理性原則,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在配置分支機構時過多積聚在東部地區,一方面促使東部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體系受到沖擊,被迫盡快轉換經營機制、完善同業競爭機制和行業協作機制,并且較早建立的金融市場又形成了金融資產流動的極化效應,憑借這一效應引致大量區域外資金流入;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組織結構單一,大量存在的國有商業銀行支持的重點對象往往是效益低下的國有經濟,非國有經濟處于被忽視的地位。而且銀行無論是在資金計劃,還是信貸方向上都受到上級行政的過多干預,很難切實顧及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同時上級行政的宏觀調控政策致使其在松與緊的狹小空間內顧此失彼,無法達到應有的經濟效果。
三、優化區域公司融資條件的對策建議
我國不同地區的公司融資條件的不平衡,造成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表現在融資條件好的地區,如東南沿海的經濟相對發達,而融資條件差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滯后,甚至出現了“金融空洞化”現象(即資金在其驅利的本能的促使下,由欠發達的區域流向經濟發達的區域所導致的欠發達區域金融機構資金的匱乏,欠發達區域公司融資條件的惡化)。鑒于此狀況,建議在政府(中央政府或央行)的宏觀調控、地方政府的具體政策、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和相應區域的公司、企業四個層面加以優化。
1.中央政府加快區域資本市場建設
調整目前的資本市場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的格局,在穩步發展東部資本市場的同時,立足為中西部建設、開發籌資而積極培育中西部資本市場。為此,注重中西部地區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推動國有資本的流動與重組,加快資本經營步伐;推進中西部地區股份制改革進程,以推動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發展,積極籌建和完善不同層級的區域性、地方性的證券交易中心。在股票和債券發行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對發行者在區域分布上適當地向中西部地區傾斜,逐步擴大中西部地區每年的股票、債券發行量。大力扶持資源型企業上市。積極發展區域性的開發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及中外合資基金等。允許商業銀行以不超過一定比例的資產入資基金,拓寬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投入渠道,增加基金的資金來源。
2.央行應進行差別信貸政策
央行作為貨幣當局,其信貸政策及相關的金融管制行為,對于公司融資意義非凡,對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央行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趨向和生產力布局應進行差別信貸政策,可考慮通過對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及根據不同情況對商業銀行的壞帳進行沖銷、補貼資本金、擴大欠發達區域的銀行的授權、分散授信,給予二級商業銀行以適當的企業信用評估權、授信權和相應的信貸業務審批權,進行稅收方面的優惠等方法鼓勵商業銀行對發展滯后區域的公司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加強制度安排,放寬小銀行、民營銀行及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提高金融市場的競爭力,這些對于優化區域金融條件及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其利用效率極為重要。
3.區域政府建立良好的區域信用環境
作為區域政府,要創造和樹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與信用秩序。創造公司與金融機構間的良好的協調發展信用環境是區域公司融資條件優化的重要手段,金融機構作為盈利性的組織,對于其貸出資金的盈利性、安全性的關注是其經營管理的關鍵,如果信用環境差,則資金的回籠就存在問題,信貸資金的風險增大,此時金融機構就會惜貸,此時,即便有項目或公司的前景很好,從金融機構融資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所以,地方政府不僅要加強自身行為的信用,還要和各金融機構加強溝通,加強區域信用環境的建設,制定維護金融債權的地方性法規,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從而改善該區域的融資條件。
4.金融機構加強和改善金融服務,建立互利的銀企合作觀念
資金的逐利性是資金的本質,作為金融機構來講,加強和改善其金融服務,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不但可以優化區域間的公司或企業的融資條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吸收更多的居民或機構存款,爭取到更多的品質優良的貸款,獲得較好的經營收入。當然,對于區域的公司來講,獲取可靠的貸款對于其發展也尤其重要,只有可靠的資金支持,區域內的公司或企業才可能很好地拓展業務,占領市場,提高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二者實際上是“雙贏”的行為。所以,作為一個區域間的金融機構來講,必須認識到區域內的公司或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建立新型的銀企互利的觀念。
5.發展區域風險投資,開辟多形式風險投資資金的融資途徑
區域政府可以倡議和鼓勵區域內外的大公司、大企業向區域內的中小型具有成長潛力的高技術企業進行風險投資,可以采取政府、金融機構、大中型企業、科研單位及高校等多家用聯合組建的方式創立風險投資公司,同時,建立公司法人間的產權交易市場,允許風險投資企業法人間進行產權的買賣和部分產權的交易,可以采取優惠的政策鼓勵外國及區域外風險資金的投入,以優化區域內公司的融資條件。
6.提高區域內公司的經濟效益,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目前,西部地區的“金融空洞化”從本質上講是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優秀的大公司、大企業較少,金融企業沒有良好投資機會,資金的獲利能力差,所以,促使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向東南沿海。這是資金的逐利性的本質所決定的,盡管有的專家或學者提出可能導致一個惡性循環,但從商業銀行本身無可厚非,如何改變這一狀況?提高區域內公司或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顯然是唯一的舉措。所以,任一區域內的公司或企業,只有加強管理、重視市場開發,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挖掘內部潛力,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大力進行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提高其產品的競爭力,加強信用意識,建立良好的企業信譽,才能以高的回報率或良好的信用度博得金融機構的關注,從而改善其融資條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