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奧運將給中國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人們注意的問題。闡述了關于如何合理進行奧運投資和奧運給產業帶來影響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奧運會奧運經濟投資產業
一、關于合理進行奧運投資問題
1.注重間接投資適當壓縮直接投資
奧運主辦國會在經濟條件允許下對奧運進行最大限度的投入。這可分為直接投入和間接投入。直接投入主要是指奧運場館建設和奧運會舉辦所需要的常規開支,間接投入主要是指主辦國和主辦城市對奧運會舉辦所需公用事業的建設投入。從歷屆奧運會各主辦國對奧運會投資結構的構成看,間接投入是奧運會投入的主體,間接投入的規模遠遠大于直接投入,如第20~27屆奧運會的直接投入總和約145億美元,而間接投入的總和卻高達約200億美元。
主要因素為承辦奧運會歷來都是主辦國和主辦城市建設公用事業的良好契機。一方面主辦國要提升國家地位,改善國家形象;另一方面盡可能地對主辦城市的公共事業進行改造和建設。由于基礎設施和城市改造直接關系今后城市發展,如果主辦城市原有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存在較大問題,間接投入也相應會多。從社會的輿論和官方的態度來說,都更趨于強調今后的長遠利益,而不再著眼于一時的效果,所以各國在奧運前期努力壓縮直接投資的規模,擴大間接投資的規模,使之盡量處于一個合理的比例。不少國家甚至在奧運前期的基礎建設時就設想了如何在賽后充分利用這些設施。如搭建臨時比賽場地,以便賽后拆除或在建設奧運場館時選擇有利于賽后改造的設計方式。
北京在市政建設、交通情況、環保、綠化等方面都有相當多的改造工作要做。“綠色奧運”的提出更說明北京奧運在公共事業建設上的重任。所以北京在間接投資上加大力度可以說是一種必須和承諾。同時我國也應在奧運前期的建設中,考慮如何將奧運直接投資的效益延伸的問題。
2.節儉辦奧運
很多人認為奧運會就要高投入才能辦得好。但高投入并不意味著高產出。1976年的蒙特利爾陷阱和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虧損一直在提醒著人們盲目投資的殘酷后果。亞特蘭大和悉尼奧運會投入都不足20億美元,一樣成功舉辦了該賽事。可見關鍵在于是否結合實際情況對資源進行最大程度地利用。北京現今除工人體育場、英東游泳館等個別場館保持了較高利用率及盈利外,絕大多數場館也都處于虧損狀態。如何提高體育資源的利用率,是較大的難題。
就中國國情來說,奧運融資中政府撥款占主導地位。我國政府已承諾撥出巨額款項補貼奧運建設,這無疑加大了奧運成本,也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如果不在籌劃各個項目建設時有周詳的計劃和準備,必然會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費,最終會給國家帶來沉重的代價。我國還處于發展中國家,如果奧運建設中每一處都精打細算,節省的資金就可能解決某項工作的財力問題。否則將很難擺脫奧運虧空的厄運。
3.建立合理的投資結構
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投資在產業中的分配情況決定于現有產業結構,同時投資結構將會對產業結構產生較大的影響。投資構成了現有產業需求,也可以改變現有產業結構,對其變化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合理的投資結構可以促使產業形成新的生產力。希望奧運給某些產業帶來直接促進效應,通過行業間的傳導作用為其他行業帶來需求,再利用乘數效應拉動經濟的發展。所以在對奧運加大投資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注意有重點地投入,使這種帶動作用發揮更大的效力。
4.減少“虹吸效應”的不利影響
舉辦奧會使某一地域的資源高密度集中,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吸引其他地方的投資,甚至還可能造成原本的差距加大,兩極分化。
舉辦奧運會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建筑、交通運輸、貿易、金融等產業是舉辦奧運會的受益者。而舉辦奧運會對于農業、采礦、冶煉、機械制造等行業的影響幾乎為零,甚至為負。這就是奧運在產業發展中出現的“虹吸效應”,一旦在某些產為中的投資加大了,必然會相對減少對其他產業的投入,要減少“虹吸效應”的不利影響,還是要從投資結構入手,立足于奧運經濟關鍵在間接效益,最終讓更多的行業和地區受益。
二、關于產業的健康發展問題
1.防止產業泡沫
面對奧運這塊大蛋糕,能從中得益的產業相當之多,特別是建筑、交通運輸、房地產、旅游、餐館等和奧運有著直接了關系的第三產業,奧運帶來的影響更是廣泛。但奧運的密集投資也有可能會使北京板塊的資源達到一種飽和。如從現在比較受關注的房地產業來看,中國的房地產主要還是內需,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房地產可能會有一定漲幅,但是不會因為奧運加大暴漲的空間。房地產商急劇地涌入北京,甚至一味打造高價位的樓宇,很有可能會帶來大量的房地產泡沫。而且中國的建材市場多年來一直處于低迷,即使奧運對該行業有較大推動,首先必然是促使閑置的勞動力和物資被利用起來,即使這樣供小于求的局面也未必會出現。
2.警惕“低谷效應”
奧運經濟通過直接投資,比濟濟拉動作用要大,在奧運投資周期結束,對主辦國和主辦城市 的經濟帶來沖擊就越大,即國外學者所說的“低谷效應”。受益最大的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與第一、二產業相比本身就缺乏周期性的生產環節,在奧運周期內特別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在經濟高漲時,增速顯著;在經濟低迷、停滯和衰退時,下降速度也會非常顯著 。“低谷疚”曾經出現在許多主辦奧運會的城市,北京能否成功地避免“低谷效應”,也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如歷來人們都看好奧運帶來龐大的就業機會,但近幾屆奧運會已經開始大量運用志愿者,北京奧運會必然也會如此。
3.中國體育產業有待健康發展
奧運經濟之所以在短短20年里飛速發展,在于它創造了一個世界最大的商業機會。如今體育產業已經是世界各國競相追逐的具有巨大經濟實力的產業,目前全球體育產業的年產值高達4000多億美元,并且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率,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產值可達到占GDP的2%,體育產業已經成為GDP的重要增長點。而根據中國1998年對體育產業產值的統計,僅占中國GDP的0.2%。
目前中國居民體育消費水平還比較低,很多地區對體育產業的認識還僅限于體育彩票。僅就國內的體育贊助來說不但財力有限,而且方式單一。中國正在走向體育產業化,奧運會的舉辦是全方位發展體育產業的契機,一方面應按照市場的要求規范操作,才能將機遇最大化的變為現實;另一方面應將有些體育產業借此做成實體,甚至做大做強,如體育廣告業、體育收藏業、體育旅游業、體育彩票業等都大有可為。
綜上所述,舉辦奧運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我們舉辦奧運會,也要研究奧運。奧運對于中國這種處于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來說,其收益相對發達國家和經濟增長較慢的國家來說肯定要大的多,但我們遇到的問題必然也很多。奧運重在管理,只有將其市場化,用客觀、實效的態度來經營,才能達到經濟效益和政治效益的雙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