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有工業企業大量不良資產的存在已經成為制約國有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突出問題。盡快弄清不良資產產生的形成原因,防止產生新的不良資產,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文擬以國有工業企業為對象,從企業內部管理的角度,探討國有工業企業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
[關鍵詞] 不良資產國有資產內部原因
根據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2005年11月召開的《不良資產責任認定和處理工作的經驗交流會議》的講話,他認為“企業資產損失的形成,有外部體制原因,也有內部管理原因。中央企業要深刻吸取造成資產損失的教訓,深入研究企業產生不良資產的原因,努力防范和減少不良資產產生”。但是,目前對于不良資產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方面,而對一般國有工業企業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研究較少。為此,本文擬以國有企業為對象,重點針對企業內部對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進行探討。
一、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目前,國有企業尚未完全建立起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突出表現為不少國有企業還沒有進行公司制改革,沒有建立董事會。特別是目前國資委監管的150多家中央企業大部分是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獨資公司實行的是總經理負責制。由于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企業重大事項的決策缺乏制度監督,造成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比如對外長期投資行為不規范,投資失敗項目較多,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由此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這樣就以各種方式沉淀下來。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造成了從制度上無法避免決策失誤和管理水平的低下。
二、企業內部控制的缺失
一些國有企業沒能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規范的內部控制框架,具體表現在:一些企業缺乏嚴格的銷售管理制度和貨款回收獎懲制度;與客戶的對賬不及時、不連續,甚至存在由于雙方經辦人員的崗位輪換、離職而成為“呆壞賬”、“懸案”;一些工程項目的立項驗收制度未建立、對工程物資無嚴格的購買收發約束手續,財務單據傳遞不及時等控制措施的缺失與不嚴等等內部控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是企業不良資產的產生另一主要原因。
三、母子公司管理不健全
由于我國集團企業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不健全,集團公司對下屬企業的監督管理也出現缺位現象,造成各分子公司各自為政。導致母公司缺少對下屬公司必要的監督原因是:集團內部管理鏈條過長。有的集團公司下面有眾多的分子公司,在這些分子公司中間有大量的公司屬于四級、五級公司。在集團公司中有許多分子公司往往各自為政,擅自對外投資、對外擔保、隨意調節利潤等,母公司不能對這些行為及時了解和適時的監督,造成了下屬公司大量不良資產的產生;母子公司管理體系不完善。大多集團公司母子公司管理缺少明確的母子公司管理體系,這些管理體制包括:投融資管理、內部審計、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等。母子公司管理體系的缺乏使母公司不能對子公司的諸多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進而無法防范分子公司不良資產的產生。
四、財務監督不力
財務監督不力是形成不良資產的助推器。財務監督不力包括:內部財務監督形同虛設。目前,在許多國有企業中,財會人員雖然是企業財務制度的監督者,但是由于企業領導與財會人員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從屬關系,再加上有些國有企業負責人法制觀念的淡薄,未貫徹執行國家財務制度規定,任意調節企業利潤,導致企業內部財務監督形同虛設,其結果表現為企業資產質量低下。另外,有些企業未建立諸如存貨管理等財務監督的相應制度,也使一部分實物資產落于財務監督之外;外部財務監督似有實無。國有企業上報的年度會計報表雖然也經過獨立的注冊會計師審計,但由于存在委托主體和收費等原因,注冊會計師難以真正獨立,出具的審計報告不能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狀況。同時,政府審計部門由于人力有限,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國有企業每年進行財務審計,造成了國有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部財務的監督。
五、管理者利益驅動,違規操作
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期,由于產權制度不清晰,資產管理者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以犧牲資所有者的利益為代價,造成大量不良資產的產生,表現在:隨意進行會計信息處理。有的企業管理者為了任期內的利潤,指使財務部門利用不良資產具有一定隱密性和不太直觀的特點,不及時確認、少攤或不攤銷已發的費用和損失;有的企業領導為把企業規模做大,也不主動進行資產減值的處理。另外,對于前任領導任期內形成的不良資產,因怕影響當期的經營業績,也不肯處理;許多決策失誤的背后是違規操作。一些企業諸如投資決策、對外擔保等決策失誤的背后實質上是違規操作。一些管理者為了謀求小集團或個人利益,和一些其他的企業內外勾結,以非法達到自己利益的目的,而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形式上的合法程序來實現的。這是大量不良資產產生的主要道德因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