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與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在體育用品市場、健身娛樂和競賽表演市場、體育廣告業及無形資產開發方面及國外體育產業的比較研究,分析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差距并展望前景。
[關鍵詞] 體育產業現狀中國發達國家比較研究
一、比較分析
為使我們可以直觀具體的看到中國體育事業與國外的差距,試從以下幾方面對國內外體育產業進行一些比較。
1.體育用品市場
我國體育用品業發展較晚,雖然近年來在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浪潮的推動下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體育用品出口額以20%的高比率遞增,我國體育用品市場總產值已超過部分發達國家,但體育用品多集中在日常耐用的體育實物消費資料上,且體育用品市場存在品牌意識差,市場調查、營銷管理重視不夠,市場發育較低,行業競爭不規范的現象。而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體育用品消費已經占了美國體育生產總值的61.3%。世界上體育用品人口平均消費最高的4個國家為日本、德國、美國、英國。悉尼奧運會組委會與57家企業簽署了2000年奧運會授權產品協定,該年生產商和零售商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利稅超過5000萬~6000萬美元。一些我國消費者熟悉的體育用品生產商如:耐克、阿迪達斯、銳步、彪馬,在實現全球化的過程中采用了與體育聯姻的方式。看來品牌和規范的確是我國體育產業的軟肋,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2.健身娛樂和競賽表演市場
近年來,我國健身娛樂業也取得了進步和發展,城鎮居民在體育娛樂方面的人均消費支出年平均增長20.2%。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參加體育活動3.5項,到體育場館90%的消費者一次花費在50元~100元。同時,隨著體育消費意識的增強,體育訓練培訓市場的發展也蓬發生機,輔導站、俱樂部正吸納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體育健身娛樂。而年人均支配收入6000美元以上的發達國家,體育健身娛樂消費400美元左右。美國1988年消遣性與參與性體育產值達228億美元。西班牙私人俱樂部會員月會費有30美元~160美元不等,一般工薪階層均能接受。美國健身中心年票300美元~1000美元,參加活動的人十分踴躍。1996年日本經濟學家也正治雄的研究結果表明,體育休閑市場發育水平及市場結構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基本成正相關。雖然有差距,但筆者認為,我國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體育市場也會大有前景。我國廣大群眾消費觀念的更新及消費水平的提高,不但提高了我國的健身娛樂市場,也奠定了競賽市場的基礎。目前,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相對穩定的觀眾及球迷群體。現在我國的商業比賽、表演賽日趨活躍,如近年推出的CCTV乒乓球擂臺賽、摩托羅拉羽毛球天王挑戰賽,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這里我們以美國作比較,美國的職業體育是本世紀初出現的,當時情況甚至不如中國現在,亦沒有多少利潤。80年代,NBA由于實行薪金封頂,各隊實力趨于平衡,NBA日趨精彩,再加上一套日趨完美的經濟運行機制,NBA可以說是成了競賽表演市場成功的典范。美國TNT有線電視網從1985年起轉播每一賽季70場職業籃球賽,NBA可獲1億美元的轉播權。現已退役的公牛隊前隊員喬丹1996年年工資合同就達3000萬美元,年創產值63億美元。由上可知,我國與體育發達國家相比,健身娛樂市場發展較快,而競賽表演市場獲利差距較大。
3.體育廣告業及無形資產開發
我國體育比賽與職業俱樂部冠名權的開發方面,有些項目協會取得了很大成績。在“中國體育代表團”稱號及標志的特許使用權開發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績。1999年初,中國足協以每輪13萬元共計338萬元的價格將轉播權轉讓給中央電視臺,但男籃甲A聯賽場上,整體電視轉播仍需付費給中央電視臺。總的來說我國賽事轉播權問題一直未理順。發達國家在體育無形資產開發方面就更是競爭激烈。國外很多公司如美國的摩托羅拉、可口可樂,日本的東芝電器、佳能,韓國的三星電子等,都曾不惜花巨資贊助體育比賽,是使用體育無形資產獲得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公司。AC米蘭俱樂部以1500萬英鎊的廣告收入為德國歐寶汽車公司作品牌宣傳;“耐克”借NBA球隊、球員僅作形象廣告,每年支出超過1億美元,每年幾十億美元的回報也令“耐克”老板喜不自禁。據日本富士膠片公司統計,贊助洛杉磯奧運會后的半年中,產品銷售額增加50%以上。每年為體育投入3000萬馬克的奔馳公司的信條就是:為體育投入的越多,獲得的利潤就越多。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價格扶搖直上,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售價2.78億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是7億美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電視轉播費用已達15億美元。美國廣播公司(ABC)以2.78億美元和0.9億美元購得1984年夏季奧運會及冬季奧運會的轉播權,通過商業廣告,到1983年底,該公司已贏到3億美元。英格蘭足總與英國的星空電視臺簽訂了為期4年的電視轉播合同,電視臺為此付出了6.7億英鎊的轉播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體育廣告也越來越受到企業界的青睞。體育明星作廣告也日趨增加,有趕超影視明星的勢頭,體育在觀眾中的影響可見一斑。
二、存在不足
結合以上比較,不難看出,中國體育缺少“三大件”,也就是說,中國在開發體育產業方面,最緊迫的是要做三件事,即需要更多的電視體育節目、廣告商愿意在體育上投資、必須創造體育明星及品牌,即制造英雄。
從體育與資本的關系看,西方發達國家的體育事業的發展是跟電視傳媒發展緊密相關的,只有發達的電視傳媒才能充分展示體育的魅力,體育、娛樂、商業、傳媒互成一體。體育經濟年總產值高達汽車制造業的2倍,即體育市場在經濟領域是龍頭老大。這么龐大的資金,運作起來相當復雜,包括運動員的比賽、收入以及其他項目,它涉及體育、商界、金融、娛樂等行業,都是相互交叉、相互借力、相互支持的。而中國在這方面相差甚遠,中國體育經濟處于非常低的初級階段,因此,發展中國的體育產業必須要有傳媒、特別是電視傳媒的支持,電視傳媒的發展一定會帶動相關的廣告、新的技術以及市場。電視傳媒能帶動體育經濟的發展,使得職業隊、職業聯盟和個人的收入,一切都隨之上漲。這時觀眾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對市場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往往人們看一個球員,并非只看他的球打得怎樣,而是對有關球星的其他東西也感興趣。對于電視體育觀眾來說,真正對球類等體育本身感興趣的有限,要靠相關的節目打動那些平時對體育不感興趣的人,觀眾的增加就能夠帶動體育市場的運作。體育市場運作一高,廠家就會有錢進來,支持體育事業。然而,中國缺乏強有力的體育行業組織,不能給運動員帶來高額收入,產生不了明星。在這一點上,西方發達國家做設有8種大型而強有力的行業組織,從棒球、橄欖球、籃球、足球、網球、冰球到高爾夫、拳擊,都有自己的行業協會,而且有聲有色。
此外,中國人均收入的普遍不高,也是制約中國體育經濟迅猛發展的一個因素。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買票看體育比賽的人會越來越多。
三、發展策略
我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也還有諸多不足,但確實發展很快,產業的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產業的質量也有所改善,產業的效益也明顯增高。體育產業的整體規模和其他產業相比較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已經構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推動我國體育產業進一步發展,國家的經濟政策應該體現五個特點,“準、引、明、讓、補”。所謂“準”,就是投資的錢要投到刀刃上,要投準,投好。“引”,是說投資能夠一石擊起千層浪,投下去之后,別人都去投,讓社會資本、民間資本,讓大家都來投資,這種拉動表現為我們投資的一個特點,應該做到這一點。“明”就是透明,要有透明度,要把政策公之于眾,只有這樣,才能使投資過程,整個建設過程,包括規劃過程,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補”,非商業的,非盈利的群眾項目,純粹推向市場推不出去,肯定要虧,又需要辦,就由政府來補。“讓”,讓利于民間,讓給民間,讓企業做,政府要大度一點,讓利于民是稅源的基礎。相信,有政府的帶動,定會是我國的體育經濟發展更為完善。
四、結束語
總之,體育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也形成了一定規模,而且前景光明廣闊,但產業規模還不是很大,發展不甚平衡,結構不夠合理,體育產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夠完善,體育產業政策和法規建設也不適應產業的發展。目前階段還是長期發展目標的初級階段,體育產業化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斷向體育大國學習,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