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我國也加快經濟了的“綠色化”進程。作為林業院校應該抓住機遇從眾多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者中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本文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國際貿易專業建設的實踐出發,對林業院校有特色外貿人才培養目標模式進行了一些探討,并提出了一些構建有特色外貿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 國際貿易“綠色化”趨勢林業院校特色外貿人才培養目標模式
一、國際貿易的“綠色化”趨勢
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我國也加快了經濟的“綠色化”進程。在某種意義上說,WTO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經濟形態。可持續發展是針對工業化造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提出來的嶄新發展觀。WTO準則強調經濟發展與資源合理開發和環境有效保護的協調,所以,有人把WTO之下的國際經濟和貿易稱之為“綠色經濟”、“綠色貿易”,而綠色經濟和綠色貿易必將促使各國把環境問題與經濟問題掛鉤,加強環境資源立法,把經濟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在世界市場上,綠色產品走俏,綠色戰略盛行,綠色革命方興未艾。據調查,84%的荷蘭人、90%的德國人、89%的美國人在購物時,會考慮消費品的環保標準,85%的瑞典人愿為環境清潔支付較高的價格,80%的加拿大人愿付出多于10%的錢購買對環境有利的產品,77%的日本人只挑選和購買有環保標志的產品。據美國商務部稱:目前全球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已經有5000億美元。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占了全球環保市場85%的市場份額,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進步,其環保產業的發展將快速增長,亞洲將是增長最快的地區。
綠色消費市場的興起和擴大,使許多發展中國家認識到環保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當今,美國是世界上出口環保技術、設備最多的國家,據統計,美國環保產品與技術的出口1995年是142億美元,1999年已增長到213億美元,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綠色食品的貿易近年來發展非常迅猛,歐洲幾個國家相繼發生了口蹄疫和瘋牛病后,人們對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日益青睞,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如今,有機食品成了人們追求的目標。1998年,美、日、德等10國類似我國綠色食品的有機食品、生態食品、自然食品的貿易額達到了10億美元,而1999年的貿易額猛增到200億美元。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10年其世界市場的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
進入新世紀來,我國政府加強了對環境和生態保護的投入,綠色生產、綠色產業的發展引人注目,但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存在著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為:雖然這些年來在環境治理上加大環保投入的力度,但還是政府在唱主角,政府包攬環境保護事務的格局已顯現了其局限性;目前我國大部分還處于對生活質量需求并不很高的階段,人們對綠色食品標志、環境標志產品的印象還不深;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及標準還停留在治理環境污染的階段,涉及預防污染特別是發展綠色產品方面的法律法規未形成系統;我國與世界綠色技術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綠色技術涵蓋了從產品設計到使用后廢棄回收的整個過程,所涉及的技術遍及生物、材料等所有高科技領域。發達國家對綠色技術的研發高度重視。如美國白宮設有多部門的綠色技術工作小組,鑒于綠色技術多部門的特點,由美國環保署牽頭專門制定了一個計劃,在政府多部門之間建立聯系。美國對環保生物技術的投資占到整個生物技術研發的50%以上。
二、適應國際貿易的“綠色化”趨勢,構建我校有特色外貿人才培養目標模式
在發展綠色經濟上我國起步雖晚,但起點高。我國政府近幾年大力開展環境整治和綠色戰略的工作,并已取得顯著成效為世人矚目。我們要將抓住我國入世后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挑戰變為獲取入世后更大發展的機遇,全面大力推動我國綠色化的進程。
在這種背景下,培養適應國際貿易的“綠色化”人才已成為一種當務之急。作為林業院校應該抓住機遇從眾多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者中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林業院校培養國際貿易人才雖然存在培養特色不明確、培養主體單一、教學管理體系不成熟等問題,但它也具有一些相對優勢。如我校就有很強的林產品教學與實踐方面的專業資源;學校已形成有效的全校資源共享的機制等,這些都為我校有特色外貿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在有特色外貿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構建中。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特色,如我校可以確定為有綠色環保和生態經濟頭腦的通用型的外貿人才;然后,制訂具體的階段培養方案,通過課程的設置、建立激勵機制、到有關政府、外貿企業、農林類企業實習、對培養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后,在全校形成外貿人才培養和其他專業人才培養達到一種高度資源共享的目的。有特色外貿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實施,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路徑必須創新。國際經貿人才的培養模式不能套用以往那種象牙塔般、封閉式的方案,而應凸現培養模式的開放性、國際化和綠色生態化特征,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的開放度。為此,國際經貿人才的培養要打破學科界限,實現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面向校外和國外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具體創新路徑包括:依托我校在資源與環境、生命科學等學科的優勢力量大力培養國際貿易人才的“綠色生態”觀念;積極探索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實現教學資源配置的開放性;有選擇地從國內外高校、實業界、政府管理界引進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構成,擴展學生視野,增加學生從業經驗的累積;實現教學內容和手段的開放性,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和雙語教學,豐富教學載體,增強趣味性、設性性、互動性,增加信息量,突出內容的時代性和手段的復合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校的晶博國際學院的開辦,走國際化聯合辦學之路;從湖南大學、長沙海關、南華物流公司聘請學者、官員、經理來講課;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的建立等都是我校在培養路徑創新方面所做的努力。
2.培養主體要做到高度協調。由于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模式涉及到高校、政府機關、涉外企業等多家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在各類實踐教學環節上,更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通力配合。鑒于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模式的公益性作用,新型培養模式離不開政府的組織、協調以及經費上的支持。此外,政府扶持也是保證高校和校外企業長期合作的基礎。在學校內部,學校決策層和管理層要從宣傳、資源調撥、科研人才、經費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國際經貿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各二級學院要在諸如交叉性學科書籍的編寫、課程交互教學、教學實踐基地的資源共享等很多方面相互配合,協調行動。我校已經積極聯系幾十家單位作為實習單位;二級學院已經編寫了《林產品貿易》、《國際家具市場》、《生態經濟》等書籍作為交叉性選修課,效果相當好。這些工作都有賴于各個單位和部門的高度協調行動。又如運用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大融通”式人才培養手段,強調其他專業為外貿人才培養服務以及外貿人才培養同樣要為其他各專業服務。
3.重視培養質量和效果評價工作。具體而言,要做好師資隊伍質量保障、學生生活條件質量保障、學生課程學習質量保障、學生實踐環節質量保障、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質量保障以及學生畢業論文質量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目前,我校專業教師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已經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貿易生態化”方向問題。如在國際綠色生產、國際綠色流通、國際綠色消費等方面發表了大量的高質量論文,爭取到一些這些主題的省部級課題。培養效果評價的信息應來自學校、院系、老師、學生,社會主要是有聯系的企事業單位和有關政府部門等。評價的形式應該多元化,不能只注意學生成績的高低而不注重實際能力是否提高,也不能單方面由學校、老師來進行,而應該讓學生也參與進來,對自己的學業、素質進行自我評價。不能只關注校內的評價也應傾聽用人單位、相關企業、人士的評價。評價的方式既要正規化,又要靈活多樣。根據反饋的信息,評價的結果,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優化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的培養模式。
4.從互動互利的角度考慮人才的聯合培養。資源優勢互補和利益最大化是構建有特色外貿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因此,互動互利是成功實施該模式的基礎。高校、政府主管部門和涉外企業都應有一定的合作優勢和合作需要,使優勢互補化為互動互利。為此,合作各方都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造就自身合作優勢。如我校與上海綠源木業公司、譽豐木業公司等單位建立的人才資源共享機制就為我們培養有特色外貿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