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國電信市場過度競爭局面下通信寡頭的價格博弈策略,包括價格戰(zhàn)博弈、資費套餐博弈、合作博弈,結果表明政府的調控是確保電信市場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電信市場過度競爭價格博弈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電信市場開始引入競爭機制。隨著電信市場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局面也日趨激烈。各運營商為了保持自身的競爭地位,不斷通過市場或非市場手段進行競爭。正是由于各種市場和非市場手段的實施,導致我國電信市場很快進入過度競爭的階段。過度競爭指競爭各方違背市場經濟規(guī)律,對社會資源構成極大浪費的無效率惡性競爭或者是使用非法手段進行的競爭。
一、電信運營商的競爭策略
1.主導電信運營商的競爭策略
(1)價格策略。在位企業(yè)實施降價戰(zhàn)略,對競爭產品進行降價,只要使價格降到使巨額的沉沒成本無法收回這一臨界水平,新進入者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無法實施競爭。
(2)網絡策略。在互連互通設置障礙,通過網絡外部性的正負面作用將競爭對手驅逐出市場或進行網內網外差別定價。
(3)混合策略。將價格策略與網絡策略并用實行競爭。
(4)虛擬網策略。為規(guī)避全網性的價格損失或政策風險(管制法規(guī)),在虛擬網內采取價格歧視,以排除后入者對原先市場的侵蝕,這是典型的利用網絡外部性進行競爭。
2.非主導電信運營商的競爭策略
(1)價格策略。通過降價打入市場。由于網絡規(guī)模小,通過降價損失的收入絕對值相對較小。因此,市場新入者主要是通過降價來獲得市場空間,打破網絡外部性。
(2)報復策略。原則上講,如果一個主導運營商占了原來的全部市場,而新進入者無法互聯,長遠來看,不能互聯的結果對要求互聯一方來講是毀滅性的,對方巨大的網絡外部性足以將其扼殺。但另一方面,缺乏生存空間的要求互聯方也可能利用這種網絡效應進行慘烈的報復,以令人難以置信的低價予以傾銷而求得一部分市場空間,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一方的這種行為必然導致另一方采取相應措施抵擋,致使開始規(guī)??涨暗摹皟r格戰(zhàn)”。
從以上來看,價格策略是主要策略。而一旦互聯互通存在問題,肯定會引起價格上的過度競爭。同樣,價格競爭也會導致互聯互通問題,因為互聯互通成本遠遠低于價格競爭所帶來的損失,特別在法規(guī)不完善的環(huán)境中,是主導運營商最樂意采用的策略。
二、主導運營商與非主導運營商的價格博弈分析
本文以博弈的局中人主導運營商A(新進入公司)和非主導運營商B(當地中國電信)兩家電話運營商為例。本博弈過程有以下四個特點:
先后次序的博弈。價格戰(zhàn)之所以會打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兩家運營商之間存在先后次序的互相降價。
完全信息的博弈。兩家運營商的定價行為是公開面對消費者的,彼此很容易的獲取對方的價格信息。
動態(tài)博弈。實際上雙方的價格是不斷變化的,后選擇、后行動的博弈方在自己選擇和行動之前,可以看到另外一方甚至包括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所以這種博弈是一種動態(tài)的博弈。
零合博弈。雖然兩家運營商都意識到了競爭與合作都是很必要的,但實際上在相關領域主要還是競爭,博弈一方的收益來自于另外一方的損失,因此可以看做是零合博弈。
當然,在電話行業(yè)的競爭博弈中,傳統的產量或價格等決策變量將轉換為資費。下面將從運營商A與B之間的價格戰(zhàn),以及兩家運營商分別開發(fā)資費套餐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兩方面分別建模分析。
1.尋找次優(yōu)的市場均衡——運營商A和B價格戰(zhàn)的博弈分析
運營商B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享受著國家的非對稱價格管制政策,使其在價格上一直享有10%~20%的優(yōu)惠。按照純經濟理論上的分析,這個10%~20%的價格優(yōu)勢足以使運營商B在一定的時間內完全打垮運營商A并占領全部的市場份額。
不過運營商A品牌的忠誠度,網絡覆蓋廣度、通話質量、大客戶服務等等,在這些方面運營商A仍然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對于中高端客戶,他們對價格不那么敏感,所以他們在運營商A的服務優(yōu)勢和B的價格優(yōu)惠之間選擇了運營商A?;谕瑯拥脑蚣僭OB的價格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其服務的劣勢地位。在此認為兩家運營商的價格競爭基本符合雙寡頭廠商的價格博弈模型。下面在此模型的基礎上引進時間概念分析兩家廠商價格競爭的過程。
博弈的第一個階段,從1999年信產部將運營商A從原中國電信中剝離出來開始,此時運營商A所在的通信市場上首次形成了雙寡頭壟斷的局面。1999年之前,對尚在中國電信大家庭中的運營商A而言,市場競爭的壓力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運營商A以接近80%的市場份額,使其高枕無憂的做出似在等待運營商B成長起來的姿態(tài),當然運營商A的競爭惰性更大的原因是被國家的對運營商B的特殊照顧政策所限制。另一方面運營商B在國家不對稱價格和政策優(yōu)惠的照顧下不斷增加其市場份額,仍然存在的份額差距并不影響運營商A賺到自己的一部分利潤。雖然兩家運營商在業(yè)績上有差別,但這個階段兩家運營商基本上不存在價格戰(zhàn)的問題,市場基本上是均衡的,在此認為他們的價格均為模型的壟斷價格Pm。一方面是整個運營商A通信市場的蓬勃發(fā)展;一方面是沒有潛在的新進入者的威脅,運營商A和運營商B在合作博弈中各自賺到自己的那部分壟斷利潤。
但一方面是由于B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一方面是運營商A開始意識到運營商B的威脅,雙方不可避免的價格戰(zhàn)開始了,從運營商A的處境開始分析第一輪博弈,現在運營商B的價格優(yōu)勢已經威脅到自己的市場地位了,它應該怎么做呢?不妨假定:
(1)運營商A降價而運營商B維持原價,則運營商A獲利20,運營商B損失10,整體獲利10;
(2)運營商A維持原價且運營商B也維持原價,則運營商A獲利10,運營商B獲利10,整體獲利20;
(3)運營商A維持原價而運營商B降價,則運營商A損失10,運營商B獲利15,整體獲利5;
(4)運營商A降價且運營商B也降價,則運營商A損失5,運營商B損失5,整體損失10。
表1 價格戰(zhàn)博弈
不難看出,這個收益矩陣具有納什均衡的特征。采用博弈論中嚴格下策反復消去法對運營商A和B進行分析。首先,對運營商A來說,降價顯然比維持好,或者說至少比運營商B好,因為不論運營商B如何選擇策略,運營商A采取降價的策略都比維持的策略收益要高,因此,對于運營商A而言,維持是其下策,因此,予以消除。同樣,從運營商B的角度看,降價同樣比維持要好,它也肯定會排除維持而選擇降價策略。因此,兩家運營商都選擇了將降價作為策略,各自損失5而整體損失10,此時的整體效益是最差的。這就是納什均衡情形,當每個個體都尋求利益最大化時,整體的利益卻達不到最優(yōu)甚至是最差的,即非合作博弈只能達到帕累托次優(yōu)。
在此博弈中,雙方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降價,結果卻得不償失,因此這種最大化行為是“損人不利己”的。降價后,運營商A的價格是P1,運營商B的價格仍維持比運營商A低10%。此時的結果不只兩家運營商不滿意,還有更重要的一方——政府,更不滿意,因為運營商A和運營商B的所有資產都是國有資產,兩家博弈的結果是國有資產的流失。
2.資費套餐引進的博弈分析
由于價格戰(zhàn)的結果讓運營商A和運營商B都苦不堪言,兩家必然是尋覓擺脫此種困境的競爭策略。由于通信產業(yè)的發(fā)展時間比歐美市場要短,因此,在不斷地從歐美電話運營商那里學習成功的運營方式。歐美市場的電話運營商在取費方面幾乎無一例外的首先對市場進行客戶細分,然后針對不同的客戶推出具有強烈針對性的套餐計劃。這種資費套餐定價的主要目的在于刺激客戶盡可能多的增加通話時間,實際上是在做一種個性化的客戶服務。每一種獨特的市場細分之下都有其獨特的資費套餐模式,采用資費套餐的計費方式比采用單一價格的計費方式具有許多優(yōu)勢,因為任何市場細分之下的營銷都比把市場視為均質板塊下的營銷更有效率,這本質上是由客戶群的千差萬別的特性所決定的。對中國的通信運營商來說,采用資費套餐式的定價模型已是再也無法避免的趨勢。
運營商A和B都有兩種選擇:采用資費套餐的方法取費或者不采用資費套餐,下面將構建該博弈模型。
假定運營商A先行推出自己的資費套餐,則運營商A在市場上馬上就占有了一個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將會給其帶來額外的利潤S1。由于中國市場的巨大容量,在這里認為運營商A的先行一步并不能占有絕對的“先行者優(yōu)勢”,而是不可避免地在培育市場。對運營商B來說,進入的障礙存在但并沒有如運營商A威脅的那么大,相反運營商B具有后發(fā)優(yōu)勢,這在經濟學上又稱為“免費搭車人”。這里假設運營商A的“先行劣勢”給其在利潤上帶來的損失值為T1(一個合理的假設是T1 綜上所述,基本的運營商A和運營商B之間的資費套餐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矩陣中的收益值,前者代表運營商A,后者代表運營商B。 表2 資費套餐博弈 當兩家運營商都不采用資費套餐而仍在進行單一價格戰(zhàn)的拼殺時,各自的額外收益值均為零。而當運營商A和運營商B都采用資費套餐時,兩家運營商各自向市場推銷各種各樣的套餐,消費者在兩個運營商提供的服務之間轉來轉去,此時兩家運營商的收益為矩陣中左上角所示的M1,M2。以下是對上述矩陣的分析: (1)假設運營商A采用資費套餐,則運營商B也采用資費套餐獲得收益值為M2 ;運營商B不采用資費套餐的收益值是-W2,M2>-W2,故運營商B肯定也會采取資費套餐方案。 (2)假定運營商A不采用資費套餐方案,則運營商B一定會采用資費套餐方案并獲取收益S2-T2 。 (3)假定運營商B采用資費套餐方案,則運營商A也會采用資費套餐方案并獲得收益M1。運營商A不采用資費套餐的收益值是-W1,M1>-W1,故運營商A一定會采取資費套餐方案。 (4)假定運營商B不采用資費套餐方案,則運營商A一定會采用資費套餐方案并獲取收益 S1-T1。 這個博弈矩陣不只存在納什均衡,還存在前面所提到的上策均衡,即對運營商A和運營商B來說,不管對方采取什么行動,自己都有最優(yōu)的策略,這個策略就是盡快引進資費套餐模式,而不必在意競爭對手的策略。所以,不管是誰先推出資費套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的平衡取決于兩家公司之間資費套餐的競爭。 3.價格戰(zhàn)博弈過程中合作的分析 首先,由于價格戰(zhàn)越演越烈,運營商A和B的收益都在下降,尤其對于運營商B而言進入市場較晚,用戶的ARPU值(單位用戶貢獻值)較低,價格戰(zhàn)對運營商B的影響較A而言,更加嚴重;其次,作為國有資產的代表,國資委也不愿意看到企業(yè)的價格戰(zhàn)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再次,過度的價格戰(zhàn)也使消費者持幣觀望,運營商希望通過價格戰(zhàn)的目的來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并沒有完全達到,這樣就使得價格戰(zhàn)博弈的雙方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這種合作,往往通過價格卡特爾來實現。2005年3月,上海聯通突然發(fā)布消息稱,在通信管理局的支持下,上海聯通已與上海移動達成“規(guī)范移動通信市場秩序協議”,一場箭在弦上的客戶爭奪大戰(zhàn)轉眼偃旗息鼓。據介紹,兩大運營商之間的這份自律協議囊括了溝通機制、互聯互通、規(guī)范資費、經營行為,及對地鐵、隧道社會公共資源利用等諸多方面。與此同時,為防止不法分子有意欺詐、冒用市民身份證的行為,雙方達成了定期交換惡意欠費用戶“黑名單”的共識。這種現象不僅僅在上海發(fā)生,在全國很多地方也出現類似的合作情況。但是由于雙方以競爭為主導,合作僅僅是迫于形勢,價格卡特爾實際上非常不穩(wěn)定,經常出現締約的一方率先破壞約定,再次進行價格戰(zhàn)。 結合以上背景資料并參考當時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ARPU值,中國移動2005年9月的ARPU值是90元,中國聯通為49.1元。并且2004年中國移動的凈利潤率為中國聯通的6.25倍。由此可見,如果在銷售相同產品的情況下,中國移動的邊際成本要遠小于中國聯通的邊際成本。 在一個產品和服務相對同質的市場中,相同的價格導致的結果很有可能導致均分市場分額,對于中國移動而言,其對應的邊際成本必然遠低于此時的價格。因此,為了實現總的利潤的最大化,“作弊”的行為一定會發(fā)生,這個不穩(wěn)定的卡特爾聯盟也必然會解體。也正如本文的分析,在2005年7月,首先由移動展開了降價的競爭手段。 如圖所示,由于MCM 圖 兩壟斷寡頭的邊際成本 三、結束語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由于電信市場的成本特征即巨大的成本沉沒性逼迫電信運營商不得不采用一切手段進行競爭,收回成本,而其中主要的競爭策略就是價格策略。同時由于寡頭壟斷的市場特征,使得各運營商陷入一種價格戰(zhàn)的“囚徒困境”,由于重復決策,使得博弈各方有可能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但相互之間的競爭占據主導地位,合作形成的價格卡特爾往往是不穩(wěn)定的,締約的一方往往破壞協議約定,重新挑起價格戰(zhàn),使得價格戰(zhàn)屢屢發(fā)生,最終導致企業(yè)收益下降,國有資產形成事實上的流失。這種結局是由于博弈的各方作為理性經濟人,追求其收益最大化所形成的,雖然這種決策可能導致社會總的收益下降。 這種結局僅靠市場的自我調節(jié)是無法解決的,因此,為實現社會收益的最大化,解除價格戰(zhàn)的囚徒困境,作為社會資源的掌控者和調配者——政府,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宏觀的調控職能,通過法律或法規(guī),對企業(yè)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維持電信市場的競爭秩序,改善市場的結構和均衡,提高整個電信市場的經濟活動效率,從而保持我國的電信市場健康持續(xù)的發(fā)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