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旅游的靈魂是文化,發展文化旅游是旅游業的重頭戲,本文介紹了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的概況及開發現狀,最后找出開發的思路
[關鍵詞] 客家文化旅游資源旅游開發
在幾千年來儒家思想的統治下,祖先崇拜與尋根問祖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贛南是客家人的發源地和集散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福建、廣東的客家人,飄洋過海的海外華僑中的客家人以及中國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他們祭祖尋根時大多會找到贛南地區。贛南地區有義務為這一大批潛在的客源提供相應的旅游產品,滿足游客的需求。同時也為贛南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找到一個“領頭羊”,打破以前所謂的“滿天星星,沒有月亮”的不利局面。
贛南地區有豐富的客家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如不及時開發成旅游產品將會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中,慢慢消失,令人痛惜。
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客家家族文化的載體,其以建筑結構的嚴謹性、建筑功能的實用性、建筑藝術的審美性和家族思想及宗教信仰結合的巧妙性聞名于世。客家民居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窟洞、云南的一顆印和廣西的桿欄式共稱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客家民居又稱客家土樓,有方樓、圓樓、圍龍屋、五風樓、圍樓等形式.圍樓從外觀上看是一座封閉的圓形建筑,外墻高大厚實,巨大的瓦頂出檐,給人一種宏偉與神秘之感。在其內院,環周為穿斗結構,分隔成幾十個開間, 一層層回廊,一排排木柱組成的極有節奏的韻律,充滿祥和的生活氣息。圓樓有一環樓、二環樓、三環樓、四環樓幾種。除一環樓外,都是環環相套形成同心圓.樓內有樓,外高內低,外環多為3~4層,底層作廚房,二層為谷倉,三層以上住人,一二層通常不開窗,具有極好的防衛功能。圍龍屋是一座半封閉橢圓形建筑群,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面是一個半月形池塘, 也稱龍池,中間是合院式的建筑主體與屋前的曬坪組成方形,后面是半圓形的化胎,與龍池遙相呼應,由前至后逐漸升高,層次分明,氣勢非凡,既滿足建筑構圖藝術的要求,又具有風水人情的韻味,含有團圓美滿之意.圍樓與圓樓布局上相似,但在方形的圍樓四個角上筑有碉樓,更具有防衛功能.五鳳樓,檐角飛展,形如五鳳翅翼,前中后三堂逐級升高,烘托左右,依山面水,對稱嚴謹,秩序井然,主次分明,和諧統一。
客家民居有較強的觀賞性、文化性和科研性,應作為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的重點加以開發。開發出這樣的旅游產品,會讓游客中的客家人在這些建筑群中聯想到他們祖先的身影,也會讓建筑專家們找到他們創作的靈感,一般的游客也會為這精湛的建筑藝術而折腰。
二、客家餐飲
餐飲是旅游產品中不可缺少的重頭戲,客家人飲食風味獨特。其中客家菜是粵菜系列的三個流派之一,客家菜保留了中原古食的特色。釀豆腐、鹽雞、客家扣肉等都是客家菜的重要代表。客家食療文化也很出名,客家地區因山多林密,中草藥類型豐富,客家人常用草藥和野菜制成各種佳肴。例如:汗頭菜,它似菜非菜,辛辣不辣,特別是有點感冒鼻塞的人吃了以后,很快會出身膩汗,渾身輕松,感冒癥狀立即消失,汗頭菜包含濃郁的鄉情,品嘗過的人無不叫絕。擂茶是客家餐飲中特有的飲茶方式,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有規律旋磨,將茶葉等研碎,用撈子濾出茶泥,將茶泥放入茶罐中,沖放沸水,適當攪拌,就是一罐集香甜苦辣于一體的擂茶了,品嘗擂茶時, 茶桌上蕩溢著誘人的清秀。一口試飲,口舌生津,滿腹留香,二口深飲,神氣仙入,通體舒暢.還有散發著濃濃草香的席袋飯,想到它就讓客家人思鄉。目前,客家餐飲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盛譽,在旅游開發中,應作為客家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中的精髓。
三、客家藝術
藝術是生活的再現與提高,文化旅游產品中不含藝術性,文化旅游便失去了靈性。客家的馬燈舞,又叫“跑竹馬”,竹馬一般是用竹篾扎成竹架,外面用布蒙好,分前后兩截,系在舞者腰間,如騎馬狀,舞時表現騎馬徐行或疾弛跳躍,動作輕松活潑,情緒熱烈奔放,馬燈舞扮演者,穿著節日盛裝,騎著竹馬,手拿盾牌和刀把子,敲鑼打鼓,高奏嗩吶,一字長蛇陣似的走村竄戶,歡樂的氣氛霎時沸騰起來,這種娛樂形式甚是壯觀,頗受群眾歡迎。客家山歌最具客家區域文化代表意義,中原文化構建了客家山歌的骨架,客家山歌的藝術風格,修辭手法,章法結構,都留有“十五國風”以及遷徙途經的吳音印跡,客家山歌中還保留大量土著民族的歌詞,唱名,旋律,及修辭手法。古文是客家文化中最能體現贛南特色的,它的演唱語言是地道的贛州南康方言,它的演唱曲調吸取了南康民間小調或民歌特點,如四句式的古文演唱,其起句和結束句,跟南康的山歌起句和結束旋律幾乎相同,民歌都是用客家方言演唱,開發出這樣的旅游項目,更能勾起游客當中客家人的心理共鳴,一般游客即使聽不懂客家話,也會為對客家文化平添幾分神秘感。
四、客家民俗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客家人當然也有自己的文化、風俗。客家人每逢節日,至今仍保留著打春鑼,鬧花燈,游火龍,打甑蓋,摘茶燈,竹篙火篾等形式多樣的娛樂習俗。客家婦女蒙頭巾是客家人一大習俗,裹頭者一定是已婚婦女,未婚婦女不敢將頭巾裹在頭上。出閣前,須有命好的嬸嬸幫她梳好頭,蒙上頭巾,由父親或長兄抱到轎上或是馬背上,直到男家拜了天地,進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去頭巾,新婚所蒙的頭巾多為紅布或花布,婚后客家女人多在山野勞動,為保護青絲更離不開頭巾。客家人迎親,有在花轎上貼對聯的習俗,名曰:“轎封聯”。男方花轎來到時先懸上聯,女方配出下聯方可出親,如果能開發出婚慶儀式旅游產品,讓游客參與其中,讓男游客當一回客家新郎,女游客當一回客家新娘,也不乏旅游吸引力。燒塔是客家人獨有的習俗。中秋佳節,金風送爽,月桂飄香,塔立在坪中央,三米多高,尖尖的塔頂,圓圓的身軀,厚厚的底壁,六塊磚徹的塔門,呈六角形,塔身由灰黑色的瓦片按魚鱗狀壘成,幾個光膀子的小伙子抓把干燥的松柴“蓬”地一聲點著火,塞進塔門,接著輪番向里面加柴,通紅的火苗呼呼地從塔眼里竄出來,長長的火舌在塔頂吞吐跳躍,一會兒整座塔燒紅了,幾個小伙子把長棍伸進塔門,用力攪動,那積聚在塔里的火星星從千百個塔眼里翩然飄出,直沖天際,又徐徐散開,像繁星撒落,如焰火盛開,天上地下一片光明,從中秋之夜連續燒三夜,開發出這樣的旅游產品定能讓游客大開眼界。
五、贛南客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在贛州市有一個客家風情園,在鬧市區附近,造出一個四不像來。從它的客家民居上看,圍樓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筑,一點沒有圍樓的布局,圍龍屋在布局上倒有點像,但圍龍屋的層次性,呼應性,氣勢性卻蕩然無存,儼然變成了四合院群。從服務員的服飾看,有的服務員上身穿客家服裝,下身又穿牛仔褲,讓人看了不倫不類;有的服務員一會穿上客家服裝,一會又脫下換上自己的現代服裝,有的服務員把客家服裝套在自己服裝上面,露出大半截新潮時裝,讓人看了哭笑不得;客家歌舞的演員們在臺上表演的幾分鐘里,客家味還有幾分,表演一結束,立即換上時髦服裝,游客看到后,本來在臺上的幾分客家味也悵然消失;在飯菜上和一般大酒店沒有什么兩樣,客家風味菜、土菜就根本看不到,更別提看到客家人的生產,生活,起居,風俗,給游客整個一個印象就是“假”,“復制品”。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東西一點找不到,這樣一個客家主題園只能是客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一個敗筆。其次客家應作為旅游產品的一個品牌,愛到當地政府的保護,不達到一定的標準,不符合客家民俗文化的旅游產品絕不能冠名客家。現在,在贛州市以客家命名的飯店,旅社,購物點等不計其數,我曾親眼看到一家東北水餃店門前也掛了一個“客家小吃”的招牌,客家的品牌得不到保護與提升,是對客家歷史文化的褻瀆。
六、客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思路
“農家樂”這種旅游產品之所以火爆全國,就是因為旅客能深入到真實的農家生活中去,體驗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客家民俗村的開發與建設,也應該先尋找一個客家民俗民居,民風等保留較好的自然山村,補充該自然村缺失的客家民居類型,拆除非客家特色的樓房房屋,村民本著自愿的原則。像云南“摩梭村”那樣,愿意保留原來生產生活方式的人留不來,不愿意者政府幫他們遷往附近村莊,民居建筑上一定用原生土建筑材料,原始的工藝,保持民居的原始風格,民居類型要全,以滿足旅游對各類客家民居的了解,比起在繁華的市區建設一個新的民俗旅游村,選擇一個自然客家村落為開發對象能降低成本,又能保持民俗的原始風貌,讓游客體味到鮮活的客家風情,開發民俗旅游產品時,一定要豐富客家民俗村的旅游活動形式,可安排民俗歌舞表演,客家人的生活農事,節慶活動。例如前面講到的燒塔、婚嫁等儀式,增強旅客的參與性。客家美食一定要以客家風味菜、土菜為主打菜,適當準備現代菜滿足不同旅客的要求。飲擂茶要成為客家美食的必備項目,食宿在客家民居賓館中,讓游客在這自然古樸的山村中親自體驗客家人的生活,如果旅客有興趣,也可參與到客家人的某些農事中,體味原生態的客家風情。為防止旅游產品的單調,客家風情游與綠色旅游要結合起來,這要求這個客家自然村應處在自然景色優美,生態環境好,最好自然村的周圍能建設其他自然的旅游景點,以增加旅游吸引力,客家風情游還要與古色旅游要結合起來,這需要客家風情村周圍最好有古跡,以便開發出歷史文化旅游景點,村邊還應有供奉客家人共同信仰的宗教神的廟宇,滿足不同人的心理。
休閑專家于光遠說過“要有玩的文化,玩的要有文化!”文化旅游是近年來旅游產品開發的新動向,廣東、福建、江西都有客家文化,在客家文化中誰率先開發出客家民俗村,誰就掌握了客家文化旅游產品的主導權。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