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為更好地發揮消費價格指數的作用,逐步完善物價指數的計算體系,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已經著手進行低收入生活物價指數的編制工作。國家統計對分層編制物價指數工作的開展也在研究之中。作為統計工作者,對這個新課題的研究與探討非常必要。
[關鍵詞] 消費價格指數分層編制收入
多年以來,國內物價的總體漲幅不大。例如,2005年,消費價格指數上升僅為1.8%,比前一年回落2.2%,今年上半年消費價格指數上升僅為1.3%,又較去年同期要低。但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水電氣、蔬菜、水果、汽油和教育醫療支出等價格不斷上漲,老百姓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是當前許多百姓生活的真實感受。實際上,物價指數的漲落和人們的實際感受有出入,與居民不同的收入水平有很大關系。為了準確地反映不同收入階層所面臨的實際價格水平,及時反映物價波動對不同階層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應用適時開展分層消費價格指數的編
制工作。
一、分層編制消費價格指數的必要性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衡量物價漲跌的核心數據。它反映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利用這一數據,可以觀察和分析消費品的零售價格和服務價格變動對城鄉居民實際生活費支出的影響程度。
國內消費價格指數的編制過程與國際上許多國家完全相同。其原理是計算在一定時期內居民生活購買的一籃子商品的價格變化情況,來反映百姓生活所面臨的漲價壓力,其編制方法是科學的,所得數據也是可靠的。但統計部門發布的消費價格指數只是一個綜合值,不能完全反映出不同階層百姓的實際生活感受。
眾所周知,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逐漸拉大。中國的基尼系數在1994年就翻過了”警戒水位”,達到了0.434,1998年達到了0.456,1999年達到了0.457,2000年達到了0.458,2001年達到了0.459,每年以0.1%的速度在遞增,這說明中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經濟上處于不同層次的居民在消費方面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對同一價格的漲落的感覺是不相同的。一般來說,收入和消費水平高者,對價格上漲的承受力就強;反之,承受力就弱。對較富裕的家庭來講,糧油、水果、蔬菜、燃料等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即使大一點,對他們的沖擊并不大,因為在一年里這些生活基本消費所占的支出比率很小,只有汽車、別墅等豪華用品上漲時,才會感覺到壓力。而對收入較低的家庭來講,因為他們消費不起汽車、別墅等豪華用品,這些商品價格的變化對他們影響并不大,可是對糧油、食品、水、電、燃氣等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就感覺壓力比較大,因為他們的花銷大部分都是這些商品。所以百姓習慣以部分商品的漲價幅度來“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整體”,產生了錯覺,而非官方統計結果有誤。
面對這種實際情況,僅僅編制一個消費價格總指數顯然已經不能準確地反映不同收入階層所面臨的實際價格水平,也不能及時反映物價波動對不同階層群體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根據不同收入水平分層編制物價指數,可能更具實際意義。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都已經開展分層核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或編制低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作。國家統計局也已經就編制工作進行研究。
二、分層編制消費價格指數的現實意義
1.能準確地確定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通脹壓力
由于各個居民家庭的消費結構及其支付模式不盡相同,因而對不同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承受能力和實際感受就會存在很大差異,即同樣的價格變動對不同居民家庭的實際影響是不一樣的。如果某些居民家庭在一些價格正在急劇上升的商品或服務上的消費量較大,這些居民所感受到的價格上漲影響也較大。例如,由于低收入居民在食品和水、電、燃氣等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消費支出比重較大,因此此類商品(服務)價格上漲對低收入居民的影響就比高收入居民大得多。同樣,汽油價格上漲只對“有車族”有明顯影響,而“無車族”可能感覺沒那么明顯。如2005年,北京的居民消費價格水平漲了1.5%,但對于城市低收入家庭來說,上漲幅度達到1.9%,這表明了物價上漲后敏感人群的承受能力。這種分層核算的方式在全國也是首次。
編制低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加大了對困難群體影響較大的商品在消費價格指數中的比例,這無疑更能準確地反映物價上漲對低收入困難群體的影響。隨著低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出臺,將能較準確客觀地反映不同收入階層所面臨的實際價格水平,較精度地測定廣大居民受物價水平影響的程度,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廣大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相信以后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化和群眾的感覺將是一致的,這也有助于提高大眾對政府統計數據的公信力。
2.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正確的依據
消費價格指數是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參照,是政府部門做出決策的依據。但是如果這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能反映居民的實際情況,就會影響到政策執行的效果。現今計算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可以作為判斷宏觀經濟走向的重要指標,但在稅負、工資和社保等民生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方面,分層消費價格指數這種細化的指標則能在這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為我國制定社保“三條線”的參考依據之一,反映價格變動平均水平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顯然無法更精確、更科學地說明中下收入階層消費價格的實際變化情況,由此制定出來的保障線顯然缺乏合適的精度。分層編制消費價格指數后,將把該指數作為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重要依據,及時調整低保標準,以確保低保人群的權益。如香港政府按分層概念編制甲、乙、丙、綜合四類消費物價指數,來反映物價水平的通脹或緊縮對不同階層的影響,并根據某類指數調整相關政策的制定。如在香港影響很大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基金就是根據甲類消費物價指數進行調整的。
我們還可以參照分層消費價格指數,選取最具代表性的那個階層消費價格指數,扣除這個物價因素的影響,這樣就可以確定不同階層工資收入的實際購買力,作為國家調整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企職工工資的一個合適標準。在完善稅收制度方面,如果能夠把征稅對象所處的階層歸類清楚,通過分層消費價格指數調整不同時期的稅額,這顯然有助于促進社會財富的公平再分配和收入差距的縮小。
三、分層編制物價價格指數的方法
分層編制消費價格指數,在我國這是一個全新、甚至“超前”的課題,香港、德國等地的相關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依據居民收入水平不同我們可以編制高收入層物價指數、中收入消費層物價指數和低收入層物價指數。分層編制各種物價指數,選擇代表品、代表點、基期、計算公式等方面的原則和綜合指數是一致的。首先利用實際價格資料計算出代表品的個體價格指數,然后按”商品——小類——中類——大類”的順序進行匯總,最后利用匯總資料計算出總的物價指數。整個過程需要反復使用下面固定加權平均公式:
式中是較高類的價格指數,Ki是次一類的價格指數,Wi是次一類的權數。
但由于我國具體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所以,在分層編制消費價格指數時,既要判斷他人經驗的可行性有多高,又要具體分析我國特殊的消費國情,應著重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1.居民層次的劃分
居民層次的劃分可以根據居民收入或消費支出確定,也可根據恩格爾系數來確定。事實上,對以工資收入為基礎的調查,往往存在調查對象瞞報和虛報收入的行為,很難取得準確的調查數據;以消費水平為標準進行階層劃分,則可能會避免這個不足。如香港編制分層指數時就是根據居民的消費水平劃分居民層次的。
另外還可以通過恩格爾系數法進行消費階層的劃分。恩格爾系數是衡量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標,指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一般來說,恩格爾系數越小,表明食品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小,用于其他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和旅游休閑等方面的支出就相對較多,則家庭消費水平就越高;反之家庭消費水平就越低。從消費結構中估計恩格爾系數,可以在假定人們對各項消費支出都具有相等瞞報和虛報的前提下,比較準確地通過計算食品支出的比重觀察人們的生活質量,進而確定人們所處的各個消費階層。
2.合理確定各階層的固定權數
解決好了居民分層的劃分問題,各階層消費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大中小類權數就可以根據相關的住戶消費支出抽樣調查資料得到確定。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特點各不相同,具體表現在消費結構上存在很大差異。例如,食品支出在低收入層所占比重比較大,在高收入層所占比重較小。而教育、娛樂、休閑的支出在低收入層所占比重較小,在高收入層所占比重較大。在編制分階層物價指數時,權數的確定應充分體現這一特點。一般來說,市場化的國家不輕易調整消費價格指數的權數結構,否則價格指數的變化可能是價格變動影響,也可能受權數結構的改變所至。由于我國尚處于經濟結構轉型時期,居民家庭的消費結構不斷進行量的調整和質的升級。因此,分層消費價格指數的權數結構有必要定期進行調整,但其出發點必須以當時的不同收入階層消費結構為依據而進行,重點關注的項目要放在足以影響到各階層消費結構自我調節的食品、文化教育娛樂、交通通訊和居住等方面。
只有逐步完善物價指數的計算體系,為政府在扶持弱勢群體方面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進一步提高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和公共管理的能力,物價指數這張市場晴雨表才能得到真正發揮應有的價值。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