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知識經濟發展和形成后對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認識知識經濟特征對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來說挑戰和機遇并存。具有很好的現實作用,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 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知識經濟
從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模式的選擇提供了新的途徑。認識知識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明晰知識經濟的特征,對于我們認識知識經濟對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的影響,具有現實的借鑒作用。
一、在西方國家知識經濟的形成與興起
當前,世界經濟開始由能量驅動的物質經濟向由知識驅動的智力經濟轉變。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資源,是資本,是財富,而且是第一位的資源。因此,有人認為,工業社會活動的中心人物是經濟人,他們講求經濟效益,追求物質財富,視金錢為價值尺度。而到知識經濟時代,社會活動的中心人物是智力人,他們講求思維效率,追求智力財富,視知識為價值尺度。知識經濟是1996年,巴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首先使用“基于知識的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概念。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正式使用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一詞。所謂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由于知識經濟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工業經濟的新的經濟形態,因此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思考:知識經濟究竟是現代化的新階段,還是經濟發展的一次新浪潮?知識經濟已經開始進入西方發達國家,那么,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應該如何應對知識經濟?
二、現代化進程中知識經濟的特征
按照聯合國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定義,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究竟有哪些特征?
第一,在知識經濟中,知識成為生產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無論是農業經濟,還是工業經濟,人類生產活動主要是從大自然中獲得各類自然資源,經加工后成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因此,資源(包括土地、礦藏、動物和植物等)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有人把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稱為“資源經濟”。
知識經濟則表現出根本的不同。它以開發和利用知識為主要內容,生產活動主要是知識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據專家們的研究表明,在農業經濟社會,對土地和人的體能的依賴為90%強,到了工業經濟社會,對自然和能源資源的依賴仍高達60%多,在知識經濟社會,對于上述資源的依賴還不足20%,因此,經濟發展了,經濟總量增加了,而資源的消耗卻反而減少了。在對資源的依賴大幅度下滑的同時,知識的地位大大提升。20世紀末,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超過50%以上,知識在經濟發展中,成為最重要的要素。
第二,形成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結構。
在知識經濟中,由于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大大加強了對于知識領域的投資,從而有力推動了知識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大多數專家認為,知識產業應該是一種全新的產業,它建立在知識及知識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的基礎之上。20世紀末興起的高科技產業,不但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先聲,而且也構成了知識產業的主要內容。第三,知識經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期,生產增長和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不斷挖掘和開發自然資源。由于過量的索取(尤其在工業經濟時代),導致了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人類生活的外部環境急劇惡化,生存空間越來越糟。知識經濟則全然不同。知識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宗旨,依靠知識創新發展經濟,把知識創新與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結合起來。使它們進入和諧的狀態。
三、知識經濟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提供了新挑戰和新機遇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將對世界經濟帶來無法回避的巨大沖擊。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加緊研究和實施各種對策,以便抓住機遇,趁勢而上。
就知識經濟而言,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開始進入知識經濟。而發展中國家至今尚未完成工業化,其中不少國家距離工業化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在這種形勢下,既要盡快實現工業化,又要為進入知識經濟作好準備,其難度可想而知。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條件相差懸殊,因此兩者實際上處于不平等的競爭狀態。其次,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經濟全球化加速進行,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的跨國流動更加頻繁和暢通。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大舉進入發展中國家,它們利用技術、資金和人才的優勢,在當地開辦工廠和公司,生產和推銷各自的品牌和產品。西方發達國家的產品大量涌入當地,嚴重沖擊,甚至摧跨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蒙受巨大損失。第三,知識經濟的關鍵是人才,缺乏所需的人才,經濟就無法順利發展。為了解決人才問題,發達國家除了積極培養人才外,還采取各種方法,從其他國家引進人才。于是,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人才爭奪戰。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資金、科研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優勢,并實施種種優惠政策,從而獲得了大批人才。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吸引人才的優勢,出現了人才大量外流的現象。
知識經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挑戰和困難,但是,它也帶來了新的機遇。知識經濟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和進程。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是知識經濟支柱,而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使人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大大縮短,各國之間的貿易、金融、技術,甚至人員的跨國交流更為便捷和暢通。資金流、技術流和人才流的大規模跨國流動,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極好的時機,使它們有機會及時引進所需的技術、資金和人才,以加速本國經濟的發展。
首先,知識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使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的跨國流動更加頻繁和暢通。在這種形勢下,發展中國家獲得國際資本的機會大大增加:其一,發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因此,在國內投資和獲利的空間受到限制。西方國家的資金為獲得更多利潤,更愿意把資金投向發展中國家;其二,在20世紀末,主要工業國的金融市場已經融合為一個全球化的金融體系,使得可供配制的資金規模空前擴大,于是,發展中國家得到各類資金(包括援助和借貸)的可能和數量大大增加。據世界銀行統計,從1980年以來,投向發展中國家的凈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增長超過了12倍。
其次,知識經濟是工業經濟高度發展基礎上產生的新經濟形態,它既繼承了工業經濟,又超越了工業經濟。正是這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決定了知識經濟不但不會排斥工業經濟,相反,它能為工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機會。因此,即便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工業經濟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余地。在知識經濟的初期,全球經濟可能會出現知識經濟和工業經濟并存、又相互滲透和影響的格局。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的日益普及將有助于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工業的改造和工業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實現跳躍式前進,加速完成工業化的歷程。
其三,知識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科學技術的新知識和研究新成果不斷涌現,從而使知識產品不斷增加和更新。這種現象在20世紀末已經有所顯露,研究表明,由于知識數量的迅速增加,導致知識的陳舊周期不斷縮短。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大量產生也有力推動了它在全球的迅速傳播。發展中國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容易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獲得和利用西方發達國家所積累的知識和新技術。據對1991年~1995年間科學論文的統計,有24%的論文由跨國學者共同完成的。因此,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利用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學習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本國的科學技術水平。
綜上所述,知識經濟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挑戰和機遇并存。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挑戰是十分嚴峻的。知識經濟是在工業化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經濟形態,因此,知識經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運轉規律。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道路尚未完成之時,馬上要迎接知識經濟,其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發展中國家如果不作積極、認真的準備,不利用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那么,經濟邊緣化是必然的結果,也即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和發展,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不斷加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到擠壓,最終被擠入世界經濟的外圍或者邊緣。另一方面,知識經濟確實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如能充分利用知識經濟帶來的一些有利條件,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實現經濟上的跳躍式發展,縮短甚至趕上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也完全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