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冬天,在北安二中初二·二班語文課的課堂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我拿著剛發下來的市作文競賽獲獎證書和獎品輕快地走進教室,學生們看著我手里鮮紅的獲獎證書和用紅紙包著的獎品,議論紛紛。我掃視了一眼嘰嘰喳喳的學生們,注意到最為興奮的是坐在第二排的梁芳,她那雙亮晶晶的大眼睛透著自信、帶著笑意看著我。我的心一沉,猶豫了一下,開始宣讀獲獎名單“一等獎王麗媛等;二等獎王進等;三等獎李樂等。”隨著我把獲獎證書及獎品頒發即將結束時,教室里傳出“哇”的一聲大哭,此時,把我那一大堆準備借題發揮和激勵學生勤于創作的勉勵語都堵了回去。我循聲望去,那趴在桌上哭的人是我的語文科代表----梁芳。她是一個考試成績名列年組第一,家境優越事事順心的女孩。
此時,教室里一片嘩然,獲獎同學臉上的笑意己蕩然無存。因為許多同學的指責紛紛指向了他們,有的同學說:“是你們刺激了梁芳,如果沒有你們的獲獎,梁芳就不會有挫敗感”;有的同學竟然說市里根本不該舉辦這類競賽,那樣就不會“有人歡笑,有人愁了”。見此情景,我決定取消預計的授課內容,組織一次專題講座,于是,我故意嘆口氣說:“那今后不管學校和市里組織什么競賽,我們初二·二班都不參加了。”果然,一石激起千層浪,馬上有同學站起來說。
張璐璇說:“老師,我覺得如果有競賽我們還應該參加。競賽,是對我們自身能力的評估,在競爭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加強勝利的信心。”
張曉琳:“方才張璐璇說,獲獎后我們可以增強勝利的信心。那如果失敗了呢?信心不就溜走了,留下的是不甘與失落嗎?這將嚴重打擊我們的積極性,沒有信心,以后做事也無法全力以赴,那不是更糟?所以我認為今后我們不應該參加競賽。”
李洪明:“我同意張璐璇同學的想法,競賽是應該積極參加的,如果失敗,并不是說自己一無是處,說明有些同學比自己更優秀。其實我們是優秀的,但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再優秀也有不足。”
魏曉飛:“我并不認同李洪明的說法,我們積極參加競賽,投入了許多汗水與心血,到頭來,贏得的只是失敗。原本我們覺得自己是優秀的,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與信心,但被無情地打了回來,失去了對未來的憧憬,失去了信心,怕輸,所以不再前行了,只知道停留或后退,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我們怕了,就不會參加。”
余云鵬:“我想問一下魏曉飛同學,如果失敗了就退縮了,還沒有去嘗試,就先怕輸了,這算不算是膽怯?人生中有許多的失敗,如果受挫了一次就永遠不去嘗試,那不就是等于自己放棄了成功的希望?”
討論到此,我趁熱打鐵,把話題由課內引到課外,由是否參加競賽引到如何面對挫折,如何磨練自己。我沒給學生講太多的大道理。而是給學生講了兩個從書中看到的故事。
故事一:美國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取兩只大小相同、十分矯健的青蛙,把其中的一只放入燒開的油鍋里,這只青蛙馬上意識到自己受到威脅,立即發揮出擅長彈跳的絕技,迅速跳出油鍋奪路逃生。把另一只青蛙放入裝有冷水的鍋里,這只青蛙在水里歡快的游動。然后,科學家把水慢慢加熱,青蛙逐漸的失去了“祖傳”的靈性,待它覺察到水溫太高,意識到生命的危險后,便使足力氣要逃離,卻再也跳不動了,最后悲慘地死在鍋里。
故事二:有個孩子的父親,出身貧寒,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才過上富裕的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好,害怕孩子步他坎坷人生的后塵。他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外,孩子的其他生活內容,全被他用豐富的物質和大把的鈔票“包裝”著,這孩子很快便有了非凡的喜新厭舊的“本領”:一件高價的玩具,一會就玩膩了;衣服穿一次,臟了就讓它永不沾身;什么甜食品、酸飲料、山珍海味,他一吃就夠,夠了就吐、就扔、就倒,可是去年夏天的一場洪水,淹沒了他的家園。父母為了救孩子,都被洪水沖走了。他是活下來了,可他面對洪水后的廢墟,除了哭喊,其他求生的本領什么都沒有,一夜之間,他從“天堂”躍進“地獄”。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的父親所始料不及的。
最后,我告誡學生,小鳥總是要飛出鳥巢自食其力的,蔚藍的天空中,總是會留下自立的小鳥練飛軌跡的。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草木都可以為有一個高朗的秋,而爭取著陽光和雨露,何況是人呢?還是得爭一爭,哪怕是一絲陽光。人不能被打敗,不能向生活稱臣。
梁芳終于站到了講臺上,淚痕仍依稀可見,“對不起,很感謝老師的用心,也很感謝大家一同教給我的一個道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不能去面對它,不能去按受它。原先的我不曾遇到挫折,一但面對,便退縮、沮喪,沒有勇敢的去接受。我要在競爭中成長,正確地面對挫折,接受生活的挑戰。”
(責任編輯 盧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