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教師要從低年級抓起,使學生在動腦中體驗數學學習的無限樂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思維
積極的思維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感情體驗基礎上的。因此,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
針對低年級學生想象思維比較發達的特點,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生動形象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例如:教學十幾減9時,可利用多媒體創設這樣一個童話情境:在一個晴朗的天氣里,兔媽媽領著她的兩個孩子到野外采松果,她們不一會兒就采了一大堆。休息時,兔媽媽對孩子們說:“乖寶寶,你們真是媽媽的好孩子,媽媽領你們做游戲,好嗎?”兔寶寶高興地說:“好!”兔媽媽說:“我們來做個‘看誰最聰明’的游戲。”說完,兔媽媽就擺起松果來。先擺9個松果,接著又擺了幾個(幾可以是1-9中的任意一個)。通過多媒體演示,將學生帶入到童話情境中,使之通過觀察思考歸納出十幾減9的思維方法:想加法、算減法。即9加幾得十幾,十幾減9就得幾。這樣寓教于樂,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
習中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設計開放題,促進思維
開放性試題可以促進學生深入地思考所學知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設計開放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在教學《解決問題》這節課時,可通過電腦演示“紅紅帶領同學們去公園玩”的場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觀察思考圖中的問題,問題解決后,教師說:“同學們,你們敢和圖上的小朋友比一比嗎?看誰提的問題又多又好。”學生個個興趣盎然,一會就提出了八九個不同的問題,并找到了正確的解答方法。等到教師出示第二個場景時,學生又提出十幾個不同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速度也加快了。由此可見,注重設計開放題,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去發現去探索,會不斷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使之發現更多的數學奧妙。
三、利用學具,發展思維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如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各種生動、活潑的形象之中,使學生眼、耳、手、口多種感官共同活動,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商店里有9個球,賣了7個,還剩多少個?”這一例題時,可先讓學生根據題意,弄清事理,并通過聯想,進行操作,也就是把數學問題——兩個已知條件,用學具擺出來,建立表象。例如可讓學生當售貨員按例題內容操作:擺9個球,賣了7個,就從9個球中拿走7個,然后聯系減法含義,表述算理:要求還剩多少個,就要從9個里去掉7用減法計算。這樣,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并將之與數學游戲結合起來,寓教于樂,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便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也激發了學生探討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四、開闊思路,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沒有思維的發散,就談不上思維的集中、求異和創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例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13-6=?時可采用以下方法:方法一:從13里1個1個地減,共減去6個,所以13-6=7。方法二:13-6=10-6+3,是用10減去6再加上個位上的3,比書上退位減法的法則“從前位退一到本位變10,加上被減數的個位數再減”就簡便得多。方法三:13-6=13-10+4,13減6難算,但減10就容易,因為多減4再加4結果不變。方法四:因為( 7 )+6=13,所以13-6=7,運用做減想加的方法計算。方法五:13-6=13-3-3,把6分成3和3,先用13-3=10,再用10-3=7。通過上例的教學,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維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解題的靈活性、敏捷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實踐證明,只要從小學低年級起就抓住思維訓練這條主線,努力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會使學生由厭學到樂學,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