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恰當運用好以下幾種優化原則。
1.針對性原則。所謂針對性原則是指教師能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問到關鍵處。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教師可先抓住課文開頭“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這句中的“愛戴”一詞設問,目的在于揭示課文前后內容上潛在的因果關系,使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增強了。有位教師在教《將相和》一課時,就抓住課題中的“和”直奔中心,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什么叫“將相和”?“將相和”中的“將”和“相”各指誰?(2)既然是“和”說明他們有一段不和,為什么不和呢?(3)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們和了呢?這幾問環環相扣、層層相接,真正起到了“一問而牽動全篇”的作用。
2.循序性原則。提問題除了要有一定針對性外,還要注意循序性,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這一規律。心理學家把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稱為“解答距”,還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把問題分為四個等級:“微解答距”(看書即可回答)、“短解答距”(課文內容的變化或翻新)、“長解答距”(綜合運用原有知識解題)、“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解題)。課堂提問中,教師應合理調配好四種級別的問題,使每個問題像攀登階梯一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可先從小女孩的幾次幻想及產生幻想的原因等淺顯處逐一設問,然后再推出一些具有深度的問題。如“小女孩死去的原因?人們為什么沒有幫助她?”等,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
3.主體性原則。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教師在課堂提問中,一要引導學生去積極探求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指導學生,不是進入那已經建成的大廈,而是促使他去“砌磚”,同他一起建筑大廈。聰明的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奉獻真理,而是引導他們去探求真理。二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教師要放手讓學生直接參與提問設計,可從文章的遣詞用字、布局構思,到文章所表現的生活、思想、情趣等各方面,引導學生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根本上改變提問中師問生答的被動局面。三要歡迎學生發表創新見解。創新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應當歡迎學生對自己的講解和那些所謂“定論”提出不同看法,對文章的缺點和問題提出質疑,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4.趣味性原則。課堂提問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如筆者在小學語文第二冊《小山羊》教學中是這樣設計問題的,請猜謎語:頭上長著角,身上長白毛,胡子一大把,常把媽媽叫是什么動物。以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再如語文第六冊《小蝴蝶花》在教學開始時,可設計這樣一個情境的提問:小蝴蝶花開了,舒展著彩色的花瓣,黃的、白的、綠的,微風吹來發出淡淡的清香,猶如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你們喜歡小蝴蝶花嗎?小蝴蝶花先是在草叢里,后來它被移植到一個萬紫千紅的花園里,在這兩個地方發生了一個故事,你們想知道嗎?這樣的設問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情景,從而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5.啟發性原則。啟發性的提問,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游探索,使他們受到思維訓練,可以使學生產生自豪感,促進能力的提高,增強決心,產生快樂,并增強意志力和自制力。
6.激勵性原則。激勵性原則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學習的動力。教師對于性格內向和膽小不肯發言的學生不能使其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要逐步培養其“自我意識”和大膽潑辣、勇敢頑強的性格;對于遲緩、表達能力差的學生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使其逐步掌握學習、思維的方法;對于課堂收尾作結論的提問要有“收”和“展”,要“收”中寓“展”,“結”而不“終”。如《草船借箭》一文,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要他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如果提問:“諸葛亮是怎樣把箭造好的?”就不如改變“三天造好十萬只箭太難了,哪個同學能幫助諸葛亮完成這項任務?”可見后者設問比較符合兒童的心理,更能激勵學生回答問題。
總之, 課堂提問不但可以用來組織教學,反饋教學信息,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都大有益處。
(責任編輯盧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