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00億,而實際賠償數額卻少得可憐,絕大部分損失由受害者、國家、社會來承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11月底,國務院剛剛宣布了對吉林石化“11·13”爆炸事故的處理決定,遼寧撫順又發生液化氣泄漏。接二連三的環境污染事故,使國家、企業和公民不堪承受災難之痛。那么,誰能為這些巨額損失買單?
無望的索賠
2006年11月24日,國務院事故及事件調查組經過深入調查、取證和分析,認定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11·13”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特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和特別重大水污染責任事件。給予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段文德行政記過、吉林省環保局局長王立英行政記大過、黨內嚴重警告、吉林市環保局局長吳揚行政警告處分。
在一般人看來,隨著國務院處罰決定的宣布,“11·13”事故似乎塵埃落定了。然而,哈爾濱市“奇樂魚村”老板徐興文卻依然高興不起來。作為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受害者,他長達一年的索賠之路還沒走到盡頭。
“三花”、“五羅”、“十八子”等是松花江天然野生魚類的知名品牌,主營這些品牌的徐氏餐館就坐落在松花江北岸一年一度的冰雕展區“銀樣世界”旁,附近還有一個虎園。過去,人們冬觀冰燈、夏看老虎,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一帶十多家魚餐館生意興隆,賓客盈門;但“11·13”之后,原本十分紅火的生意便跌入低谷。徐家過去每天營業額上萬元,現在每天上千元都很難。因為在人們意識中,松花江的毒還沒退掉?,F在餐館雖然賣鏡泊湖的魚,可顧客大多不相信,所以,附近的魚餐館已經關閉了4、5家,剩下的也只有慘淡經營了。
徐興文無奈地告訴《小康》:“大家叫苦不迭,損失無法估量,索賠一年沒有結果。”
黑龍江高盛律師事物所律師劉洪樸代理了“徐興文們”的訴訟案,迄今為止,已經有約20位受害者(還將增加20位)委托他分別向黑龍江高院與吉林高院提起訴訟(有的訴訟標的上千萬),但“兩高”均未立案。
北京市高盛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鳳濱也曾代理哈爾濱十幾個飯店與一些洗浴中心和洗車行的索賠訴訟,同樣無果而終。
“環強險”胎動
似乎與國務院處理“11·13”事故責任人同聲相應,11月21日,國家環保總局披露,將與中國保監會聯手推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現在是和保監會聯合在推這個事。我們從松花江污染事件發現,現在經常出了事企業賠不起或者不愿賠,而由國家買單不合理。為了適當轉移和分散這種污染賠償責任,從而既使污染受害人能夠得到補償,也確保生產單位的經營活動能夠繼續進行,我們才考慮推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國家環??偩终叻ㄒ幩局硌惨晢T別濤向《小康》記者介紹道。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主要起源于工業化國家,隨后部分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建立。迄今為止,主要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已經進入較為成熟階段,并成為其通過社會化途徑解決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

對于建立我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別濤提出十點建議:保險方式以自愿保險為主,強制保險為輔;強制保險的對象限于“危險物質”的經營者、排放者,自愿保險則不受限制;保險事故以突發性污染損害為主,兼顧漸進性污染損害;保險責任的范圍以排污者依法向受害者應當承擔的損失賠償額為限;保險費率應與排污單位的環境風險、污染記錄和以往的實際賠付數額掛鉤;索賠時效應根據突發性損害和累計性損害有所區別;國家環保部門與保險監管部門組織試點,共同推進。
盡管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在保險方式上建議“自愿保險為主,強制保險為輔”。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既然該保險制度“起源”于松花江污染案,那么,實際上它就是沖“危險物質”的經營者、排放者來的,因此,“強制”顯然也是其當然的內容。
中國保監會法規部主任楊華柏解釋說,“對于環境污染可能的事故主體推行強制保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表現,在未來監管當中,對無理拒賠強制保險的險種的情況,建議要給予更加嚴厲的處罰。”
企業態度微妙
近年來,全國相繼發生一系列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并造成重大損失。據統計,2004年,國家環保總局共接到67起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其中,特別重大環境事件6起,重大環境事件13起,造成21人死亡、705人中毒(受傷)。從2005年11月13日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吉林石化發生爆炸、造成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甚至一度威脅到鄰國俄羅斯的飲水安全),到2006年12月月5日,共發生各類重大突發環境事件89起,平均每兩天就發生一起。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頻繁發生,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環境風險的高發期。
據權威部門估算,我國每年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00億,而實際賠償數額卻少得可憐,絕大部分損失由受害者、國家、社會來承擔。
那么,我國大型石化企業對即將推出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抱什么態度呢?《小康》記者試圖征詢中國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管理高層的意見,然而,他們卻紛紛采取回避的態度。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辦公廳秘書處讓記者聯系財務資產部,可后者表示,我們只管撥錢,這個不懂,你找辦公廳吧。
記者采訪中海油(中國)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的遭遇也大抵如此。記者與三巨頭中一些中層干部私下個別溝通對“環強險”的看法時,他們要么表示不懂,要么沒聽說過或沒有研究,因此無法回答。
出乎意外,中石油錦西煉油化工總廠副廠長兼安全總監趙巖卻快人快語。當問到國家環保總局與保監會聯合推出“環強險”,你們是否參保時,他直言不諱地說:“那不行,不能參加,肯定不參加,絕對不參加,我們已經保完了,中石油已經保完了,我們參加的是中石油的安全環?;?,所以(上面)不允許我們(再)保,再保就保重了?!碑攩柶涫钦l不讓參保時,趙巖說,“機關公司提出不讓保,我不能告訴你是誰提出的,反正告訴不讓保?!?/p>

始料未及,“11·13”事故肇事者——中石油吉林石化的公司辦公室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負責人告訴《小康》,他的觀點不能代表企業,但個人認可設立“環強險”,認為環境污染責任險種有必要出臺。
專家力推“環強險”
身為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研究會副會長的王燦發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表示:他們一直就想促成“環強險”出臺,但是始終未能遂愿,因為環保部門、保險公司和企業均不愿意推出這個險種——“環保部門想收排污費、從中得到好處,保險公司嫌費率太低、賠付高沒賺頭,而企業想節省、不愿付出更多的成本。”
在談到該不該實行“強制”時,王燦發說:“有的是要強制,一般的保險如果讓全民參加可能會影響社會的公平,但是環境保護的強制險是維護社會公平的,因為被強制對象都是大公司,都是贏利能力強的,它們風險很大,一旦出事受害者是老百姓。大公司在社會上處于強勢,老百姓則是弱勢,它們不參加保險,老百姓得不到賠償,就有失公平;所以,推行‘環強險’能保護老百姓的利益。”
據了解,早在1991年,大連環保部門就和當地保險公司合作推出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其后擴展到沈陽、長春和吉林等地。但是試點情況并不理想,許多地方因無企業投保而處于停頓狀態。
“當然,如果法律沒有規定企業必須參保,企業可以拒絕購買‘環強險’。”“但是”,王燦發補充道,“法律是可以修改的,現在很多學者提出在新修改的《環保法》中設立保險制度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