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分地渲染了場面的華美之后,影片本來要表達的悲劇意味顯得十分模糊。可以說,這是一部為眼睛準備的,而非為心靈準備的電影。

如果說當年的《紅高粱》、《秋菊打官司》以及《一個也不能少》等片,成就了張藝謀對于中國最鄉土最樸實人群的描摹,那么今天,繼《英雄》、《十面埋伏》之后,張藝謀已經完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180度大轉彎,他的名字成了巨額投資的視覺大片的象征,成了強力炒作和影院高票房的代名詞,然而也成為了虛華浮躁的商業影片的參照物。
《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片名出自黃巢的詩作《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從這里看來,導演似乎試圖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找到某種支撐,來增加影片的文化內涵,希望能借此使電影擁有更為深邃的意境。而影片中也充滿了對這句詩的刻意呼應。宮城之內象征天圓地方的菊花臺、滿城滿眼的黃菊、如菊花一般金黃的鎧甲,甚至連宮廷政變的標志也是菊花。然而對于菊花這一主題的片面強調卻使得蘊藏在原詩中的豪氣、傲氣、霸氣、殺氣等諸多情緒,統統被忽視掉了。菊花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獨特的品格,但此處菊花所蘊含的臨寒傲霜的意味已蕩然無存,它可以被換成桃花、櫻花、甚至油菜花,只要能夠讓人眼花繚亂,那么導演的目的就達到了。因此,在一片金黃的燦爛光芒中,觀眾看到的只有刀光劍影的緊張、妖嬈眩目的美艷、宏大華麗的場面,以及古代文化和現代劇本的生硬對接。
電影的劇本脫胎于曹禺的著名話劇《雷雨》,這是導演為了增強影片文化內涵的另一個布局。無獨有偶,前不久上映的另一部大片《夜宴》也采用了類似的做法,將哈姆雷特的故事搬到了中國宮廷。中國商業片的導演們幾乎是在同一個時候,感覺到了商業片文化內涵缺失的問題,因而刻意在影片中引入經典名作。可惜的是,這種努力并不十分奏效。在《黃金甲》中很難再找到《雷雨》原作中那種緊湊的敘事線索和環環相扣的強烈的邏輯性。《雷雨》中鮮明的人物性格和明確的善惡指向在這里都顯得十分曖昧,我們很難在影片中判斷出誰是善良和正義的。《黃金甲》呈現的是一串散落的畫面,幾個重要的情節分別是:王后的不忠、大王冷酷對待曾經的愛人、兄弟為了奪位而殘殺以及宮廷政變的失敗。然而這些場景都不足以刻畫人物的內心,每個人的悲哀和痛苦都還未來得及展開便被視覺效果的需要牽引著草草收場。所有的設置似乎都只為了一個目的:滿足導演動用一切元素揮霍美感的需要。影片講述了一個融合多種商業片元素的故事:王子和繼母的私情、兄妹之戀以及充滿權欲的殺戮。惟一動人的王子元杰保護母親的那種情感,也因此被大大地沖淡了。在過分地渲染了場面的華美之后,影片本來要表達的悲劇意味顯得十分模糊。可以說,這是一部為眼睛準備的,而非為心靈準備的電影。如果說對菊花的瘋狂迷戀使整部電影猶如穿著古代黃金盔甲的流行音樂天王,那么《雷雨》的影子在這里就如同一條垂在高科技聲光電特效下的老式花邊。

早在影片公映之前,人們已經普遍預料到《滿城盡帶黃金甲》不可能逃脫形式重于內容的宿命,因此許多人把關注點放在了帶有明顯張藝謀風格的眩目的視覺效果上。在這一點上,導演不負眾望,呈現了一場美得令人窒息的視覺盛宴。服裝、化裝、道具無不精美到極致,琉璃的殿堂里人影閃動、光影交錯,菊花臺更是極盡奢華,令人嘆為觀止,張導靠著駕輕就熟的攝影功底,沒有放過一個可以制造視覺驚嘆的機會。成千上萬的群眾演員、鋪滿宮城的鮮艷菊花、軍隊的迅速集結、巨型道具的突然出現,張導就像搞奧運會開幕式一般,設計出了最為宏大的場面。然而在欣賞畫面之余也讓人不由得產生這樣的疑問:有必要用這么隆重的場面來講述這樣一個敗落王朝的故事嗎?很顯然,故事的內核并沒有給其光鮮的外表以足夠力量的支撐。同時,影片的大力渲染中也包含著不少張藝謀個人的審美情趣,美中不足是過于個性化的畫面未見得都適合影片情節的需要。比如,張導喜歡讓女演員露肩膀由來已久,在《十面埋伏》中,章子怡不論是跳舞還是被追殺,都會露出半個讓人遐想聯翩的肩膀。在這里張導對肩膀的喜愛就表現得更明顯了,所有宮女的著裝都很特別地將右邊的肩頭露出來,齊刷刷的一片,說不出是要表達一種古典的性感還是要展現一種“敢露”的現代氣勢。在這樣一種氛圍下,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影片中的官員第一次稱呼周杰倫扮演的二王子為“杰王子”時,劇場內會響起笑聲一片了。由于形式和內容還未盡善盡美地融合,影片雖然漂亮,卻差了那么一點底氣。
不可否認的是,在票房至上的電影市場上,導演們都有諸多無奈。不能顯得沒文化,更不能讓文化嚇退觀眾,文化是一張好牌,如果用得好,就會變成真正的王牌。《黃金甲》做出了嘗試,中國電影人的探索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