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道德是文化的靈魂。是文明與和諧的核心
思想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而展開的。思想道德與文明、思想道德進步與和諧文化建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類的文化邏輯包含著道德文化,思想道德是文化的靈魂,是文明與和諧的核心。人類的文明與和諧就體現在思想道德的進步中,人類的文明和進步是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的主題,所以說,作為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的主題,人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思想道德才是個人自我完善和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觀性的、內在的根本動因。
思想道德進步決定著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它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問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思想道德建設,沒有全體社會成員認可的道德標準和原則,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的社會理想和精神支柱。而沒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民族,是無所謂和諧、無所謂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建設的,因而也是沒有希望的。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快、社會正在深刻變革,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團結互助,是我們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的現象還大量存在,不僅嚴重敗壞社會風氣,也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事實證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除了需要深化改革來作為制度保障外,還需要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這種非制度性的保證。沒有后一種建設,即使有了好的制度法規,也可能由于人的因素而事倍功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建設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文化建設必然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當代中國,我們要建設和諧文化,發展和諧文化,就必須高度重視并經常不斷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實踐上也就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而也就是加強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正如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在當代中國,發展和諧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的性質和方向。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把思想道德建設放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建設的突出位置,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建設的主導工程和核心工程。
二、從公民道德建設入手。建設和諧文化、發展和諧文化
文明道德風尚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無論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無論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還是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都要求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文明社會風尚,既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胡錦濤同志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的戰略思想,他強調:“促進和諧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建設和諧文化,發展和諧文化,就必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繼承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通過堅持不懈的公民道德建設,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思想道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通過對外開放,學到了國外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思想道德建設開辟了新的視野和領域: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大背景下,國內也有了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不僅如此,二十多年來,我們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我們社會的思想道德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人們的自我意識、平等意識、公平意識和風險意識大大增強了。知識觀念、時間觀念、效益觀念和競爭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們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設,不僅有非常有利的條件,而且適逢非常好的時機。但是,我們也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比較起來則是很不夠的。因此,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做的工作很多。
三、立足于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和諧文化發展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和諧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步也離不開和諧文化建設。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的價值體系,經引領多元化的社會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的思想共識,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
一種思想道德能否為社會所接受,固然要看它能否反映道德關系的本質,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但是,這種思想道德究竟能在多大范圍、何種程度上為人們所接受,則取決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思想道德教育是培育理想人格、塑造道德品質、調節社會行為、凈化社會風氣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教育作為道德建設的一種形式,其目的就是要把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的道德實踐,使人們自覺的履行道德義務。
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上分層次,具體運作上也要有重點,關鍵是從領導干部抓起,對領導干部進行嚴格的思想道德教育。古人云,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就是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為貫徹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委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省委決定今年作為我省“作風建設年”。由此我們可以說,德治的前提,是為官要有德,為政要垂范,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從領導干部的道德教育抓起。當然,道德要求是針對全體社會成員的,無論領導干部還是普通公民,都應當講道德。領導干部的道德教育固然重要,普通公民的道德教育也不可忽視。我們知道,在現代社會中,公民是每個社會成員基本的、共同的社會角色。國之魂在于德,一個國家的公民如果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法律再完善也難以保證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人民群眾的道德素質、公民的文明水平,都是治國過程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公民教育,強化公民意識,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就成為“以德治國”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點,通過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全體公民中形成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講公心、講愛心、講良心、講責任心的良好風氣,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為了保證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具體運作過程中,要認真研究能夠覆蓋全社會各種不同人群的道德傳遞的鏈條和網絡,注意形式的多樣化。要緊緊圍繞樹立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把基層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注意吸收外來優秀道德文化成果,“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我所用”;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以活動為載體,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要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