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許可法》正式實施后,國務院決定保留的氣象行政審批項目包括有防雷工程專業設計和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一方面明確了氣象部門對防雷工作的行政管理職能,同時也要求我們按照《行政許可法》的有關規定健全相關配套制度,統一報送、統一受理、統一送達。盡管我州氣象部門已進入了當地的行政審批大廳,也向州政府法制辦報送了相應的工作制度,但實際上行政審批工作還很不規范,要理順關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由于建設部門長期負責對建設項目的審批和管理,盡管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賦予了我們對防雷設計的審核和竣工驗收權利,但如果協調不好關系,真正使防雷設計的審核和竣工驗收納入建設審批流程還是相當困難的。因為《行政許可法》原則上是要減少審批項目、簡化審批程序,對于新增加的行政審批項目,加入建設部門的行政審批流程,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防雷減災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新建、改建、擴建項目設計必須經當地氣象主管部門審核通過后方可投入施工,但搞不好關系,建設部門發放施工許可證完全可以繞過氣象主管部門對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從施工技術的角度這樣做是不合理的,但從法理上也并非不可能。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與建設部門的關系,做好地方領導的工作,在法律框架內行使我們的職權。合理利用規則,真正把設計審核、竣工驗收行政審批的管理職能與防雷裝置設計圖審、分階段檢測的技術服務分離,避免“一套人馬,幾個牌子”和“一副面孔、幾種身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現象。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只有提高我們氣象系統防雷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技能,與社會上同樣具有設計審核、竣工驗收相應資質(格)的技術人員展開公平競爭,為用戶提供價格公道、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確保技術權威地位,才是根本出路。
所以,實施《行政許可法》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舉措,在壓力面前,也有利于氣象部門在防雷工作中早日跳出小富即安的圈子,充分行使防雷行政管理職能的同時,面對更廣闊的防雷工程市場,進一步挖潛增效,拓展空間,集中技術和人才搞好防雷工程設計、施工,把防雷事業做大做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防雷減災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確實對氣象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發展氣象事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2006年10月青海省也對原《青海省氣象條例》進行了修訂。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防雷減災法律法規體系、相關制度和措施還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比如對于防雷檢測的技術服務是否為市場行為,收費標準的確切法律依據,將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列入施工、使用許可的建筑審批流程的法律依據等,以及與電信行業部門規章的抵觸,加油站使用的加油槍靜電檢測與技術監督機構管理職能和相應技術規范的交叉,屬地管理與氣象系統上下級之間的業務指導和管理職能的矛盾等等。法理上的不明確和管理上的不規范使實際工作的難度加大。《行政許可法》規定“法規、規章對實施上位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出的具體規定,不得增設行政許可;對行政許可條件作出的具體規定,不得增設違反上位法的其他條件”。有些即使在地方法規或規范性文件中明確了的問題,其實上位法并不支持,或是容易產生異議。真正有案件進入法律程序時,我們就會面臨很大的敗訴可能。
因此氣象部門在加強上級主管機構對下級的防雷技術指導和業務管理的同時,通過不斷總結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充分考慮各級氣象部門的實際工作情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聯絡、理順關系,密切協作,形成社會合力,與當地政府府法制辦、建設局、安監局、州工程質量監督站等部門協商,營造出良好的外圍法制環境,改善防雷減災工作環境。
我州最基層的縣級氣象局人員編制數量較少,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許多都是一人身兼數職,對于防雷工作要求“政、事、企”完全分離,確實不太現實。如果說技術服務和防雷工程的工作職能有交叉還勉強能對付的話,那么防雷行政執法卻是絕對不能與前兩者等同視之的。結合我州實際情況,縣局應積極聯系當地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活動。利用“3.23”、“12.4”等宣傳日對通訊、計算機網絡、易燃易爆場所安全員,以及學校、工礦、企業等部門主管安全的負責,人進行防雷安全教育和培訓,普及防雷知識、強調安裝防雷裝置的重要性,提高全社會的安全意識,也對優化防雷執法環境有積極的意義。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與人大、安監局等職能部門聯合進行執法檢查,依法進行全面執法監督檢查和重點抽查,聯合電視臺、報社等媒體對個別典型的案例進行嚴肅查處和跟蹤報道,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我州氣象部門應適應轉變政府職能和新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抓住機遇,強化素質,創新機制,明確職能,加強管理,進一步理順行政管理與防雷技術服務、工程設計施工等業務發展的關系,提高防雷減災工作的社會地位,擴大社會影響力,早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