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論述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并概括為“一個動力核心、兩個基礎保障、三個運行機制、四個具體目標”,即“一二三四”模式。
[關鍵詞]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F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7)01-0098-03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準則,也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中國經濟在經過近30年高速發展后,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嚴重制約,加強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走科學發展道路,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已成為一種內在需求。目前,濱海新區開發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環渤海區域探索如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亦隨之成為熱點問題。按照國務院“統一規劃,綜合協調,建設特色功能區,構建合理的空間布局”的整體要求,根據環渤海區域資源稟賦、社會發展基礎、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城市功能定位與空間布局、環境承載力等諸要素,本文認為,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一個動力核心、兩個基礎保障、三個運行機制、四個具體目標”,簡稱為“一二三四”模式。
一、一個動力核心
一個動力核心,是指帶動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區域,即京津冀大都市綿延區。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全球已經形成六大都市綿延區:一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華盛頓和紐約為軸心,囊括了從波士頓到華盛頓的共40個城市(指10萬人以上的城市),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等大城市,總面積13.8萬km2,人口650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1/5,城市化率達到90%以上。二是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這是一個由大巴黎地區城市群、萊茵-魯爾城市群、荷蘭-比利時城市群等構成的超級城市帶,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衛普、布魯塞爾、科隆等。這個城市帶有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40個,總面積14.5萬km2,總人口4600萬。三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主要分布于五大湖沿岸,從芝加哥向東到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并與美國東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構成了北美的制造業帶。四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東京、大阪、名古屋等三大都市圈為軸心,包括從千葉向西,經過東京、橫濱、靜岡、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戶的范圍,總面積3.5萬km2,聚集了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7000萬)。五是英國以大倫敦地區為核心的城市群。以倫敦-利物浦為軸線,包括大倫敦地區、伯明翰、謝菲爾德、利物浦、曼徹斯特等大城市以及眾多小城鎮,總面積4.5萬km2,人口3650萬,這是英國主要的制造業基地。六是中國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龍頭、以蘇錫常寧和杭甬為軸線,聚集了江蘇、浙江、上海等三省市14個城市,形成發達的長三角大都市綿延區,該區域GDP占全國的比重超過20%。總體來看,這些大都市綿延區對當地區域發展均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其成功經驗可資借鑒。
就我國而言,目前環渤海區域發展落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究其原因,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環渤海區域內各地之間缺乏整合,沒有在區域融合基礎上形成向心力,沒有形成能夠帶動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區。所以,探索如何以北京和天津兩大城市作為軸心,打造環渤海首都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此,要以北京和天津作為首都區的核心,帶動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這里的關鍵是,圍繞北京和天津兩大中心城市,根據資源稟賦、社會發展基礎、區位競爭力、環境承載力等諸要素,實現京津分工合作,并以河北省相關區域作為重要支撐點,實現區域產業空間再造和創新,增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和帶動整個區域和諧發展,改變現有“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不和諧局面。既要注重經濟發展,也要注重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既要注重大型中心城市的發展,也要注重帶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實現城鄉和諧發展。難點在于,如何克服區域發展離心傾向,在區域融合基礎上形成發展向心力,實現區域和諧發展。
二、兩個基礎保障
兩個基礎保障,是指實現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能源保障和生態保障。
第一個是能源基礎保障。以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開發和建設作為實現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動力保障。環渤海首都區發展的能源動力主要依賴于晉陜蒙的能源資源供給,所以晉陜蒙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建設對于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含義。同時,晉陜蒙地區作為一個生態屏障,其生態環境建設對于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這樣,在開發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與維護生態資本、發展當地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就存在尖銳的矛盾。要化解這個矛盾,實現環渤海首都區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和諧,根本途徑一是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二是實行產業替代,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和產業發展生態化,把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經濟建設融為一體;三是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第二個是生態基礎保障。以晉陜蒙生態屏障建設,海河流域生態系統保持和建設,京津冀地區城市河流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保持和建設等四個子生態環境系統的共同構建,實現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障體系。在短期內,生態保障體系建設重點是以海河水系為骨架,以山體、山前、平原、濕地、海岸帶等各自然地段為基本要素,形成“兩環三帶的網狀生態廊道”的自然空間結構體系。“兩環”指太行山與燕山形成的山地圍合環與濱海濕地環;“三帶”指沿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河流廊道形成的三帶。從長期來看,生態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是不僅要把晉陜蒙建成首都區的生態后花園,而且要依托“兩環三帶”建成支撐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走廊。
三、三個運行機制
三個運行機制,主要是指促進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機制、區域合作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
第一個是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發展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必要轉換傳統經濟運行機制。一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經濟運行機制。二是經濟發展機制的轉換,改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努力形成循環型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變“線型經濟”為“循環型經濟”。
第二個是區域合作機制。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依據市場經濟的原則進行資源整合與協調,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然而,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對于經濟活動的管理,在轄區內頗具強勢,而對區外則影響力弱,同時,由于制度運行的慣性阻礙著行政區域管理體制的變革和調整,這就導致了我國區際之間的經濟關系實際上是“塊”與“塊”之間的關系,缺乏有機聯系。這樣,區域經濟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與現行區域行政管理體制之間存在很多難以調和的矛盾。為此,需要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實現環渤海首都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打破傳統行政區域的限制,建立起靈活高效制度化的區域合作機制以整合與協調資源,實現區域生態互補性、資源互補性和經濟互補性共享。
第三個是生態補償機制。這不是從一般意義上來探討生態補償機制,而是從實現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探討區域內部生態屏障建設地區、海河流域生態系統建設地區、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經濟、資源、生態互補共享和生態價值補償機制。主要考察區域內部和區際之間生態、環境和資源情況,測量和評估區域內和區際之間的環境生態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化及在區域內和區際之間的轉化途徑和經濟化機制等,探索建立環渤海首都區內各個不同功能地區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區域生態合理補償是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區域合作的難點。環渤海首都區合作不僅要突破體制瓶頸,而且要攻克生態補償機制難關。
四、四個具體目標
四個具體目標,是指實現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應該和必須實現的目標。實現環渤海首都區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根本目標。它可以具體分解為四個目標。
第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和環境約束是目前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遭遇的重要制約因素。要以區域內和區際之間能量物質流的循環和高效利用為核心,探索循環型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的經濟模式,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首都區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實現區域內城鄉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成為快速發展中的不和諧音符。20世紀80年代城鄉收入為1.8∶1,90年代擴大到2.5∶1,而2003年更擴大到3.2∶1。如果將城鄉居民收入的計算方式、稅賦負擔、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因素綜合考慮,城鄉差距就更大。在新時期要把城市和鄉村之間和諧發展作為環渤海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探索環渤海區域內部城鄉和諧發展的模式。
第三,實現區域內交通運輸一體化。交通運輸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從整體上看,環渤海首都區陸路交通和航空運輸基礎較好,天津港是我國北方第一大港,也是重要的國際港口和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而且經濟腹地遼闊,包括天津、北京、華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區。重要的是要通過區域合作,實現區域內交通運輸一體化,以充分發揮現有交通運輸系統的經濟潛力。
第四,實現環渤海首都區物流一體化。環渤海首都區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遼寧和山東等8個省市區,能量物質流地域跨度大,物流成本高,既不利于降低經濟運行成本、轉換經濟運行機制,也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從而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主要難點在于突破傳統行政區域的限制,建立區域物流合作機制,整合與協調物流基礎設施、物流節點、物流網絡、物流信息等,優化配置物流資源,實現區域物流資源互補性共享,促進區域物流一體化。
參考文獻:
[1]林其平.從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化:我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J].經濟問題,2005(2).
[2]趙全超等.環渤海經濟圈城市群能量梯級分布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3]吳良鏞解讀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http://www.cae.cn/consult/content.jsp?id=3536.
作者簡介:
敖華(1971-),湖南省永順縣人,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博士生,副教授。研究領域:區域經濟學、自然資源等。
劉學敏(1963-),山西省襄汾縣人,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教授,研究領域:區域經濟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等。
責任編輯: 陸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