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政府各公共福利部門、各州及區政府、衛生教育工作者、醫務人員、醫療衛生供方與供應商、醫藥企業、醫療衛生消費者和媒體等部門都特別關注民眾對藥品(處方藥、非處方藥和輔助性醫療產品)的獲得和合理使用。
由于更為關注優良的醫療衛生效果而非衛生保健項目的投入,澳大利亞把民眾的需要作為政策制定的中心目標。
為了保證藥品的獲得,使藥品的價格不成為人們獲得藥品的重大障礙,在藥品的供應過程中,調整現行的市場機制以提高人們對重要藥品的價格承受能力。例如,在“藥品效益計劃(PBS)”中,通過補貼使人們容易承擔某些處方藥,醫院供應給病人的藥品也有價格補貼。這些補貼由全社會去承擔。
以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所能承擔的費用為基礎,在面對壓力時,如開發新的高價藥品及老年人群適用的藥品時,尤其考慮這一點。
獲取藥品的過程設置得越簡單越好,這樣才能使藥品補貼及時、機制明確,防止不必要的行政障礙和耗費。
有一個效率高且充分發揮作用的藥品流通供應系統(包括物流人員、醫院及零售部門)。
藥品監督人員與藥品企業之間保持積極的合作關系,運用適當的共同監管的有效模式。藥品的監管工作主要依靠《治療產品管理法》,并與國家及州、區政府和企業合作,加上醫務人員與消費者協作,實行有效率的現代注冊編制工作,達到符合社區利益與最佳診療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