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對福利主義和絕對平均主義
1974年以前,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是借鑒英國的。在經歷了70年代衛生費用的急劇增長之后,政府意識到必須對過去福利型醫療保健制度進行改革。新加坡及時調整了指導思想,由過去國家包下來,轉變為強調以個人責任為基礎,政府分擔部分費用。
強制醫療儲蓄制度
儲蓄醫療保障制度模式以新加坡為代表,但并不是說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只有上述的單一的儲蓄型醫療保險,經過不斷的發展與變革,新加坡建立了由保健儲蓄、健保雙全、保健基金和私人醫療保險共同構成的制度體系。但是,這也不能改變儲蓄型社會保障模式,最具影響的還是新加坡。
在新加坡,“保健儲蓄”(Medisave)是全國性的強制醫療儲蓄制度,始于1977年,35歲以下繳納本人工資的6%,36-44歲繳納7%,45歲以上繳納8%,由雇主和雇員各承擔一半。保健儲蓄金可免繳所得稅,同時為了避免儲蓄余額過多“沉淀”,還規定了每月繳納保健儲蓄金的最高限額。保健儲蓄賬戶納入中央公積金統一管理,保健儲蓄賬戶中的資金可用于支付個人以及家庭成員住院和規定的門診醫療費用。但住院費用不是全部由個人賬戶支付,而是由國家補貼、個人醫療賬戶和個人自付三者承擔。儲蓄賬戶雖然屬于個人所有,但有嚴格的提取限額,只限支付住院費用和門診費用,可一家三代(父母、子女、夫妻)共同使用。
社會救濟與個人責任并舉

1990年實施的“健保雙全儲蓄”,大病保險費可以從“保健儲蓄”賬戶中支出。健保雙全(Mesisheld),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自愿參保性的大病保險計劃,它是保健儲蓄的重要補充,解決參保者因大病重病或慢性病而支付高額醫療費用的困難問題。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對參保者確定不同的繳費額。按照起付線和共付比例,對參保者的住院及部分門診費用給予償付。當投保者的醫院賬單超過一定的數額后(超過報銷起限的部分),健保雙全計劃支付80%,參保者自付其余的20%。健保雙全以“保健儲蓄”為基礎強調個人責任,同時又發揮“大病保險”社會共濟、風險分擔的作用,保健儲蓄和重病保險相互配合,所以稱為“雙全”計劃。
“保健基金”(MEDI)是政府出資設立基金,對無力支付醫療費的窮人給予醫療補助。基金的利息收入分配給國立醫院,每個國立醫院都有一個由政府任命的醫院保健基金委員會。凡是無力支付醫療費的窮人,都可以向保健基金委員會申請幫助,由委員會審批和發放基金。
中央公積金制度和養老儲蓄混合
在設計醫療保險項目時已考慮到主要針對高風險事件。新加坡的“個人醫療賬戶”是從養老儲蓄那里學來的,因此要求人們為未來的老齡化社會儲蓄醫療費用。抑制浪費則是這一制度體系正常發揮作用的結果,是儲蓄功能間接產生的作用。后來把1955年開始實行并獲得成功的中央公積金制度中的強制儲蓄機制移植過來,建立了醫療保健儲蓄賬戶,用于幫助公民籌集住院費用。在新加坡全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自付的比例占60%以上。這一方面表明日益富裕的公民愿意為衛生消費支付費用,另一方面也說明,政府強調的以個人責任為基礎的指導思想已被人民所接受。
運行效果良好
至此新加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人縱向積累與橫向統籌共濟相結合的醫療保險模式。新加坡以“保健儲蓄”為核心的醫療保險體系運作效果良好。近幾年被提取支付住院費用的金額只占“保健儲蓄”基金的20%,國家衛生總費用的7%,但在儲蓄賬戶中未使用的資金已相當于4年全國衛生費用的總量。
曾有許多人認為醫療儲蓄如果不花只是凍結的財產,將會被政府留用。還有一部分人沒有了解醫療儲蓄支付限額,產生了用儲蓄就醫比自費就醫更合算的錯覺,致使許多人被誘導去消費奢侈的醫療服務,這種短視行為,刺激了更多的醫療消費,如大量標準病房升級為高檔病房等。為此,政府逐步完善了相應的管理措施。住高級病房,個人自付額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