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信,如果把今天我們使用的所有藥物全部倒入海里,那樣會對人類健康更有益,卻會把海中的魚統統害死。”這是十九世紀在馬薩諸塞州醫學會年會上一位醫師對當時泛濫成災的“摻假藥”的憤怒譴責!
這種譴責,在醫與藥的漫長歷史中,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這種譴責在當今世界依然沒有劃上休止符。
我們不得不回顧,反思。醫與藥是如何結緣的,他們都經歷過怎樣的愛恨情仇?他們怎樣來孕育、哺育和影響人類的健康?他們為什么有時候竟給他們摯愛的孩子——人類健康以深重的傷害,甚至致命的毀滅?
人類健康,一直依賴醫療與醫藥的發展帶來的福祉。醫,更像他慈愛的母親;藥,更像他有力的父親。有時,人類是如此缺醫少藥,健康猶如無助的孤兒;有時,藥是如此昂貴甚至邪惡,健康面對嗜血的父親,伴君如伴虎;有時,醫淪為藥的奴婢;有時,醫藥同時面臨外界強敵壓境……還有很多時候,直到今天仍然這樣,醫與藥傾盡全部的所有,也不能保護健康。父親和母親,依然在留著汗水,淚水,默默辛苦地努力。
醫與藥也從來沒有過他們的伊甸園。國家的貧窮、宗教信仰、文化和習俗、國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國際貿易利益、森嚴的貿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牽一發而動全身。當醫與藥貧弱的時候,他們還要更多地承受來自外界方方面面的傷害。健康從來就不僅僅是醫和藥的事,它遠遠超越了行業,成為國家的事,全社會的焦點,牽動全人類的神經。世界不公,弱國憂患;國家不強,醫藥危難。所以,弱國要自強,強國要公平。中國有句古語,上醫治國。歷經幾千年,仍然發人深省。
正是如此,本期我們特別策劃了“世界醫藥制度百年回顧”這一選題。通過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中等發達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亞洲其他國家、巴西、肯尼亞等幾十個國家和中國、中國臺灣省、中國香港特區醫藥制度的了解分析,有些作為歷史回顧,有些作為個案觀察,有些作為特點掃描,客觀、全面、整體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百年以來,在醫療與醫藥關系上所走過的道路,其中的震撼與啟發,只有細讀才能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