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統計顯示6大問題
處方是醫生為病人治療的文字憑證,具有法律、技術和經濟的意義,同時也反映了醫院的用藥水平和醫療質量。 抽取我院2006年11~12月份門、急診處方6500張(含中成藥處方)進行分析,主要問題如下:
1、處方書寫不標準、不規范共計325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5%。
主要表現:
處方前記中病人姓名涂改;小兒年齡填寫不符規定;地址寫無。
處方正文中,藥名用自己創造的習慣縮寫,如輔酶Q10寫成“CO-Q10”;涂改處醫生不簽字;藥名錯別字;不寫藥物劑型等等。
2、藥物品種較多,出現5種以上藥物處方是727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11%。
這些處方見于婦科病人如診斷為老年性陰道炎,口服、外用、外洗、外擦并用。處方診斷婦科炎癥加感冒、兒科病人輸液加口服。
3、重復用藥處方116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2%。
同類藥物聯用或重復用藥,毒副作用增加或造成浪費。如:環丙沙星+甲硝唑、氟哌酸+黃連素、胃復安+嗎丁啉。此類處方為數不多,但仍具不合理性。
4、兒童用藥量或多或少的處方有178張,占抽查處方總數3%。
如:診斷為急性咽炎,處方只開小兒咽扁沖劑一盒。也有用藥較多者。
5、大處方,指100元以上處方,共960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14%。
見于乳腺科慢性病、兒科患者輸液3天、成人輸液5天等情況。
6、使用抗生素的處方2350張,占抽查處方總數的36%。
過多使用抗生素,勢必增加耐藥性和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處方中的主要問題分析
不規范處方集中于個別醫師
有些醫生對處方的書寫在質量上的要求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醫療文書的法律依據性,導致處方出現不規范、不標準的現象。同時還發現這些處方多集中在個別醫師之手,忽視了處方除作為調劑憑證外,還具有法律上、技術上和經濟上的責任。
沒有注明用法用量
處方除應寫清藥物的名稱、數量、劑量、劑型外,還應注明用法用量,告知病人應用注意事項,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聯合用藥存在隱患
藥物的聯合應用其目的是加強藥物的協同作用,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延緩抗藥性的產生。但是,種類過多,性質各異,聯合用藥后在藥理和理化方面相互作用,以至于引起各種不良反應。據國內某醫院用藥分析結果顯示,用藥3種、4種、5種、6種時出現不良反應頻率分別為4.2%、11.1%、16.5%、21.8%。另外有人估計聯合用藥5種以上藥物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4.2%??梢娐摵嫌盟幏N類越多相互作用的發生率越高,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高。這就需要臨床醫師在用藥過程中盡量減少過多的合并用藥,在一些老年人和兒童用藥中更應引起重視。
重復用藥必須停止
重復應用作用類似的藥物,一方面不符合用藥規則,同時也增加國家、機構和個人的經濟負擔。隨著醫保制度的出臺,對醫療機構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合理的醫療和用藥將被嚴格限制,以防造成不合理的用藥和藥品的浪費。
用藥配伍不夠得當
兒童用藥量是處方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用藥量過多不但給患兒造成藥源性傷害,同時也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用藥過少不但達不到療效,而且影響治療效果。這就要求醫師在用藥過程中根據病情配伍用藥得當,劑量準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