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國家醫藥主管部門批準生產的民族藥成藥已達900多種,主要生產藏、蒙、維、傣、苗、彝6種民族藥,尤以藏藥和苗藥發展較快。一些復雜苛求的技術標準、法規和名目繁多的要求以及更多隱蔽的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生物多樣性壁壘等,對民族醫藥學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醫源性、藥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疾病有所改變、化學藥品毒副作用不斷出現(如在比較發達的美國,每年因抗菌素使用不當及其毒副作用致死超過20萬人),世界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轉變。民族藥越來越符合現代崇尚天然藥物的新健康理念。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藥物的人數將近世界人口的80%,西方草藥市場的年增長速度已超過世界藥品市場的年增長速度,專家預測2010年天然藥物和保健品的國際市場交易額至少要達到2千億美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利益空間驅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把目標投向對民族醫藥的研究開發。我國西部蘊藏的植物藥資源占全國藥材資源80%以上,近年來西部開發戰略不斷深入實施、中國入世和中東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等,為民族醫藥走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加強民族醫藥基礎理論的研究
民族醫藥的傳統理論和獨特診療方法沒有得到繼承,已開發出來的民族藥大部分只能以其療效為基礎在劑型上作一些有限的改進,而發生治療作用的機理等深層問題尚難澄清,理論研究嚴重不足。以苗藥的發展為例,盡管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綱、經、癥、疾”的理論模式和用藥規律,但因苗族無文字,其基本理論、配伍劑型、用藥規律多靠口傳心授或部分散載于漢文抄本、古本書籍中,使其醫理一直停留在原始樸素狀態?,F在黔東南州已成立了苗族醫藥研究所,但仍有人才、設備諸多局限,有可能僅僅作為一種植物藥(或動物、礦物藥)最終變成西藥的生產原料。要讓更多的民族藥進入《中國藥典》、《基本藥物目錄》和《醫保目錄》。
加強民族醫藥資源保護,搞好深度開發利用
民族醫藥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應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和走向國際市場的優勢產業,但我國的民族藥藥材一直處于自采、自種、自制、自用的自然經濟狀態,沒有銷售渠道和《收購目錄》,生產民族藥的原料也絕大部分來自于野生。建議在全國成立若干民族醫藥資源保護區,按照“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搶救優先”的方針對民族醫藥用植物有計劃地種植、開發,對瀕危藥用生物要立即搶救和禁用、限用。要將民族藥原料基地建設和原藥材的生產納入GAP軌道,按GAP的要求建立藥材生產基地。在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山區、牧區,鼓勵草醫行醫,鼓勵有專長的民族醫師帶徒傳授獨特的診療技術和理論,支持民族醫師的醫療活動。
加快民族醫藥的產業化建設
民族藥現代生產企業從20世紀80年代出現,至今發展到涉及西部9省區的150多家企業,尤其是一批民營企業涉足民族醫藥生產領域,極大推動了民族藥的制藥生產水平?,F在經國家醫藥主管部門批準生產的民族藥成藥已達900多種,主要生產藏、蒙、維、傣、苗、彝6種民族藥,尤以藏藥和苗藥發展較快。
但科研開發起步晚、起點低、資金不足、裝備落后、人材缺乏、生產盲目滯后、生產規模偏小、產品技術創新水平不高等諸多不足,導致豐富的民族藥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生產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資源優勢還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相關部門應在政策、技術和資金上給以有力扶持,以擴大整合現有企業為主,嚴格控制新辦企業,撥高起點、擴大規模、樹立品牌,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益。對民族醫藥企業制定一定的稅收減免、貸款優惠政策并在城市醫政藥政管理中適當放寬民族醫藥的準入條件,對民族藥產品實行品種保護、優質優價。劑型生產已由過去單純的丸、散、膏、丹發展到現在內服藥的膠囊、散劑、丸劑、口服液和外用藥的酊水、噴霧劑和膏劑、膜劑等多種劑型,使新工藝、新輔料、新技術的應用不斷走進民族藥生產。另外,當前中國已經加入WTO,一些復雜苛求的技術標準、法規和名目繁多的要求以及更多隱蔽的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生物多樣性壁壘等,對民族醫藥學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